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再挨饿,国民富裕起来

不再挨饿,国民富裕起来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顺应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改革大趋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崭新理念,全会通过的关于以城市工商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际上是坚持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取向。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大陆开放经济的领跑者和至关重要的增长极,理所当然应当获取民族振兴之首位功臣的特殊荣誉。最后请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旧中国的老百姓惨遭三重剥削,饥寒交迫自不待言。可是在1960年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新中国,老百姓也过了将近二十年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日子。三年灾害时人均一天四两粮。后来农民一年的口粮仅够吃半年,其余的就用瓜菜填肚子。吃穿方面的物质紧缺,不得不凭粮票、油票、肉票、蛋票、布票、棉花票供应。天灾以外的问题出在哪儿?就出在那种“大公平”的制度追求和“大一统”的僵化模式上。

首先请看如下一组事实。改革开放之前的十几年间,农村的生产劳动是大帮哄。每年一到夏锄季节,城乡都要组织大批的人力到农村各个生产队去帮助突击苗荒。农村中小学生放农忙假,回到自家所在的生产队跟社员一起除草;城里的中小学生由老师带队去附近乡村,请当地干部派任务帮助某生产队除草;城内机关干部乃至企事业工人由单位出车,专门前往派驻的生产队干活,来回接送。当时城内干部和工人下乡支农的情景,还被人编成顺口溜:上午撒欢干,中午带顿饭,下午不间断,明天后天连轴转。即使那样全力以赴地支援,农村的涝洼地仍然有许多铲不完,年终仍然要减产减收。改革开放以后,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可是由于推行农户承包经营,所以一切都改变了。一年春夏秋的三大季虽然都是农忙,但忙而有序,忙而有效。春播没有人动员,可是没有一家错过播种节气,家家地块极少有缺苗断条现象;夏锄没有人催促,可是没有一户耽误铲蹚时令,户户田间根绝了杂草丛生现象;秋收没有人帮忙,可是没有一处拖延收割日期,片片土地基本实现了秸杆无存。遵照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拟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从1981年到1990年,全国将用十年时间解决温饱问题,可是在著者的家乡铁岭市,到1985年底,城乡人民大众便真正圆成了丰衣足食之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条件下,国内无论任何地方,那种愁吃愁穿的心态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天壤之别究竟从何而来?根据我们切身的直接的体验,这个问题需从两大层面回答。头一个层面,城乡百姓生活的根本改善,就从农户承包责任制中来,就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来,用完整的话说,就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制度的完善中来。另一个层面,城乡百姓生活的根本改善,就从沿海地带的辐射中来,就从先行致富区域的表率作用中来,用决定性的话说,就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对外竞争中来。

接着请看改革的治本功效。改革从农村起步,农村的改革从农民群众的首创起步。出自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那个用生死文书签订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具有极其强盛的生机活力,短短几年的功夫便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亿万农民大众的生产建设积极性犹如火山爆发一样,多角度、多维度地喷射了出来。以往那种人畜机力齐上阵、大干苦干拼命干的岁月里,活计总是没完没了,现在按科学规律办事,突出效率、注重效益,三下五除二便解决问题了。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分工、商品化运营、社会化操作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引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作为商品生产新的创造源泉,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增长点,它的大批量涌现,为不断满足国计民生的各种需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乡镇企业作为专业分工新的组合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劳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凝结点,它的大批量涌现,又为日益增多的剩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门路。农村物质财富的持续追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又为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事业独辟了一条蹊径。为了顺应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改革大趋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崭新理念,全会通过的关于以城市工商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际上是坚持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取向。从那个时候起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成熟,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机制逐步转换,依法兴办的个体、私营、外资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逐步成长,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生产体制和流通体制也逐步形成。在市场主体系列化、市场分工明朗化的条件下,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各种生产要素,已经被纳入在城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总体框架之中,由此便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实践基础。

继而请看开放的育人作用。开放从经济特区起步,经济特区的开放从招商引资的政策起步。最初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过短暂的雕饰,骤然之间变成了镶嵌在南方沿海的四颗璀璨的明珠。那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唱得好:“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呀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呀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向万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啊中国,你展开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先走向万象更新的春天,再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四个经济特区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发达国家众多商户的巨额投资,也孜孜不倦地疏导着祖国内陆各地人民的惊奇目光。经济特区融入世界发展大潮的成功示范效应迅速向十四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全省强力辐射,继而拉动大陆的整个沿海经济带,促使两亿人口的黄金海岸赢得率先发展、率先致富的天赐良机。在率先发展致富的全部进程中,以广州、深圳、珠海三个点为轴心的珠江三角洲是最先昂起的龙头。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大陆开放经济的领跑者和至关重要的增长极,理所当然应当获取民族振兴之首位功臣的特殊荣誉。黄金海岸专门开发的外向型经济在直接同国际市场接轨交汇的同时,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引领那些崛起于内地的创业大军自觉地迈出了国家大门,踊跃地投入了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梯次化、利益整合区域化、发展方式科技化的条件下,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各种生产要素,已经被纳入在国内外之间优化配置、自由流动的总体框架,由此也就给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提供了决定性因素。

最后请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既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产要素交易采取了市场营销的形式,既然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生产要素配置采取了市场流通的形式,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诞生,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顾名思义,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立足自身的反复实践,参照外国的有益经验,我们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设计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五大环节合成的——其一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二是以实现城乡市场的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的相互衔接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健全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其四是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两方面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诚实合法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之路;其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五大环节协调建构的实质,是要按照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共同需要规范市场主体、市场分工、市场管理和市场秩序。具体地讲,框架结构中头一个环节的职责,是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规范市场主体;框架结构中第二个环节的职责,是要通过功能健全的市场体系的建立规范市场分工;框架结构中第三个环节的职责,是要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规范国家管理市场的行为;框架结构中第四个、第五个环节的职责,是要通过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规范市场秩序和环境。

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卓越效能举世公认,它对国计民生的贡献无与伦比。现实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腐败分子吮吸民脂民膏的情形尤其令人发指。然而必须明确,这些病症绝非现行制度引发的,反而恰恰是制度建设不够的结果。本着执政为民的宗旨,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且正在采取相应举措堵塞漏洞,比如深化分配领域改革、增强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反腐败的法治力度等,对此我们应坚信不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