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9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是党坚持世界眼光,能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时候;没有科学的世界眼光,不能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正确坚持的时候。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就是当代化、时代化问题。其实,它们是从不同维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同一个过程。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要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眼光。党的9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是党坚持世界眼光,能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时候;没有科学的世界眼光,不能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正确坚持的时候。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问题,绝不能没有科学的世界眼光,绝不能离开世界发展的大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吸纳当今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一)坚持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坚持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结晶,不仅是就上述的理论来源说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吸收和改造,产生认识的飞跃而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和阐发新的理论观点时,都始终坚持着世界眼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特质,也要求应用它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与世隔绝、脱离世界文明轨道,自我封闭,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之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指民族化,也包括当代化。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就是当代化、时代化问题。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从世界眼光看中国,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从而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无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还是当代化,都需要具备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世界眼光,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包容性。没有世界眼光,就不可能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世界眼光,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没有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就很难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就理论分析而言,这似是两个问题。其实,它们是从不同维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同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向度。民族化主要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横向发展,即空间的普适性。当代化主要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纵向发展,即时间的普适性。当然,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向度的着力点而言,有时会强调民族化,有时会强调当代化、时代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两者割裂开来。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因此,说坚持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不仅是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多世纪里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既有如何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问题,又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从党的历史发展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世界眼光,辨析人类文明成果,最核心的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胡绳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说过:“在落后的农业国家里,资本主义是否可以一笔勾销,它与社会主义究竟有何关联,这是困扰几代中国人,特别是其中的先进分子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和挫折与此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和成就也与此密切相关。实际上,它始终伴随着党的成长和发展。

从党艰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

一是继承和借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两方面,从政治层面说为对抗和继承,从哲学上讲为对立统一。两者的对立和对抗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只是其一,还有继承关系。对于继承关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讲得很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重新矫正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在哲学理论上既充分认识两者的对抗性、斗争性、排斥性,又强调两者的统一性、共存性、渗透性、可转化性和互补性。邓小平在反思了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长期经验后,把对二者哲学关系的正确认识应用到政治层面,强调“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指示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4]胡锦涛在十七大讲述科学发展观时也说:“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5]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要继承和借鉴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二是共存和补充。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和补充的关系,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在1956年前后都有所阐述,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方面的思想。他明确提出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这首先是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在中国大陆,社会主义是主体,在港澳和台湾地区将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两者将长期并存。在经济制度方面,邓小平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他还说:“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要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邓小平的论断是正确的。

三是辨析和吸纳。对资本主义的东西要加以辨析、剥离、吸纳、结合和利用。尽管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也有这样的思想,但只是在总体上和原则上讲,而没有具体展开。将这个思想讲得最为明确、发挥地最为充分,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广泛运用的,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对此有大量论述。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社会制度而言,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但是不能简单地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说成是资本主义的,要作具体分析。

邓小平辨析、剥离、吸纳、结合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内属于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最大成果,就是将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且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根本标志。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辨析、剥离、吸纳、结合和利用的工作,还要继续下去。社会主义既然是以资本主义作为母体而诞生的,那么它就必须充分汲取母体的营养才能茁壮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