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的运动发展

世界的运动发展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同时也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无限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地看问题。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事物都是运动、 变化、 发展的。相互联系是构成和显示运动的必要条件, 孤立的物体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 变化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因此,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同时也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同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世界的运动发展, 这包含三个大问题: 一是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二是事物运动、 发展的规律性; 三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一)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 而且是运动发展的。 无限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地看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事物都是运动、 变化、 发展的。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 也包括事物的外部联系。 相互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既构成联系又导致运动。

客观事物的现实联系, 总是通过相互作用表现出来, 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运动。 事物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构成的运动, 我们只能在认识中把它们分开, 在现实中我们是无法将它们分开的。 对客观事物来说, 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 没有联系就构不成运动, 离开了事物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也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 更谈不上了解运动的实质。 相互联系是构成和显示运动的必要条件, 孤立的物体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 离开事物的运动, 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 离开了运动来考察联系, 把联系看作绝对静止的一潭死水, 实际上是否认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也就否认了事物的相互联系。 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形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是指事物所发生的改变, 包括事物性质、 数量、 位置、 结构、 形态等方面的改变。 运动、 变化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运动、 变化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二) 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运动和发展, 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 一方面, 运动作为一般的变化和过程,包含了发展, 即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另一方面, 发展又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 揭示着运动的本质。 因此,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对发展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 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种运动, 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都是发展。 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不是事物单纯数量的变化, 也不是单纯场所的变更, 更不是向后倒退的变化, 而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 不断引进和创新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 适时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社会产品, 这是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进步与发展的标志;相反, 如果大量重复引进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或者很多企业一窝蜂地上同样的生产线,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这就不是工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 充其量只是一种原地踏步, 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倒退。

2.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 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总趋势、 总方向。 物质世界存在着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运动形式, 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 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 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 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 在一定条件下, 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三种情形: 一是同一水平的转化, 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 如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的社会关系、 社会生活状况的量变过程;二是下降的转化, 即从高级运动形式向低级运动形式、 从复杂向简单的转化, 如化合物的分解、 生命体的死亡; 三是上升的转化, 即由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 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 如物质世界的组织过程、 生命的出现、 社会形态的更替, 等等。 在运动形式多向性的转化中, 上升的转化占据主导地位。 运动形式转化的总的趋势、 总的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 这种上升的、 前进的运动就是发展。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关于天体史、地球史、 生物史和社会发展史研究的重大成果, 都证明了这一点。

3. 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事物, 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 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也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是否具有新特点, 也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是否完善来判别, 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 往往是弱小的、 不完善的, 由弱小到强大、 由不完善到完善, 需要经过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因此,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 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首先, 新事物的出现, 是在旧事物内部、 旧事物的 “母胎”里孕育成熟的。 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 同时旧事物又是新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其次, 新事物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时, 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 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 吸取、 继承并发展了其中积极的因素, 因而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无产阶级所代表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 不仅保留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生产力, 而且能增加为资本主义社会容纳不了的新的生产力。 因此, 无产阶级一定会战胜资产阶级, 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新事物同旧事物相比内容上比较丰富, 因而更高级和复杂。 新生事物体现着事物的发展趋势, 代表着发展的未来, 因而旧事物向新事物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只有科学地概括了这一无比丰富而生动的发展过程, 才能全面深刻而无片面性地揭示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 因此,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当然, 新事物战胜并代替旧事物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 就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 表明事物有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事物只有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体现发展、 实现发展。 世界上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践和科学揭示, 自然界、 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 自然界中, 大至天体星系, 有自己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演化过程, 小至基本粒子, 也有自己的生灭过程。 生物的生长有个过程, 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 经历萌芽、 生长、 开花、 结实。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各个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也有一个过程。 今天, 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也要经历一个过程, 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 由浅入深、 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过程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就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来说, 是有始有终的、 有限的; 而就事物发展的过程推移来说, 是无始无终、 无限的。 无限由有限构成, 有限体现着无限。 一个旧的过程的结束, 必然代之以新过程的开始。 世界的无限发展就是在一个个具体而有限的新旧过程的无穷更替中实现的。

