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哲学价值如经济价值一样,是使用价值的同一性,哲学价值依使用价值的存在而存在。食物可食用是因为食物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在使用中发挥作用是使用价值的效用。使用价值量的多或少不是使用价值效用的大或小。比如,当我们说牛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时,暗含了把它的使用价值与别的物质的使用价值相比较的前提。

二、哲学价值分类

虽然哲学价值如经济价值一样,是使用价值的同一性,哲学价值依使用价值的存在而存在。但是,使用价值是以其效用满足人的需要的,使用价值的效用不是使用价值本身,因此,使用价值的多或少不是使用价值的大或小。

使用价值是事物的一个因素,事物的形态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使用价值和价值就隐藏于这些形态各异、不断变化的事物中。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客观事物存在状况、客观事物受人的行为影响的程度、人的需要的实现程度和人的需求的最终结果,对哲学价值进行分类。

1.按客观事物存在状况,可把哲学价值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关系与规律价值。

(1)物质价值。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同一性,凡是有使用价值的物质都有价值。对使用价值使用的主体是人,人要保持人的自身物质存在,保持自身的生物活性,对使用价值的使用是多方面的,因此,各种各样的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都是有价值的。

由于物质都有质量和能量,而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是一种质量存在,人必须用自然界物质的能量来补充因自身活动而消耗的能量,保持自身在质量、能量转换中的平衡从而保持自身的存在和生物活性,所以,食物就成为最重要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例如,人们食用谷物、水果、可食性动物及动物的某种功能性产物,与自然界进行质能交换。食物被人食用,为人提供能量,提供保持人的生物体活性的营养物质。食物可食用是因为食物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在使用中发挥作用是使用价值的效用。比如,牛的功能性产品——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钙、铁、锌等,这些物质都有维持人的生命的作用,有使用价值。正因为使用价值被使用能够产生效用,才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如何衡量这些使用价值的多或少?人们采用价值来衡量。使用价值量的多或少不是使用价值效用的大或小。一般来说,使用价值的量多,效用大,量少,效用小,但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使用价值量的多或少、效用的大或小,要通过比较。有的比较是显性的,有的是暗含的。比如,当我们说牛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时,暗含了把它的使用价值与别的物质的使用价值相比较的前提。如果我们说1公斤牛奶比1公斤香蕉的营养价值大,就是说1公斤牛奶所含的能够维持人的生命的物质比1公斤香蕉所含的使用价值多,产生的效用大。如果把1公斤牛奶和若干公斤香蕉通过媒介物相比较、相交换,则牛奶和香蕉的价值就成为经济价值。价值对使用价值的量度作用,可以通过交换显现,从而实现。

因为物质只要有使用价值就必然有价值,所以,以自然状态存在的水和阳光都是维持人的生命的重要物质,都有使用价值,因而也都有价值。空气是维持人的生命的重要物质,是由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是一种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物质。无论看到看不到,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只要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使用价值不经过交换被使用并发挥效用,依存于使用价值的价值,也可以不通过交换显现或实现。如果水、空气、阳光可以与其他物质相交换,它们就会显现出人们熟悉的经济价值的特点。

如果人们不能从自然界获得可以直接使用的物质,就必须用劳动来改变物质的状态,使之适合于人的使用,这就是劳动创造。比如,人们不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可供书写的纸张,人们就需要用植物纤维来制造。于是,劳动就成为人类变换自然物质状态使之适用于人类需要的最重要活动。这样一来,一切以自然状态存在的资源和劳动资料也就都有了价值,凡是可以满足人的需要或经过人的劳动创造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人们都赋予它们价值的含义,价值所包含的物质范围扩大了,价值也就从经济领域步入哲学领域。但这又使人们从经济学领域刚刚分清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劳动价值的喜悦中陷入迷茫,不知道如何使自然价值与劳动价值、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值与环境价值,特别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有形事物价值与无形事物价值联系起来,使人们忘记了经济学价值的研究成果正是以哲学的观点分析的结果,使人们忽略了剖析经济价值中所蕴涵的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正是用哲学的抽象方法发现了“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用“劳动力”这种无形的力把抽象的价值与有形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过程联系起来的。

