首页 理论教育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家修行中有三十七道品之说,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类如下:这是在禅定中按照佛理认真思虑肉身为不净,所受为诸苦,自心是无常,法(事物)是无我。这个三十七道品非常重要,即使修行人已往生西方净土,仍然要念持不息。三十七道品实际上是指在修行中的知、情、意、行诸种心理活动,念、勤、意足、觉分主要属于认知方面,根、力属于信仰、意志方面,八正道则是从内在心理动机到外显行为的全面概括,最为重要。

三十七道品

佛家修行中有三十七道品之说,又称三十七觉支。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逐步达到菩提的境界,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类如下:

1.四念处,又作四念住

这是在禅定中按照佛理认真思虑肉身为不净,所受为诸苦,自心是无常,法(事物)是无我。大乘佛教进一步要求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只是名字而已,观法则善恶俱不可得。具体为:

(1)身念住:就是要从观见外身而进一步体认内身,外身就是我们肉体的外在形态,由四大组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变化,比如头发变白,牙齿脱落。而且,实际上我们的肉身每一瞬间都在变化,有新的细胞产生,旧的细胞死亡,每一瞬间的我,既是我,又不是我,这种无常变化的肉体就是内身。俗人由于贪爱和执著常常是看不到这种片刻中的生灭变化的,身念住就是要以佛的正智观身不净和变化,而生起无常心。

(2)受念住:身体有乐、苦、喜、忧、舍等许多外在的感受,受念住就是要认识到,这些感受也是依附于五蕴之上的,喜、乐也是变幻无常而不真实的,从根本上讲,凡受皆苦,由此才能认识到没有什么永恒的自我觉受,领悟四圣谛。

(3)心念住:外在的心是指心在思考房子、妻子、儿子、票子这些俗物,同时伴起贪爱、执取等种种无明。内在的心是指在心观心,观察到心自身也是念念生灭无常的,在这一过程中,行者也可能会在心中出现月亮、太阳、甚至佛像、净土等影像,也同样不能执著,要了悟心也是无常、无我。

(4)法念住:外在的佛法是有形的,用文字、声音、图形表示出来,这是通向内在法的向导,但不能执著于此,而要寻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真正内在的法真如,是无形无体。广大空虚,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言表,只可作譬喻意会。如佛祖曾拾起一把树叶说:“我所教的法,好比树林中的叶子,智慧的人才懂得如何运用。”

2.四正勤,又作四正断

四正勤:又叫四正断、四意断、四正胜。即勤于断恶修善。一心精进四法,所以叫四正勤;能够断除恶法和懈怠,所以叫四意断;作为激励修持最为有效,所以称之为四正胜。这是在修持四念住中,若生起松懈之心,或不能离五盖烦恼等情况时的对治。

(1)是对于已生的恶法令其断灭;

(2)是对于未生的恶法要竭力预防而使其不生;

(3)是对于未生的善法要想方设法使其滋生,以成就智慧;

(4)是对于已生的善法要使其坚持下去,以保持智慧;

总之是要断恶修善,精进修禅,四正勤配合来增长戒、定、慧,一起用于观照四念住的所缘上,清除恶法而增长善法。

3.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

(1)欲如意足,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维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4.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五根:这是修禅的五个内在条件,即:

(1)信根:信心、信仰的控制能力,信三宝四谛,信四正念是真正的灭苦之道;

(2)精进根:是指精神的控制能力,勇猛精进,勤修不息;

(3)念根:念住的控制能力,时时刻刻忆念正法,不忘坐定的色身;

(4)定根:专注的控制力,心能安于当下,心定止于正道上;

(5)慧根:智慧的控制力,去除无明,只思维真理。

5.五力,即力的作用,能破恶成善

这是使五根增长的作用力,分别称之为:

(1)信力:对修行的信心增长,确信修法正确;

(2)精进力:可以克服烦恼的心,精进力量更强;

(3)念力:心念能保持在当下;

(4)定力:心能清楚地观照坐禅的色身;

(5)慧力:智慧变得很强,可以对治禅修中疑惑、不信、懈怠等障碍

6.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

觉即智慧,用七种智慧可以使修行者达到觉悟,分列如下:

(1)念觉支:行者了知自心中生起何种念,了知何时自己的正念迟钝了、不敏锐了,知道何时自己的内心是沉默或敏锐,或清晰,或喜悦;

(2)择法觉支:依照智慧选择正法,摒弃伪法。在修定中不管心中生起的是什么法,都要有兴趣,仔细的观察,比如疼痛、沮丧、妄念等,但又不能陷进去,而是要在心上放下、打开、放松,由此,反复训练,可以熟悉种种妄念,并能迅速地识别和放下;

(3)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松懈;

(4)喜觉支:为得到正法而有大喜悦,当修定精进,内心会产生一种“上扬之喜”,进一步可达到“遍喜”,这是一种心态平静的喜悦,行者又不能执著于这种喜悦,否则就会转入昏沉和瞌睡;

(5)猗觉支:又译为轻安觉支,指身心轻快安定,这是指过了一些时候,喜悦有所消减,而内心感到无边的宁静和安详;

(6)定觉支:禅定而心不散乱,内心平静,停留在禅修的对象上,而并不需要有意专注,此时具有极敏感的正念和正知,甚至能听到蚊子的声音或停在身上,内心绝对沉默,沉默中达到当下圆满;

(7)舍觉支:心无执著而保持平衡,舍即是平等心,内心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然后以平等心去超越,平等心不是漠不关心,而只是一种客观的超然心态。

7.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也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

一正见:能于一切事物中看到无常、无我、缘起的四谛(苦、集、灭、道)真理,并作为自己的知见;

二正思维:以正思维发动正见;

三正语:按照正法宣说,讲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语言,即语善,不妄语、不二舌(人后搬弄是非)、不绮语(奇谈怪论,哗众取宠)等;

四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离一切邪妄,念佛、持戒、禅定都是正业,正业能消业,能使修行者最终跳出业报轮回;

五正命:指正当的生活方式,不可以欺诈、仗势侵夺等手段维持生活;

六正精进:使目、口、意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明的目标前进;

七正念:常忆念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时时现于心中;

《增一阿含经》中有十念即:念佛(心心念念仰慕、追随、信奉、追求佛的成就),念法(念念于人生无常、空、苦、无我),念僧(至心皈依圣贤僧众,如达摩、六祖慧能,佩服、模仿、追随他们),念施(内布施:把心中的妄念都放下,把不好的心念都舍弃),念天(想往上升到色界、无色界诸天),念休息(就是得禅定,身心皆空,万念俱休),念戒(随时提醒自己守戒,从思想上管住自己的念头,只能起善念,不能起恶念),念安般(安般守意,就是调息养气,也就是养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念身(主要是观身不净,如白骨观,用于去欲,特别是性欲。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性欲是人行为的最根本动因),念死(看通生死,才能放下)。

八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即跳出轮回)清净的禅定。

这个三十七道品非常重要,即使修行人已往生西方净土,仍然要念持不息。《阿弥陀经》中说,在极乐世界的丛林中,小鸟也常常在说法:“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圣道分”。

三十七道品实际上是指在修行中的知、情、意、行诸种心理活动,念、勤、意足、觉分主要属于认知方面,根、力属于信仰、意志方面,八正道则是从内在心理动机到外显行为的全面概括,最为重要。从人的一般的社会行为而言,也是由知、情、意、行构成,也需要进行正确的心理准备和行为实践。

(姚南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