二、 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一) 规律的含义

世界存在于运动发展之中, 而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是有规律的。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如下:

1.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客观世界的事物、 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本质的, 都可以称之为规律。 列宁指出 “规律就是关系”, 就是 “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质之间的引力相互联系;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序数之间的联系;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联系。 这些定律或规律所反映的这些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2.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 确定不移、 不可改变的趋势。 譬如, 电磁感应定律揭示了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 磁场变化引起电流变化的必然联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出来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就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联系。 俗话所说的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养儿会打洞”, 也是对必然联系的生动描述。

3.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 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 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例如, 力学中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并不是只适用于个别物体的、 偶然的联系, 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阻力的条件下, 都必然以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落, 如果高度相同, 必然同时落到地面, 而与物体的重量和形状无关。 又例如,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共同规律, 任何一种生产, 只要它还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价值就必然地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规律性联系的稳定性、 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

(二)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 也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 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而不能制造规律、 消灭规律。 例如, 尽管历史上罗马教皇把哥白尼的 “日心说” 当作 “异端邪说” 加以打击, 毁掉哥白尼的书, 烧死布鲁诺, 审讯伽利略, 但是, 这并不能改变地球等行星绕着太阳运转的事实和规律。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他们或者用 “神学目的论” 和 “绝对理念” 解释现实世界的规律现象; 或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康德所说: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而不可知论者和怀疑论者甚至根本否定规律的存在, 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只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偶然性支配一切, 毫无规律可循。 他们的观点, 已经受到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有力驳斥。

(三) 规律的层次性

客观规律因其起作用的范围和层次不同, 其本身又具有层次性。 据此可以把规律分为一般规律、 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三种基本类型。 一般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的共同规律, 例如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的规律就是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 特殊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 某一层次的规律, 例如系统层次律、 转化守恒律和循环发展律就是客观世界的特殊规律, 它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在自然界这一大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个别规律就是仅仅只适用于个别领域和个别层次的具体规律, 它是特殊规律向微观方面的进一步拓展, 相对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 它又可以叫微观规律, 例如电磁感应定律、 勒夏特里原理和遗传变异规律就是物理学、 化学和生物学中的个别规律。

规律也可以根据其范围大小和层次高低区分为一级规律、 二级规律、 三级规律等更多的类型。 例如, 如果说哥白尼的 “日心说” 揭示了太阳系天体结构的一级规律, 即正确回答了太阳系的结构 “是什么” 的问题 (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那么,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就可以说是太阳系的二级规律, 它正确回答了太阳系天体 “怎么样” 运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则揭示了太阳系天体运动的三级规律, 即九大行星 “为什么” 要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旋转的问题。 规律的层次性根源于物质世界的层次性, 是物质世界系统层次性的必然反映。 物质世界的系统层次性和规律的层次性表明, 人类探索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也是具有层次的,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发展过程。 规律的层次性是科学研究多样性的内在根据, 也是我们划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客观依据。 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 科学成果的性质和层次也就不同,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其普遍性程度也就不一样。 一般地说, 具体科学研究和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特殊规律, 哲学研究和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 所谓特殊规律, 就是在客观世界某一范围、 某一层次起作用的规律, 每一门具体科学都探索并揭示各自对象领域的种种特殊规律。 所谓普遍规律, 就是对整个客观世界起作用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是自然领域、 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客观规律的层次性既是我们用分析的方法和综合的方法研究事物的客观基础和内在根据, 也是我们批判还原主义和特创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认识史上出现的还原主义力图把高层次的规律归结为低层次的规律, 而特创主义则把高层次的规律看成突如其来的东西。 二者都人为地割断了个别与一般、 有限与无限、 一与多的辩证关系, 在本质上都是错误的。 对待各种认识成果的科学态度, 应该是使关于高层次的理论与关于低层次的理论、 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理论、 具体科学的理论和哲学的理论共同存在、 相互补充。 这一点在今天更为重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人类实践多样化的时代, 是在科学派别林立、 科学理论竞争、 生活方式多样化中实现有机统一的时代。 承认多种思维范畴与命题在竞争中的互补, 承认真理在多样性中的统一, 才能真正为人类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