(2)精神价值。如果一切客观存在,只要有使用价值,只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就一定有价值,那么,毫无疑问,精神和物质一样,也有使用价值,也就必然有价值,因而价值从容不迫地从物质领域进入精神领域。人的精神满足是指人的情感满足、心理满足、知识满足、文化艺术的满足等等。精神产品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精神产品因而也就有价值。反过来,如果精神产品有价值,它也必然有使用价值。比如,我们常说知识有价值,理想、信仰有价值,艺术有价值,还说道德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理论价值、伦理价值、创意价值、宗教价值等等,就是指知识、理想、艺术、道德、思想理论、伦理、宗教等等的精神产品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有使用价值。

精神和物质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样,可以相互转化。不论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如何转化,只要转化的结果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就有价值。人的精神需求不仅可以通过精神产品得到满足,也可以通过物质使用价值的效用得到满足。这是物质变精神的通常现象。例如,有一个人很希望得到一套住房。在奋斗了几十年后,他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买了房,住进了满意的房里,他的愿望实现了,他非常高兴,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也随之得到满足,他可能因此而表现得精神饱满,意气风发。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精神价值不仅是通过“得到”而实现,也可能是通过“付出”而实现。例如,有个病人渴望在他死后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别人。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和医务人员的承诺,他含笑离开了人世。他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为社会作一点贡献的精神需求。

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通过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效用来实现人的精神需求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精神产品使用价值的效用和精神产品的价值目前还不容易精确计量,以致人们不能把经济价值与哲学价值统一起来。比如,恋爱是一种精神需求,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怎样确定“爱情”的使用价值,从而确定“爱情”的价值?在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两个青年男女爱得死去活来,但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于是就私奔。可是,他们在异乡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得非常艰难,他们常为生活琐事而吵架,最后分手。这时,你会如何评价他们的爱情?决定他们爱情的是物质还是精神?

现实中有很多的婚姻是基于物质的,女方往往会看重男方的经济状况。这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婚姻能够长久吗?这种婚姻难道就必然没有爱情吗?

婚姻与爱情有联系但不必然是爱情,不纯粹是爱情。爱情是与幸福、快乐联系着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但是,只有爱情而无物质基础的婚姻是否会长久幸福?如果有人用爱情的易变性为朝三暮四的行为辩护,那么,引起爱情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在经济学领域,现在有人提出幸福经济学、快乐经济学,把幸福与快乐纳入了经济学的视野,传统的幸福、快乐、爱情等纯精神的观念正受到挑战。幸福、快乐、爱情等精神现象不仅被纳入宏观的哲学价值体系,而且也被纳入精确的经济价值体系。这说明,以前的不可捉摸的精神,可以捉摸了——精神活动有其微观的物质基础,也可以用经济学价值的观点进行分析。

精神现象分析大师如康德(公元1724年—1804年)、黑格尔(公元1770年—1831年)等人生活的年代,距我们已经一二百年了。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精神是不可捉摸的,只能靠论断。论断是未经证实的推测。所以他们的哲学体系以唯心主义的成分居多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况且,例如黑格尔把意识、心理与精神相区别,认为意识、心理不是精神。这种区别不是没有道理,但他作这样的区分,是为他把“绝对精神”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后构建他的哲学唯心主义体系打基础。

精神是从意识、心理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精神是自觉的、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从意识开始的成熟了的心理,是系统化了的意识。正是这种意识和心理的逐步发展,才成为人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黑格尔所说的“精神”。我们现在之所以把快乐、幸福也列入精神范畴,正是因为我们所说的精神与黑格尔所说的精神有差别。否则,现在医学上称之为精神病的人,就不能叫精神病人,而应该叫意识病人,因为意识才是无秩序的、混乱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认识到了构成人体的分子和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人们对精神活动的物质性,认识越来越明确了。例如,人体的细胞核内有染色质,染色质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脱氧核糖核酸,即人们熟知的亲子鉴定所做的DNA。人们所熟知的另一个名词——基因,就是DNA分子中的某一片断。一个DNA分子中携带的遗传信息有440000种,比我们看到的天上的星星还要多得多。随着人体新陈代谢,DNA分子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表达着遗传信息,人体逐步发育成熟。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范围扩大、力度加大,由于人的相互影响,人的意识、心理、精神活动也随之复杂化、系统化。

