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化问题再认识

异化问题再认识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则用抽象的人、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来解释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提出“社会主义异化论”,攻击中国党和国家已全面异化。因此,割断思想发展的历程,人为地贬低《1844年手稿》的价值,否定其中有关人道主义和劳动异化理论的积极意义是片面的、错误的。反之,夸大《1844年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意择取其中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某些论断加以主观的运用

陈志尚(1)

我们这一代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把马列原著奉为经典的,经过自己学习和研究确信其中讲的都是真理,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以及《哲学笔记》、《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等。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1844年手稿》)与上述经典著作有所不同,有特殊性。一是它属于马克思早期的即还没有确立科学世界观之前的作品。二是发现很晚。1932年才由苏联发表德文本,1956年中文单行本在中国出版,影响很小。1979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出版,2002年中文版第3卷出版,才见到完整的全文。国外有关《1844年手稿》的很多信息也是在“文革”以后才陆续传入中国,因此,国内高水平的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较少。不像上述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早就传到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和研究,学术界比较熟悉。三是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1844年手稿》公开发表后,西方一些思想家就利用《1844年手稿》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某些论述,加以歪解,制造所谓“两个马克思”,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后来这种倾向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结合传播到东欧、苏联,产生了以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人为代表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最后成为从意识形态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瓦解苏联党和国家的思想武器。当然也出现了另一种极力贬斥《1844年手稿》的错误倾向。

这股国际思潮对中国是有影响的,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人道主义问题上。20世纪60年代中苏争论时,党中央曾公开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利用《1844年手稿》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某些论述,歪曲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但这是政治斗争,没有展开理论论证,这就留下了后遗症。三年后,中国发生了“文革”,造成十年灾难。经过拨乱反正,人们开始反思“文革”的根源,加上对外开放后西方和东欧社会思潮输入的影响,学术界一些人就认为“文革”前对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批判是错误的,是极左思潮。有人则用抽象的人、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来解释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提出“社会主义异化论”,攻击中国党和国家已全面异化。很多人不同意,于是发生了争论。到1983年5月中宣部举办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研讨会争论达到高潮。之后邓小平讲话,胡乔木发表文章,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分歧没有完全消除。

从那时至今又经过去三十年,国际国内情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了。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同时不可否认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现在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多元并存的格局,贫富差别、贪污腐败、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都发生了,而且很严重。于是一些学者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1844年手稿》和人性、人道主义、异化理论,以及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异化现象及其根源,等等,新一轮不同观点的争论正在酝酿和展开。

从1980年开始,黄枬森老师和我们北大的一些学者就陆续参与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当时他是北大哲学系主任,我是科研秘书,协助他组织了学术研讨会,并具体负责编辑《马克思主义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两本文集。由于争论各方都大量引证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论述,以此作为自己的论据并做出不同的解释,因此,如何理解和评价《1844年手稿》就成了研讨的热点。从那时起,到后来参加马哲史学会和编写马哲史的活动,中国人权研究会的活动,中国人学学会的活动,指导博士生的学习,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等,可以说三十年来《1844年手稿》是我们持续研讨最多的一本著作。我跟着黄老师反复学习研究,深受教导,获益匪浅。

在如何认识《1844年手稿》以及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异化等一系列人学理论问题上,我们彼此的立场观点始终是一致的。从1983年我们(还有施德福教授)合写两篇论文(2)开始,后来我俩还陆续发表过十多篇论文,每次都是黄老师提议的,大多收入他的文集中。黄老师出版过《人学的足迹》、《人学的科学化》两本专著。我则主编出版了《人学原理》,前年完成了《人学新论》(尚未出版),都是首先请黄老师审读,根据他的意见修改后才定稿的。平时这方面的学术信息交流更是频繁不断,自己知道了什么总是最先与对方分享、议论。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人学思想(包括对《1844年手稿》的认识)主要是跟黄老师学的,有些新观点往往是他先发出思想的火花,我领会后再加以论证发挥。当然,我也有一些自己独立的见解,总能得到黄老师的鼓励、赞同和支持,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将经过几十年,我们共同形成并坚持的几个重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应准确理解和公正地评价《1844年手稿》