(四)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而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 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依存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 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 没有客观规律性, 就没有主观能动性可言。 如果事物的运动、 变化杂乱无章, 毫无规律可言, 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无所适从, 根本就无主动性可言。 反之, 如果人们的活动不顾客观规律,一味地任意胡为, 也只会以失败而告终。 主观能动性正是表现在认识、 选择、 整合、 利用并驾驭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中。 所以, 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但是,它并不排斥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认识、 所利用。 恩格斯指出: “自由不是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 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转化的。 首先是客观规律向主观能动性的转化, 这种转化需要经过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感性经验, 经过周密思考和研究,经过头脑的加工改造, 形成理论认识, 把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规律; 第二步是把获得的科学规律再变成计划、 方针、 政策以付诸实践, 发挥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是主观能动性向客观规律的转化, 也就是主体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客观规律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消灭, 但并不是说在客观规律面前主体是无能为力的。 恰恰相反,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改变条件, 如果我们创造了能使规律起作用的条件, 客观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而且, 人们的实践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主观能动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 越有效。 反之, 如果不懂规律蛮干, 逆着规律拼命干, 其热情越高、 干劲越大, 失败得越惨。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而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人们要运用规律改造世界,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种种限制, 更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获得成功。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科学指南。 为了坚持党的总路线, 实现党的总任务, 我们既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 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扎实的工作作风,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扬大胆创新的精神, 只有这样, 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朝气蓬勃, 取得历史性的胜利。 为此, 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借口,不去发挥甚至压制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创造性, 在实际工作中缩手缩脚、 墨守成规的右倾错误; 另一种是片面地虽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 却置客观规律于不顾、 心血来潮、 忘乎所以的 “左” 倾错误。 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蒙受重大损失。

总之,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中认识客观规律和利用客观规律去有效地改造世界。

三、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然世界本身是运动发展的, 我们在认识世界、 分析问题的时候, 就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由于事物的发展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对于它自己的时间、 地点和条件来说, 都有存在的理由。 因此,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 就要脚踏实地, 既不能好高骛远, 也不能拔苗助长。 必须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弄清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成熟程度和完善程度是不同的。 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 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果拿我们社会主义的不发达、 不成熟、 不完善去跟经过几百年发展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技术、 比科学、比财富, 就会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 其实, 这是极其荒唐的, 因为两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地位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尽管开始时还不够强大, 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罕见,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举世瞩目, 科学技术的发展令世人刮目相看。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社会主义必将进入高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将充分显示出来。 所以, 只有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的阶段和地位, 把事物看作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才能科学地认识事物。

(二) 要树立长远的眼光

我们认识事物, 分析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 又要看到事物的未来。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 而要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新的世纪里,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关注的共同课题。 在国际环境和发展组织的报告中, 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 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显然, 可持续发展是对未来负责的发展。 当前, 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关键时刻, 特别需要克服那种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的“近视眼” 和短期行为。

(三) 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 无论发展的道路多么曲折, 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多么大的困难, 新生事物总是在新陈代谢中开辟自己的前进道路。 当前人类在发展的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难题, 但我们没有理由悲观失望, 要看到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人类是能够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各种难题的。 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只是前进中的困难, 只要坚定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国人民同心同德、 团结奋斗,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四) 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

由于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是普遍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 因此,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反对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 对人、 对己、 对事物、 对理论都不能持一成不变的观点。 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 如果我们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去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解决新问题和研究新方法, 那么我们就会落伍。 同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随着时代、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静止地、 孤立地对待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产生同一种事物, 而不能转化为性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这实际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 显然,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是我们应当反对和防止的错误观点。

案例点击

小 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分析】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 的确小得可怜, 以致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 人们往往忽视、 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 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大松 “凌云” 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 并不说明有眼光, 而在小松幼小的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 再倍加培养和爱护, 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 “识” 字。 作者以松喻人, 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 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 关心和培养, 使之早日成才。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 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的, 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 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 幼稚可笑。 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该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及时发现它, 并预见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