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批判性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批判性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学其中包括国际贸易学、世界市场理论都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而确立的。批判性是马克思国际贸易学、世界市场理论的又一显著特征。限于篇幅,在这里我们仅仅考察马克思对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批判或斗争的。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二重作用有两种。这是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不同于其他贸易理论的根本之处。

马克思的经济学其中包括国际贸易学、世界市场理论都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而确立的。批判性(又称斗争性)是马克思国际贸易学、世界市场理论的又一显著特征。限于篇幅,在这里我们仅仅考察马克思对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批判或斗争的。

1.李嘉图完全忽视了对外贸易的二重作用

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二重作用有两种。其一,对外贸易一方面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关于这种二重作用,马克思写道:“对外贸易一方面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一方面使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它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使不变资本价值降低。一般说来,它在这方面起作用,是因为它可以使生产规模扩大。因此,它一方面加速积累,但是另一方面也加速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相对减少,从而加速利润率的下降。”[59]其二,对外贸易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又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关于这种二重作用,马克思写道:“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60]对于上述的对外贸易的两种二重作用,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完全忽视了对外贸易的这个方面。”[61]

2.一般利润率是否由于投在对外贸易、特别是殖民地贸易上的资本具有较高的利润率而提高

对于这个问题,李嘉图持否定态度,而马克思则加以肯定。马克思写道:“至于投在殖民地等处的资本,它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是因为在那里,由于发展程度较低,利润率一般较高,由于使用奴隶和苦力等等,劳动的剥削程度也较高。为什么投在某些部门的资本以这种方式提供的并且送回本国的较高的利润率,在没有垄断的妨碍时,不应当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平均化,因而不应当相应地提高一般利润率呢,这是不能理解的。特别是那些投资部门受自由竞争规律支配的情况下,这就更不能理解。”[62]

3.对外贸易能否增加一国的价值量,李嘉图持否定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认为,对外贸易能增加一国的价值量

李嘉图写道:“国外贸易扩张,虽甚能增加一国商品享乐品的总和,但不能直接增加一国价值的总额。测定外国商品价值的,是交换外国商品所须付出的本国商品量。新市场发现了,我们付出一定量本国商品,或能换得二倍外国商品,但所能换得的价值,不会更大。”[63]同这种观点相反,马克思认为,“随着新开辟的交换的源泉,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中的价值量都会增加。因此,交换的能力创造新的劳动,并使新的土地投入耕作,所以交换的能力不是由劳动和土地来衡量的”。[64] 马克思还认为,“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65]

4. 价值规律是否能在国际上应用,是否有国际价值规律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的观点同李嘉图的观点截然相反。李嘉图写道:“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互相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66] 对于这种否定价值规律在国际上应用的观点,马克思曾多次进行批判。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但是,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相对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

“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67]

马克思又写道:“在一个国家内,亏损和盈利是平衡的。在不同国家的相互关系中,情况就不是这样。即使从李嘉图理论的角度看,——这一点是萨伊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变化。或者说,不同国家的工作日相互间的比例,可能与一个国家内熟练的、复杂的劳动同不熟练的、简单的劳动的比例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的国家。”[68]

马克思还写道:“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利润可以低于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可以通过交换获得利润,然而并没有在严格意义上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不仅单个资本家之间,而且国家之间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换,甚至反复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交换,然而双方的盈利无须因此相等。一国可以不断摄取另一国的一部分剩余劳动而在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69]

应当指出,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只存在一条价值规律。所谓国际价值规律仅仅指“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或者说,是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延伸”。无论如何不能把国内价值规律与国际价值规律看作两条根本不同的规律。国际价值规律既是国际上等价交换的规律,又是揭示国际剥削的规律。可谓“双赢”与剥削并存。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既是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国际上的应用与发展,又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国际上的延伸和具体化。这是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不同于其他贸易理论的根本之处。

5.商品国际交换依据的是比较成本,还是国际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同李嘉图是根本对立的。李嘉图关于比较成本学说是这样表达的:“机械上熟练上占优势,制造货物仅需较小量劳动之国,若又有较沃之土地,栽种谷物所需之劳动量亦较小,则为其国之利害关系计尚宁输出本国制造品,而输入邻国谷物。譬如,有甲乙二人,均能制鞋与帽。甲制鞋制帽的手艺,都高于乙,但制帽仅胜乙五分之一或百分之二十,制鞋则胜乙三分之一或百分之三十三。那么,甲专制鞋,乙专制帽,不于双方有利么?”[70]这是二百年前李嘉图对他的被后人称之为“比较成本学说”的完整理论表述。现在我们要问,当年李嘉图论述国际商品交换时,为什么不主张按商品价值进行等价交换?而却主张依据劳动量小者,即手艺上的高者,机械上熟练上的优势。他这样做的原因正如他所说的主要在于:“因为,在同国,资本可随意转移、以企图较大利益;在诸国间,资本不易由一国移至他国。”[71]这种情况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不仅资本而且包括劳动、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均可在全球流动。经济全球化了,市场也全球化了。因此,该理论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嘉图的上述论述中,始终没有出现“成本”二字。可是,现在广泛流行的所谓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又来自何方?[72] 这值得考究。

价值与成本有严格的区别。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写道:“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示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73]这个“补偿价值”(C+V),马克思称之为成本或成本价格。商品交换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必须按价值进行。只有按价值交换,才能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双方要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各自取得应得的利益。国际价值是双方交换的依据,是平等的尺度,是合理的标准。如果遵循国际价值规律的这个基本要求,那就是维护和发展商品等价交换的正常关系和秩序。中国政府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在国际价值规律基础上的正常的国际商品等价交换秩序。我国过去坚持的平等互利原则,目前提倡的“双赢”“多赢”“共赢”,都是基于国际价值规律基础上的,符合这个规律要求的,因而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但是,也有些发达国家并不遵守国际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按国际价值这个标准判断是非,而是采取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搅乱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秩序,从中渔利。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232页。

[3]关于国际价值理论,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3— 6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157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7]请见杨圣明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国际贸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3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10]《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6页。

[11]《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12]《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8页。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71—137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15]同上,第159 —160页。

[16]同上,第119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19]同上,第132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8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5—67页。

[31]同上,第67—6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6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1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9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2页。

[38]同上。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4页。

[40]《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7页。

[4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4页。

[4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4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2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5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3—264页。

[46]同上,第508页 。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页。

[48]《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9页。

[4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73页。

[50]《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51]《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页。

[52]《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93—594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54]同上,第17页。

[55][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金镝、金熠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57]同上,第17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3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4页。

[60]同上。

[61]同上。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5页。

[63][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119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14页。

[6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本文中所说的价值法则,现在一般译为价值规律。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3— 614页。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2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1— 402页。

[70][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71]同上,第68— 69页。

[72]胡代光,高鸿业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