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成功与软弱的隐患

教育的成功与软弱的隐患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初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上重要的转换期,确立了黄老思想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汉高祖虽然出身布衣,质木无文,但他治国思想开明,思想道德教育很有成效,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受到历史上很高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些都说明了汉初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软弱性,缺少应有的批判力度。

第五节 教育的成功与软弱的隐患

汉初思想道德教育有其鲜明的时代个性,一有政治方向清晰性,立意于营建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思想宽松氛围,不是以张扬权力威严而是以民生至上为教育的第一选择,武后临朝时权力之争尽管很复杂,但黄老思想的主导地位并未受到太大的干扰。二有低调运行的社会适应性,汉初的“与民休息”不只是作为经济发展纲领,更作为思想教育方略,没有像秦国那样滥用国家机器,不惜以激化社会思想矛盾的沉重代价,求得实现其教育目标,而汉初则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以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三有士人为主力的可靠性,汉初士人政治参与热情高,思想创造力强,对社会现实清醒,对民生民情关注,陆贾、贾谊、贾山、晁错等都敢于独立思考,直面谏争,富有思想活力,成为社会性思想道德教育的领航人,是一支主导性的教育力量。汉初文武大臣不再像秦时为官那样,时时有危机感,生存于忐忑不安之中,而是有一种政治安全感,因此以敢于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的思想宣传也因此赢得了上下的信赖。四有民众向教的社会心理基础,能得到积极的社会回应。据《前汉书·贾山传》载,汉文帝时“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这说明民间百姓对思想道德教育是相当关注的,且有受教自觉,这也说明汉初社会上有良好的政治信赖的心理基础。

汉初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上重要的转换期,确立了黄老思想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汉高祖虽然出身布衣,质木无文,但他治国思想开明,思想道德教育很有成效,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受到历史上很高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史记·律书》载:“百姓无内外之繇,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社会上一派政治清明、人心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汉书·食货志》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4)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聚会。”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稳定,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以至于钱库里串钱的绳子都霉烂了,粮食吃不完,国家仓库里的粮食都烂掉了,百姓上街走路都用马代步,骑雌马的不能参加集会。唐朝李渊就很看重汉高祖,比之为周武王(见《旧唐书·高祖本纪》)。李世民深怀大汉情结,盛赞汉初高、文、景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治国安民,形成文景盛世的有力举措。可见,汉初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很成功的。

但黄老思想为主导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上的软弱性缺陷也很明显,引发后人的深层思考。虽然汉初很重视对秦暴政思想的批判,却忽视了对奴隶制残余思想的清除,姑息放纵,批判不力,官奴私奴都还很盛,制约了封建制度的历史进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了大量新的思想问题,如诸侯割据,骄纵跋扈,其危害早已昭然于天下,却处变不敏,施教无力,终致七王叛乱之祸。这些都说明了汉初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软弱性,缺少应有的批判力度。与此同时,片面强调富安天下的追求,忽视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教育,弱化了教育的政治品性;提倡无为行政却滋长了因循苟安、无所作为意识,把不扰民生误导为教育的疲软,缺少教育的声势。汉武帝临政后这些问题才受到了关注。

【注释】

(1)匄:“丐”的异体字,要求、期望之意。

(2)曲故:巧诈。

(3)拊循:抚慰。

(4)廪庾:粮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