它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过渡性和两重性。一方面,《1844年手稿》表明,经过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和思考,马克思开始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在若干基本点上已经超越费尔巴哈人本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新思想,走向并接近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同时另一方面,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人本学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一些论述还是抽象的、不科学的。新世界观在孕育中,还没有脱胎而出。只要拿《1844年手稿》与一个月之后所写的《神圣家族》,特别是几个月之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称之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唯心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是清算马克思、恩格斯自己从前的信仰)、《共产党宣言》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844到1848年几年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生质变和飞跃的轨迹。因此,割断思想发展的历程,人为地贬低《1844年手稿》的价值,否定其中有关人道主义和劳动异化理论的积极意义是片面的、错误的。反之,夸大《1844年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意择取其中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某些论断加以主观的运用,并以此为据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宣扬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或者否认马克思思想有早期和成熟期的区别,或者主张所谓(青年和老年)两个马克思的对立,都是歪曲历史事实,也是片面的、错误的。

应建设马克思主义新人学

用“建设”这个词,是由于它的基本观点是源于马克思,但需要立足历史和现实,特别是当代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加以修正、充实和发展,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认为:

1.新人学立论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建设“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取代“对抽象的人的议论”的旧人学。强调“现实的人”是针对人本主义所讲的“人”,即主观设定的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言,是指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人。

2.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社会领域,物是基础,人是主导。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与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

3.应把辩证法系统论贯彻到人性论。人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世界最高级的物质运动系统,人类是由所有个人、群体按一定方式组织成为社会才能生存发展的生命共同体。每个人都有许多社会关系,都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人性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只是一种,它是由许多要素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概念。人性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着矛盾的。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人性也在演变和发展。

4.人的本质是指与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人性系统中的核心和主导因素,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仅仅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或者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就是社会关系,虽包含合理的因素,也可以从马克思著作中找到一定的根据,但还是片面的。必须把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两个要件联系起来,才是现实的人的真正本质,才是完整领会和把握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精髓。

5.要正确处理人的共性、阶级性以及个性三者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人性都带有阶级性,但“都带而非只有”(鲁迅语),把人性归结为只是阶级性否认人有共性,或者只承认人的共性而否认人有阶级性,都是片面的,对每个个人来说,除了具有一切人都具有的共性和阶级性之外,还有在他身上的特殊表现即个性。因此,考察人性也必须“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应正确认识人道主义

有人指责黄枬森是反人道主义的,这不是事实,不公平。应该用事实说话,黄老师有关人道主义的全部言论都收集在他的文集中。真实的情况是他曾批判过“抽象的人道主义”,强调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区别。1984年胡乔木同志发表文章提出应注意区分人道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即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与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我们是支持的,黄枬森、施德福和我合写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问题》(3)一文,讲了我们的观点,认为这样区分是有根据的必要的,有利于分清两种历史观的本质区别,有利于在论理原则道德规范方面继承人道主义的合理因素。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我和黄老师又有新的认识:

1.应该区分“人道(精神)”与“人道主义”

