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伯伦“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张伯伦“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称张伯伦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慕尼黑事件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从去年九月德国和英法的战争爆发的一天起,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希特勒当场交给张伯伦一份备忘录,勒令苏台德区的捷克人从9月26日上午8时起开始撤退,9月28日完成撤退。张伯伦和达拉第急忙表示同意希特勒占领苏台德区。

张伯伦“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提起张伯伦,人们自然会想起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慕尼黑事件。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是想把祸水东引,引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而希特勒的战略却是声东击西,首先要解决西方问题。这样,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毛泽东称张伯伦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慕尼黑事件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毛泽东评点原文

顽固派,他们总有一套计划,其计划是如何损人利己以及如何装两面派之类。但是从来的顽固派,所得的结果,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他们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我们曾说张伯伦“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现在已经应验了。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从去年九月德国和英法的战争爆发的一天起,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一直到现在,这块石头,还是继续在打张伯伦哩。[1]

英美法的计划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收拾时局。这种阴谋,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击破了。国人不去注意此种阴谋,不去注意英法帝国主义的纵容战争、挑拨战争和促进世界大战爆发的阴谋,实在是上了这些阴谋家的甜蜜宣传的当。这些阴谋家,在西班牙问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的问题上,不但并无丝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世界上多少人被张伯伦及其伙伴的甜蜜演说所蒙蔽,而不知道他们笑里藏刀的可怕,而不知道在张伯伦、达拉第决心拒绝苏联,决心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时候,苏德才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现在这些人应该觉悟过来了。苏联这样地维持世界和平到最后一刻,这就是苏联的利益和人类大多数的利益互相一致的表现。[2]

张伯伦简介

亚瑟·涅维尔·张伯伦(1869~1940),英国首相(1937~1940),英国保守党领袖。1915年任伯明翰市市长,1918年当选下院议员。历任邮政大臣、财政大臣、卫生大臣等职。首相任内,推行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对墨索里尼侵略埃塞俄比亚、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均持放任态度。1938年9月与法、德、意等国首脑缔结《慕尼黑协定》,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换取法西斯德国转向侵略苏联。并与德国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在东方,则奉行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被迫卷入战争,1940年5月,英军在挪威战败,德军侵入比利时、荷兰后,宣告绥靖政策破产,张伯伦被迫辞去首相职务,改任枢密院长。1940年,欧洲的战火越烧越旺,希特勒的侵略战火已燃到英伦三岛的上空。1940年9月张伯伦再次辞去枢密院院长和保守党领袖的职务。11月9日,在世人的唾骂中死去。终年71岁。主要著作有《寻求和平》。

试析

提起张伯伦,人们自然会想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慕尼黑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希特勒法西斯在欧洲肇事之时,身为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对其一味姑息纵容,结果是养痈贻患,终于酿成了世界大战的浩劫。毛泽东说张伯伦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真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希特勒在德国登台后,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步步迈进。他撕毁了凡尔赛和约,退出国际联盟,大力扩军备战,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下一个目标就是捷克斯洛伐克了。

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欧的一个小国,这个国家境内的苏台德区有一部分日耳曼人居住。希特勒就以此为借口,提出苏台德区“自治”,实际上就是割让给德国。为了这个目的,希特勒集结军队,陈兵边境,以发动战争相要挟。当时英国的张伯伦政府和法国的达拉第政府力图用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和引诱希特勒向苏联进攻的办法,来达到既牺牲小国又满足希特勒,既保全自己又坐山观虎斗的目的。这就是英法的绥靖政策。

在这个罪恶目的的驱使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求见希特勒,演了一出遗臭万年的丑剧。

第一次是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飞到德国贝斯伽登会见希特勒。希特勒毫不留情地对张伯伦说,他已下定决心,三百万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人,必须“重返”祖国,他“为此准备迎接任何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张伯伦在希特勒的恫吓下,答应德国英法双方要“劝告”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同意把“苏台德区日耳曼籍居民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

第二次是1938年9月22日,张伯伦飞到德国的戈德斯堡去会见希特勒。这次张伯伦是在压服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去德国的,他临行前还吹嘘说“:欧洲和平是我的目标,我希望这次旅行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但是,会晤一开始,希特勒看见英法步步退让,害怕战争,便得寸进尺,公开提出由德军占领苏台德区才是“维护和平”的惟一手段;如果不接受这个“爱好和平”的决定,他就要用军事行动来解决问题。希特勒当场交给张伯伦一份备忘录,勒令苏台德区的捷克人从9月26日上午8时起开始撤退,9月28日完成撤退。在希特勒的最后通牒的威胁下,张伯伦惟恐刺激希特勒,答应要尽力使德方要求能被捷克斯洛伐克接受。他惟一的希望是在得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答复之前,要希特勒不要“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第三次是1938年9月29日,张伯伦飞到德国的慕尼黑,参加有德、英、法、意四国参加的臭名远扬的慕尼黑会议。会议一开始,希特勒就厚颜无耻地重申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张伯伦和达拉第急忙表示同意希特勒占领苏台德区。达拉第甚至献媚地说:“法国政府决不会容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这件事情上从事拖延。”9月30日清晨,希特勒、达拉第、墨索里尼、张伯伦按次序在拟好的慕尼黑协定上签了字。协定规定在10天之内,捷克斯洛伐克应将苏台德区以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移交给德国。这些地区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工事、工业企业和运输工具都交给德国。

9月30日,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到伦敦,一下飞机就自鸣得意地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但是,历史辛辣地嘲笑了张伯伦。张伯伦不仅没有得到“整整一代和平”,而且连一年的和平也没有保持住。慕尼黑协定签字后不到一年,1939年9月1日,由于德军大举侵入波兰而开始的欧洲大战就爆发了,以德意法西斯为一方,以英法为一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1940年,在张伯伦死去的这一年,欧洲的战火越燃越旺,希特勒的侵略魔爪已伸到了英伦三岛的上空。

当时,同英、法纵容法西斯的行动相对照,社会主义的苏联公开揭露并谴责了希特勒的侵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于1939年3月16日致德国的照会不承认这一侵占行动的合法性。照会指出:“德国政府的行动只能被认为是专横的、强暴的、侵略的行动”;“苏联政府认为把捷克以及在某种形式下把捷克斯洛伐克划入德意志帝国版图是不合法的,是不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和正义准则或民族自决原则的”。

慕尼黑协定的实质也在于阴谋反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就是英、法两国付给希特勒的一笔代价,他们想以此来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即社会主义的苏联。但是,希特勒没有按照英、法的愿望行事。希特勒德国既有称霸欧洲的侵略欲望,但又是欺软怕硬的。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屹立在东方,德国不敢贸然去碰这个“硬钉子”。结果,希特勒首先向波兰,也就是向英、法两国开刀,欧洲大战首先在德国和英法之间展开了。而当时的苏联,是完全洞察到了希特勒德国的侵略扩张本性和对苏联的敌意的,但是,为了粉碎英、法帝国主义勾结德国法西斯建立反苏阵线的阴谋,在争取同英法联合对抗德国法西斯的努力失败之后,苏联就利用了欧洲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深刻矛盾,和希特勒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毛泽东评论当时的这一局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英美法的计划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让苏、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收拾时局。这种阴谋,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击破了。”[3]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的英、法、美反动派,本来一心一意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结果是,从1939年9月德国和英法的战争爆发的那一天起,英、法、美三国手上的石头却打到自己的脚上了。这一点,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将是一切反动政策的发展规律。”[4]

【注释】

[1]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3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摘自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94~595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引自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9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引自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8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