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性被越来越多的科学所证明。比如,男性若被阉割,其体内雄性激素缺乏,他就不会对女人产生爱情,更不会爱得死去活来。再比如,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一个基因控制了中脑和后脑的生长,同时还控制着人脑中一种叫“五羟色胺”的重要神经递质的发育和表达,而五羟色胺功能衰退是人出现抑郁和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的电脑有储存、记忆、演算、复制的功能,就是对人体分子水平和粒子水平的物质功能、有序过程的模仿。由于人们对某些分子和粒子的认识深刻,对它们的应用得心应手,所以依这种认识设计的电脑的某些功能甚至还超过人脑。据此可以认定,精神活动确是一系列微观物质的有序变化。可见,意识是精神活动的初级阶段,心理是处于变动中的精神活动,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是相对稳定的高级精神活动。我们可以认为,精神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时人体分子和粒子水平的结构性、功能性、有序性变化及其存在状态。

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是人的眼睛可见的有形客观存在,而我们所说的精神,则是人眼看不见的分子和粒子客观存在。快乐和幸福是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人体微观物质的结构性、功能性、秩序性变化所达到的与人体内环境、外环境的和谐状态。现在,我们对精神活动的微观物质研究还不深入。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化和对人的精神活动物质运动规律的揭秘,人们将会制造出更加精细的生物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活动和创造,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人的精神活动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被人们神话了的爱情也是如此。如果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真正爱情的基础便不牢固。但是,对物质的贪得无厌则是动物本能的表露,对社会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变态。“包二奶”现象和在“追求爱情”幌子下骗取别人的钱财就是这种变态心理的充分表现。

精神是一种物质有序性变化过程,人体的这种分子和粒子水平的结构性或功能性有序变化过程,可以记录、复写、翻译事物,可以理解上代人的创造、发明,并了解、推测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关系,发现事物联系的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采用有效的方法缩短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间,进行创造性活动,使人类脱离动物界。所以,人的一般动物性精神活动是为了保证人的物质存在,重在实现经济利益。人的社会性精神活动是为了保证人与人相互联系的关系不被破坏,保证人类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民主原则不被破坏,促进人类的和谐;保证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不被破坏,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使人与环境相和谐;保证人的劳动积累不被破坏,保证后人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价值改变现存世界,使后人与前人相和谐;保证人体的微观活动机能不被破坏,保证精神活动本身不被破坏,激发人的创造功能,使人体本身相和谐。在精神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使用价值的多少被价值所衡量,于是其价值显现。但人们常以为哲学价值仅仅是使用价值的效用。这是人们把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关系和规律价值。关系是事物与事物相互联系的方式、条件或规则。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只要是事物,都要与其他事物相联系,都会产生关系。事物与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并由此产生一定的规则,依照这些条件和规则,事物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这种特殊存在的事物的使用价值会对人的需要产生影响,于是关系就有了价值。例如,一个氢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的关系决定了它们的特殊存在状态是水,水的使用价值对人的需要产生影响,所以一个氢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的关系也就有了价值,因此有人认为价值是关系范畴。关系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相互联系方式所产生的使用价值的同一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一定的联系方式、规则或条件决定的人、自然、社会的特殊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阶级关系、劳资关系、男女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等,由这些关系所决定的群体或者个体的特殊存在状态的使用价值都对人的需要产生影响,所以,这些群体或者个体的关系,即他们的联系方式、条件、规则才有了价值。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的近似性重复。规律可以被人们利用,有使用价值,因而规律也就有了价值。规律是由事物的相互关系决定的。由于关系决定了事物的特殊存在,事物的特殊存在的使用价值决定了人的特殊需要,所以关系的价值和规律的价值历来被哲学家们所探讨、所追求。老子崇尚“道”,“道”就是规律,就是关系,就是规则,就是程序和秩序。违背了“道”,就没有了事物的特殊性,就没有了事物对人的特殊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了价值。特殊性中蕴涵普遍性,特殊性中蕴涵有普遍的规律和规则。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公正、公平”,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则。这种规则的实现程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存在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存在方式,蕴涵着公正、公平这种普遍价值要求。

客观事物都是自然存在,关系也是一种自然存在,正如人类可以改变自然存在的状态一样,关系也可以被人们所认识、所改造、所利用。关系被人类所利用、所改造的程度,随人类知识的增加而加深。例如,阶级是群体对群体的关系。一群人与另一群人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阶级关系,其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所有权被某个人群所掌握,其规则是掌握生产资料的人群占有出卖劳动力人群的劳动,其状态是这种占有稳定地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其表现是两类群体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规则相联系的人群形成人类社会的特殊存在状态即阶级对立,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这种状态的认识加深而被人们改变或改造。