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中国早在2500年前就出现了“人道”这个词(4)那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思想的重心开始从崇拜“神”转向认识人自己,思想家们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世界的本体,大大提升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价值。联系这一时期其他有关人的一系列言论,可以看到,“人道”这个概念包含了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格和尊严,重视人的教育,维护人的权利,规范人的行为等许多内容。它反映了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重大进步。西方类似的词是拉丁文humanistas,查阅文献可能是由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最早使用的,其含义与中国“人道”相似,中文译为“人道精神”。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就都有与“人道”相同或相似的观念,这不是偶然的。人道和自由、平等、民主一样,都是人类祖先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对建设现代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普遍的价值。相比之下,“人道主义”这个概念出现要晚得多。它是近代才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直到1808年才由德国教育家弗·伊·尼塔梅尔把几个拉丁字合成、创造了德文humanismu这个专用名词,译成英文就是humanism,中文译为人道主义(根据不同情况也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反之,中译英也用这个词。)综观很多辞书,其定义的外延和内涵越来越宽,被解释为泛指强调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思想体系。人道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背景。欧洲在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时期之后,是上千年的中世纪封建专制统治,人道精神被严重压抑。到14世纪,适应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产生了以文艺复兴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长达500年之久,人道主义是其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一项重大成果。经过几代思想家们的研究和宣传,把古代的人道精神和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结合起来(主要是抽象的人性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到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人道主义的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由于它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称之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区分“人道(精神)”和“人道主义”不仅符合历史事实,而且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解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尽管现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道”和“人道主义”这两个词的使用有时是区分的,更多的是不加区分了,但在学术上为了讲清道理,还是应该追根求源、明辨是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之后人道主义的新形态和对立物,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古代人道精神的传统,吸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积极因素,更重要的是总结人民革命实践经验所创造的,新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批判扬弃了作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基础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

理论界围绕《1844年手稿》争论不休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其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看待青年马克思、恩格斯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关系。

毋须回避,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确实信仰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中,一是过分的颂扬费尔巴哈。二是把自己所信奉的共产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三是沿用费尔巴哈的思想方法,用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理论来解释历史,批判资本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这是国内外一些人热衷于议论马克思生前未发表的这份手稿,以此作为宣扬马克思是人道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主要根据。

可是,这些人却没有看到,写作手稿是在1844年8月,当时马克思正处于世界观转变的关键时刻,《1844年手稿》只是他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段的记录,不是全部,更不能反映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上述涉及人道主义的内容也只是《1844年手稿》之中的一个内容。我在前面已提到我们认为《1844年手稿》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确实记载了马克思很多原创性的天才的思考和论断,为我们研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留下了宝贵的遗产。《1844年手稿》中的一系列论述,如不再从人的思想,而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经济关系去寻求人的本质,说明马克思已经开始走向并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另一方面,手稿中的一些论述也说明,马克思当时的思想还没有完全突破人本主义的框框,是沿用了费尔哈人本学的观点和方法,即用抽象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和复归来解释历史,这部分内容带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性质。这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然而是事实。

再者,应当更加重视《1844年手稿》以后马克思自我清算并创建新世界观(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正是马克思、恩格斯自己最后扬弃了包括费尔巴哈人本学在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吸取了其中人道精神的合理内核,把它作为一个要素,同其他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一起,吸收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经过改造、提炼、创造,产生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因此,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包含了人道精神。从人类思想发展的观点来看,人道主义及其他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文化遗产,其精华即合理的因素都会被吸收到共产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但是决不能颠倒过来、把历史倒退回去,把科学共产主义作为人道主义的一种形式,归结为人道主义,搞什么“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

应继续深入研究异化理论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异化问题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一个热点。这些年来黄老师与我经常研讨异化问题,着重关注的是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正确界定“异化”概念的科学内涵,反对滥用

我们的认识是:作为哲学和社会科学概念,“异化”所反映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即社会的人(主体)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的力量(客体),转过来反对和支配、统治人本身,出现了主体的根本性质发生改变的情况。“异化”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表达人(主体)的活动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它导致人同自己的活动、活动的产品,以及同他人、社会产生某种反对关系,特别是阶级社会中社会生活对人性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异化的要件有三:一是专指人的活动,不包括自然界自身的演变;二是人的活动出现了不同于主体原有性质的异己的东西;三是这种异己的东西已在全局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主体的力量,从而改变了事物的根本性质。三者缺一不可。(5)

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不能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异化。事物是否发生了异化,取决于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必须分清是“正化”,还是“异化”,不能颠倒;必须鉴别是暂时的局部的量变还是本质异化了,如同良性炎症与恶性肿瘤的区别一样。

对异化产生的原因要科学分析。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剥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人性的压抑、扭曲和改变。此外,还可能有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实践的负面效应,也不能忽略人的心理、习俗、偏见等导致的错误行为及其后果。对“异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事实认定,都必须立足客观现实,根据对象具体情况的科学分析,做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切忌脱离现实的抽象思辨,重蹈思想史上各种“异化论”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覆辙。更不能把“异化”作为一个简单的公式不负责任地随意滥用。

2.如何评价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手稿》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整个手稿一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正在创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在思考、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其中既有天才智慧的光辉,又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论表现。对这份珍贵的思想遗产,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首先,应搞清楚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维逻辑。

马克思是通过观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发现雇佣工人(即无产者)没有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给资产者,结果是他所创造的财富(产品)完全由资产者所占有,才认定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他从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产活动、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异化的表现,发现异化劳动之所以生成“就在于有另一个”占有这种异化劳动的“主人”,即“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什么别的名字)”(6)。这样他就抓住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这个关键,揭开了劳动与资本的本质联系,明确指出:“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7)而“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8)。进而推论,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途径就是共产主义革命:“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9)

其次,应全面评价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一是应该肯定,这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进步思想。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这个理论是突破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围,它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揭露劳动和资本、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的本质,说明工人遭受苦难是由于资本家凭着私有财产(即占有生产资料)得以剥削工人的劳动。进而以此为据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二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理论上有重要的创新。从《1844年手稿》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异化观;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所使用的人的本质异化的论证方法,同时吸收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向前推进。他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确定为人的“类特性”和“类本质”,对劳动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了深刻的论述;通过提出不同于前人的新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初步揭示了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经济根源,探索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相互关系;同时,批判空想共产主义是“粗陋的共产主义”,提出了从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来理解无产和有产的对立;把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与全部生产的运动、与发挥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联系起来,论证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说明《1844年手稿》时的马克思已开始通过解剖人的经济活动来探索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明显地接近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这是青年马克思创建新世界观过程的重要足迹。

但是,另一方面应当承认,“异化劳动论”仍不是科学的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一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和复归是以假设人类最初具有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为前提的,可是这是一种先验的假定,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存在过这种人的原始形态。只要对照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的批判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就可以看到,《1844年手稿》中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推论,在方法上恰恰是犯了类似费尔巴哈式的错误。令人钦佩的是这个错误马克思自己很快就意识到,并通过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而及时纠正了。

二是马克思颠倒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真实关系。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看成是私有制的根据和原因,而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后来又说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可是这么一来,最初人的劳动怎么会发生异化的呢?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就不清楚了。后来,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对此做了科学的解释: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才逐渐产生分工和私有制,在此基础上才出现了人对人的剥削,人群才分裂为阶级,这是产生劳动异化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根源。

三是把私有制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实际存在着的人性,都视为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在逻辑上就会导致否定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否定阶级社会在历史上的进步方面。

四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和“复归”的解释缺乏科学性。为什么人的劳动和本质会“自我异化”?为什么不会再“异化”而必然会“复归”呢?这是“否定之否定”的要求,是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要求,这种论证方法说明当时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思辨哲学和人本主义的影响。

后来当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创建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就完全根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了科学的论述。

现在,经过160多年之后,由于有了几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近百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才能够比前人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才能认识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断前进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伟大理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发挥主体性,自觉地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果。而这完全应该而且可以根据社会运动客观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它讲清楚。马克思当年创建科学世界观时就已不需借助什么异化的“扬弃”和“复归”作为论证工具了。我们就更加应该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全面评价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前后,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有原则区别的,必须分清。二是要认真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探索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所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限于篇幅不展开了。

3.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化现象

(1)必须联系而不能割断历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讲异化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涉及过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人开始接触到“社会主义异化”这个概念是1963年中苏两党论战。当时中方发表文章批判“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学者鼓吹的‘异化论’”,揭露说:“他们把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同人性对抗的、异己的力量。……他们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是不自由的。……要消除‘人性的异化’,就必须消灭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