人类改造社会阶级对立状态的依据是什么?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规则——公平、公正和民主。由于人生来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的自然基本规则应该是公平。由于社会是由人结合而成的,因而人与人的结合的基本规则应该是公正与民主。但由于财产占有权的不平等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社会出现了不公平、不公正、不民主,造成了社会不和谐,所以,人们要维护人与人的平等关系的公平自然规则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正民主的社会规则,就要按照公平、公正、民主规则的要求,消除阶级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对立。不过,人们消除阶级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对立的过程,是随着人们对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不平等状态的认识和对公平、公正、民主认识的加深而加快的,因而公平、公正和民主的价值是随着人的认识的进步逐步实现的。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公平与公正、民主的价值目标,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公平与公正、民主的实现方法、实现标准。

因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无限大的事物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所以,关系、条件、规则、规律无处不在。由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组成的局部性系统中的物质、精神、关系,构成这个系统的整体价值,或称综合价值。由多个局部系统的物质、精神、关系,构成更大系统的整体价值,形成一种价值体系。例如,社会和谐价值是一种价值体系,指的是文化和谐、民族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等等的综合价值。再比如,社会文明价值,指的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环境文明的综合价值。

综合价值就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价值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方式、条件和规则的关系价值的合称。也有人把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精神的结合价值,或对其他事物有影响的,或价值形态既是物质的又不单纯是物质的、既是精神的又不单纯是精神的价值称为综合价值。例如社会文明价值、和谐价值、民族传统价值、无形资产价值、创新价值、实践价值、文化研究价值等等。这是一种以某种关系和规则联系起来的可以相互比较的具备整体有用性的同一性,我们称之为某种价值体系。

2.按客观事物受到人的劳动影响与否,可以把哲学价值分为天然价值和劳动创造的价值。

我们常说天然事物有价值,比如说空气的价值、水的价值、阳光的价值、土地的价值、矿藏价值、风力价值、瀑布价值等等,说的是它们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过去我们说天然事物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是因为价值具有社会性,而天然事物没有社会性,价值表达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当我们说价值是衡量事物使用价值多或少的同一性时,当我们认定价值依附于使用价值时,当我们说有用事物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时,就已经肯定了有使用价值的天然事物是有价值的。事实上,人类社会在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时,相互交换的物品可能就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天然事物。既然天然事物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换,它就应该有价值。比如有人现在搜集奇石,全国还形成了奇石市场,奇石市场上有很多化石,化石无论如何不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由地质自然变化引起的。这些化石的价值,是天然形成的,天然事物有价值。但毕竟这些天然事物的价值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会实现,其他动物种群不搞奇石交换,不会对奇石进行欣赏。可见,天然事物只有进入人类社会,被人使用,被人相互交换,其价值才能显现和实现。

3.按把具有使用价值的事物投入使用与否,可把哲学价值分为存在的价值和实现的价值。

存在的价值是某种事物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品质。如果这种品质还未被人们所认识,或者某种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品质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但还没有进入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过程是存在的潜价值。比如,某人有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如果应用于实践,会创造出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这种能力是一种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实现的价值。有的存在的价值是人还无法知道的,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例如,太空存在的事物有什么使用价值和价值?人们不知道,也无法估计,在太空事物没有被使用前,这些事物只是存在可能的使用价值,其价值也不能实现。

由于事物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相统一的客观存在,所以,价值存在可以是天然事物,也可以是劳动事物。例如,土地可以种庄稼,还可以相互交换,不仅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在人们种庄稼前,土地已经天然存在着,在人们未开垦土地前,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当土地被开垦后种了庄稼并有了收获时,也就是把土地投入使用后,土地的价值才得到实现。所以,天然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只有并入人的劳动过程得到实现才有意义。