“文革”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术理论界发生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一些人受苏联、东欧社会思潮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宣传中国社会已经全面异化,有的用抽象的“人——非人、假人(异化)——人(复归)”这样的公式,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异化现象,有的则把矛头直接指向社会主义,说产生这些异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还有的从异化论出发直接要求取消一切政治权力,一切社会经济组织,一切思想权威,一切集中和纪律,公开宣传无政府主义,绝对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这股思潮在思想理论界引起了混乱,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来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经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发表,全国上下已基本上纠正了“文革”的错误,人心重新汇聚,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正团结一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活也开始得到改善,形势越来越好。在这种情况下硬要反其道而行之,鼓吹什么“社会主义异化论”是不得人心的。一是这种把各种不同性质的问题搅在一起,加以歪曲、夸大,都简单地扣上“异化”的帽子的做法,直接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二是造成很坏的政治影响。如果人们真的相信他们的宣传,以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都异化变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那就只会引起思想混乱,对党和社会主义失去信心,最后导致人群分裂、事业瓦解。

对于这个错误思潮党中央当然不能置之不理。邓小平在1983年10月发表了《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11)“有一些同志热衷于谈论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所谓异化,他们的兴趣不在批评资本主义而在批评社会主义。……至于‘异化’,马克思在发现剩余价值规律以后,曾经继续用这个说法来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雇佣劳动,意思是说工人的这种劳动是异己的,反对工人自己的,结果只是使资本家发财,使自己受穷。现在有些同志却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甚至也不只是针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残余及其后果,而是说社会主义存在异化,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都存在异化,认为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由于社会主体自身的活动,不断产生异己的力量。他们还用克服这种所谓异化的观点来解释改革。……这实际上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地没有希望。既然如此,干社会主义还有什么意义呢!”(12)胡乔木也发表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文章,批判了“社会主义异化论”。

经过争论,多数参与者认同的是:以抽象的异化论来解释说明社会、历史是不科学的,这是唯心主义的“异化史观”。“社会主义异化论”主张社会主义必然或已经全面异化,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符合客观现实,因而是错误的。应该说,在当时条件下,这场争论对遏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帮助干部和群众明辨是非,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起了积极作用。之后争论虽暂时告一段落,但一些人仍保留自己的“异化”观点,分歧仍然存在着。

中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学术理论界有人就重新提出“社会主义异化论”,而且与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互相呼应,向马克思主义发起了新的挑战。这表明围绕马克思异化理论发生的分歧,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2)应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化”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既不回避,也不夸大。

首先,应该立足现实,从正在变化着的中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产生异化现象的根源。

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这些基本情况没有变,因而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这只是一方面,全面地认识国情,还要同时看到另一方面。30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是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制经济有很大发展,多种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基础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加上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商贸、金融、投资等市场交往和竞争活动,结果现在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旧的资本主义经济之后,又重新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加上人民政府的宏观调控,保证了整个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人民创造的财富归人民共享,逐步缩小贫富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并存着占很大比重的资本主义经济,私营企业主与职工之间是雇佣关系(私人资本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服务社会的一面)。在此基础上,社会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和复杂的利益关系,产生了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总之,整体社会主义之中包含了一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规律都在发生作用。国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发挥两种经济的积极作用,抑制消极作用,防止矛盾激化和失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全面地把握中国国情,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要发展,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可能而且必须绕过西欧式的资本主义统治阶段,走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活路;又为什么中国既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又不能人为地超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直接进入完全的社会主义发达阶段,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与未来理想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产生异化现象。

具体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现象的发生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还存在着大量的旧社会遗留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残余;

二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国外资本主义的消极腐朽的东西通过经济、文化等各种渠道传入;

这两点是一些旧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一些新的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历史的和外部的原因。

三是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非公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并占有相当比重,是产生异化现象的重要土壤;

四是即使是公有制经济,由于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私有经济相互影响,加上自身体制和管理等缺陷,也会发生某些异化现象;

五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诸如:决策和政策严重失误、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贪污腐败等等,也会导致发生制度、机构和人员局部变质即异化的情况。

六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各种自然灾害,除人力无法预防和改变的自然原因外,现在更加频繁、直接和严重的是人的行为不当,造成天灾和人祸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消极后果。如,违反自然规律和人类已经掌握的环保知识,肆意毁林开荒,导致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严重破坏;工业生产中对自然资源实行破坏性开采,废物、污水、有毒气体任意排放,造成天空、陆地和江海河泊严重污染,危及人畜生存,等等,而且虽经政府采取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措施,形势仍然严峻。事实使我们不能不承认,生态环境恶化的消极后果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人的认识局限性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人们狭隘的利益驱动,不能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结果导致行为的失控和变质,受到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界的报复”。

所以,当前中国异化现象的发生,仍有利益、制度(不是基本制度而是部分制度和体制)、价值观念等多层原因,归根到底仍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重性所产生的消极效应。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化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有原则区别,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异化。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产生并导致整个社会人的本质的全面异化。虽然资产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统治的需要,在某些方面也会采取一些措施,使有些异化(如生态环境恶化、阶级矛盾)暂时或部分得到缓解;或者随着资本的全球化而将异化转移、扩张到全世界;但它不可能自觉地通过改革而从根源上消除异化。总的趋势只能是愈益加剧,直至灭亡。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并必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正在于它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是以消除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创造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异化。社会主义作为运动,是掌握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织领导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种自觉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变人类自己,包括重新确立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人的集合体——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因而恰恰是对异化关系的否定。

现实的、像中国这样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虽然仍然存在着异化现象,但是,一是,现存的异化,不是整个社会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异化,而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局部现象。不是主流而是支流。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包括私营经济、外资和各种合资形式中的资本主义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是主体,不占主要地位。即便是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职工,他们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除了作为利润被私营企业主所占有,带有剥削性质属于异化劳动外,作为税收上交国家的部分,是由人民政府作为财政收入用于国家建设和公共管理,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属于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部分,不是异化劳动。至于贪污腐败、走私、偷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搞黄赌毒、卖淫嫖娼、贩卖人口、虐待妇女、儿童和老人,以及像“法轮功”这样违背人性的邪教,等等,都是侵犯人民利益和人权的非法行为,是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所不容许的,完全可以通过司法、行政、教育等措施予以消灭或压制的。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二是,从社会整体和本质来看,人们的劳动主要是为了自己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异化劳动。这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主要的分配方式;在政治上,人民当家做主,实行的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在文化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导。党和国家的全部政策和一切活动都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维护人民的权利,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民服务。三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克服异化的力量。往前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现在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前进,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强,而上述那些使异化现象仍然得以发生和存在的因素将逐渐减弱。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认识和实践中的异化之外,一切源于制度的异化将被最后消灭。

(3)应该反对“社会主义异化论”。

“社会主义异化论”宣传社会主义必然或已经全面异化,不仅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而且不符合今天中国的现实,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这种观点抹杀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客观上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推翻社会主义制造舆论。

当然,批判“社会主义异化论”并不意味着应该否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异化现象,忽视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正确的态度首先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具体分析,分清是非。确定哪些是异化,哪些不是异化。不能随意夸大、缩小或歪曲。例如人人都可能犯错误,但有的是无心的过失,有的是认识问题,有的是思想意识问题,有的则是立场问题,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也各有不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认为犯错误就是蜕化变质,就是人的本质异化。对个人是如此,对党、对国家更应如此。其次应该研究异化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标准是国家的法律和道德。凡属违法行为造成的异化应由执法部门予以取缔或制裁。属于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则应通过社会舆论或有关方面的批评教育来化解。还有的异化现象,如雇佣关系所产生异化劳动,在现阶段只要是合法经营,就允许存在。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异化的认识和处理上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建成高度发达的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外部还处在国际资本主义和对我实行“西化”、“分化”战略的反华势力的包围之中,导致异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严肃地指出“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就有异化的因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瓦解就是前车之鉴。可是,正因为我国吸取了这些教训,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前进,那么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必然的。对此理应充满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