有人说,土地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这是不对的。只要有使用价值就必然有价值。土地若无价值,就解释不通天然荒地能卖钱的问题,因为钱是价值符号。有人可能辩解说,人们购买天然荒地,是为了开垦后种庄稼,土地只要被开垦,就有劳动在里面,就是劳动创造价值,就不能说土地有价值。但是,有的人购买土地,不是要开垦土地种庄稼,而是让土地生长天然的草和林,长成草场、林场,以促进生态环境平衡,使环境更适宜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长。这种在天然土地上生长的天然林、草都是可以与货币进行交换的,因而也都是有价值的,良好的环境也是有价值的。我国实行还林还草工程,给需要还林还草地区的人以粮食、钱物,就是以劳动价值换取天然价值。

实现的价值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事物被使用后其价值的显现。实现了的价值与价值实现过程有一些差别。实现了的价值是价值实现过程已经结束后的静态结果,而价值实现则是实现价值的动态过程。例如,已经收获了的庄稼和正在成长的庄稼是不同的,已经收获了的庄稼是现实价值,正在成长的庄稼还处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4.按事物使用价值的效用,可把事物分为有正价值、无价值和有负价值。

事物有正价值、无价值或者有负价值的前提是事物的使用价值及其效用。只有事物有使用价值,人们才会把事物投入使用,事物才会显示出其价值。只有事物的使用价值产生效用,使用价值对人才会显示出正价值、无价值或负价值的意义。

如果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结束后产生的是正效应,使用价值的价值即为正价值。在这里,有正价值不是指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而是指使用价值的价值。使用价值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效用及其效用价值是有区别的。使用价值的价值只显示使用价值的多或少,使用价值的效用及其效用价值量度使用价值效用的大或小(参阅第四章)。三者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有高度关联性。只有使用价值的效用价值对人有正相关作用,使用价值才有正价值。如果使用价值的使用结果对人的需要无助,有其不多,无其不少,则使用价值为无价值。但是,根据我们前面的论述,世界上不存在无价值的事物。有时我们认为某一事物无价值,其实它是存在的价值。事物有多种使用价值,人们可能暂时没有发现事物的某一使用价值而认为事物无价值,但以后又发现事物对人有用的某一使用价值,事物又有了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只是相对的。如果事物使用价值的效用不仅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且还对人有害,或者对人无害,但使人损失了某些正价值,其价值的方向与正价值方向相反,即为使用价值有负价值。比如,对人体有害的有毒食品、有毒药品、有害气体、受污染的水、有毒畜牧产品等均为负价值。对原材料的浪费,生产的次残产品,虽然对人体无害,但相对于生产投入产出来说使人们遭受一定的损失,生产的价值为负;打球时进了一个球,对一方是正价值,对另一方是负价值。

虚假的价值也是一种价值存在。比如,幻想由于不能满足人的现实需要,所以人们认为幻想是一种虚假的价值。但幻想能满足人的特殊心理需要,因而它也有价值。再比如,伪学术成果把对客观事物的非正确认识当作正确认识呈现给社会,人们按照这种认识却不能进行价值创造,不能使价值实现,所以,人们把这种以虚假的形式欺骗大众的认识成果叫伪科学,但伪科学也有价值。从价值实现方面来说,虚假的价值可能使人们遭受损失,实现负价值。

由于价值与使用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用价值及其效用与人的需要的满足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价值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认识则会多种多样。例如,同是一堆粪便,拾粪的人见到了它,会说:“这堆粪便施到地里能长庄稼,有价值”。而不拾粪的人会对它视而不见,认为这堆粪便无价值。如果粪便沾到了人身上,弄脏了衣服,人们会说这堆粪便有负价值。正因为如此,才有主观价值论的出现。但是,价值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就像这堆粪便,你认为它无价值,它存在;你认为它有价值,它也存在;你认为它有负价值,它还存在。因为它本身存在,所以与之相统一的价值也存在。

如果有人说,需要它的人才会说它有价值,因而它才有价值,其他的人认为它没有价值,它才没有价值。但是,你说它没价值,天下就没有人买卖粪便了?买卖就是可交换,可交换就是相互交换的物品有可通约性,就是相互交换的物品有等价性,就是相互交换的物品有价值。所以,价值实现与人的主观愿望有关,但人的主观愿望与价值存在无关。

当价值概念从有用性、正价值扩大到有害性、负价值、零价值时,无非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价值,因而价值概念就有了普遍的哲学意义。经济价值有可比较的通约性,哲学价值也有这种特性。我们不能把使用价值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效用相混淆,不应该把事物的有用性与事物的可通约性相混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