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懿于是率全军日夜兼程,击退蜀军,俘斩万余人。至此,曹氏政权实际上成为了司马氏政权。然而,毛泽东却能摒弃这种传统的见解,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了司马懿的长处,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几手比曹操高明”。他有哪几手比曹操高明呢?然而,这个首功却不能不归之于司马懿。司马懿在曹操死后,自己执政的期间,更尽力推行屯田制。这时,司马懿建议曹操紧追不舍,直入四川。司马懿还有些未被曹操采纳的意见

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曹操足智多谋,司马懿也足智多谋,但毛泽东认为他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这表现在何处?

毛泽东评点原文

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1]

司马懿这个人,怀疑心重,诸葛亮没有兵力守城,赵子龙一时又赶不回来,城内空虚,结果诸葛亮就对他用了空城计。空城计的故事,能启迪人具体运用战略战术。[2]

司马懿简介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省南温县)人。出身世族,父亲司马防曾任东汉京兆尹。献帝建安六年(201),时任司空的曹操拟征召他为官,他眼见汉政权衰微,不愿屈从侍奉曹氏,便以风瘫病卧床不起为由,推辞不就。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晋升丞相,又任他为文学掾,并对派去征召他的官员说:“若司马懿再逗留不来,便把他收捕。”司马懿不得已,只得进京陪伴太子,不久升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后升主簿。

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建立魏国后,司马懿升为太子中庶子。朝廷每有大事,他都参与,常有奇策妙计,深受太子信任。他与陈群、吴质、朱铄交往颇深,号称“四友”。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司马懿被封为河津亭侯,由军司马升任丞相长史。

曹魏取代汉朝廷后,任司马懿为尚书,旋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升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六年,文帝两次南征东吴,均让司马懿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需物资,并改封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又加给事中、录尚书事。文帝回到京都洛阳后,对司马懿仍极为倚重,说:“如果我在东部,你总管西部的事务;如果我在西部,你总管东部的事务。”

明帝曹$即位后,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太和四年(230),升任大将军,加大都督衔,假黄钺。第二年,诸葛亮率军攻天水,围魏军于祁山。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属。”司马懿于是率全军日夜兼程,击退蜀军,俘斩万余人。

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再次率兵十万人出斜谷,司马懿出兵抵御,两军对峙于渭水之南。蜀军远道行军,利在速战速决,故多次挑战,而魏军始终按兵不动,静观待变。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衣物,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大怒,但终于未出兵决战。他断定:“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入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双方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重病去世,蜀军一面严整地退兵,一面做出要大攻的姿态。司马懿过了几天才到达蜀军营垒,追到赤岸,才得到诸葛亮死亡的确信。老百姓编了顺口溜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听后,自我解嘲说:“我善于了解他的生,不善于了解他的死。”

青龙三年(235),升任太尉,增加封邑。景初二年(238),率兵四万多人,于一百天内便镇压了辽东太守公孙渊,归服的民户四万多,人口三十多万。从此,北方得到了统一。司马懿出征路过家乡温县时,在宴会上赋诗,抒发了自己趾高气扬之情: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遇际会,毕力遐方。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正始八年(247)五月,因与大将军曹爽的矛盾加深,称病不问政事。嘉平元年(249),一举杀掉政敌曹爽、曹真及其追随者何晏、丁谧、邓%等人。二月,被任命为丞相,封地增至八县,上朝时,司礼者可以不直呼他的姓名,他可以不跪拜。后竟称病不朝,每有大事,皇帝亲至他家征求意见。至此,曹氏政权实际上成为了司马氏政权。

254年,他的儿子司马师废齐王曹芳,立曹髦为帝,称高贵乡公;260年,他的另一个儿子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为帝;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用“禅让”方式灭魏,自立为帝,建立起晋朝。

试析

说司马懿坏,由来已久。东晋明帝司马绍听说司马懿是靠虚伪、欺诈才得以成功的,伤心地以手掩面,为自己有这样的先辈而深感羞耻。后赵皇帝石勒说起司马懿,认为他这样一个奸臣,竟获得了帝业,曾大笑不止。唐太宗李世民评论道:“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手?尽善之方,以斯为惑。”至于在《三国演义》中,同是丞相,诸葛亮是人所共仰的鞠躬尽瘁的忠臣形象,而司马懿则是城府很深、屠杀和禁闭曹氏宗室的奸臣形象。这给后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然而,毛泽东却能摒弃这种传统的见解,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了司马懿的长处,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司马懿自建安十三年(208)出仕起,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逝世止,在曹操属下供职十二年。他有哪几手比曹操高明呢?据《晋书》本传,至少有下述几件事。

第一,建议曹操实行屯田制

东汉末年,继黄巾起义之后,董卓作乱,群雄混战,人民大遭屠杀,长安、洛阳、南阳等大城市几乎成了空城,五千万人口减少了一半左右,加上大肆抢掠和疫病流行,生产被严重破坏,不但人民饿死者遍野,连军队也多在饥荒之中,袁绍的军队在河北吃桑葚充腹,袁术的军队在江淮吃蚌蛤过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民食军粮问题,是一方“英雄”本身能否立足,进而能否战胜敌人的关键。司马懿出仕后,深谋远虑,对曹操建议说:从前箕子向周武王陈献九策,以产粮储粮为第一策。现在,全国士兵不耕而食者大约有二十多万人,这不是治国的长久之计。如今虽然兵事未断,仍应令士兵边屯田边戍守。曹操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建立屯田制,是曹操的一项重大经济政治措施,它为恢复生产,稳定社会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为统一北方,南战蜀吴提供了有效的物资保证。然而,这个首功却不能不归之于司马懿。

司马懿在曹操死后,自己执政的期间,更尽力推行屯田制。他开凿广漕渠,引黄河入汴水,在淮北广兴屯田,为征伐东吴创造了储粮充足、减少远途运输的条件。他说:“灭贼之要,在于积谷。”这是他很高明的一手。

第二,建议曹操得陇望蜀,反对曹操迁都。

建安二十年(215)司马懿随曹操出陕西宝鸡西南的大散关,征伐张鲁。张鲁败,从南山进入巴中县(在今四川省渠县东北),曹操尾追到了南郑县(在今陕西省汉中市东)。这时,司马懿建议曹操紧追不舍,直入四川。他分析说,刘备是在四年前用欺诈的方法虏获刘璋的,四川人还没有完全心服。现在,他又离开四川,远攻江陵(在今湖北省)。如果魏国耀武于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的官府和人民必然震恐,然后再进兵逼近,益州定会瓦解。利用这样的时势,容易成功,“此机不可失也。”又说,“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司马懿对形势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准确可行的。如果按此计行事,三国的历史当会重写。但是,曹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甚至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说这样的话,无疑不符合曹操的贪得无厌的性格;他如此说,不过是要用表面上的宽容大度来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

司马懿还有些未被曹操采纳的意见,事后却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例如,据他观察,荆州刺史胡修为人为政均极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淫逸,都不宜做边疆大吏。曹操却没有考虑他的判断。后来,在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于禁等七军覆没之际,胡修、傅方果然投降了关羽,使军事形势更不利于魏国。

正在这时,曹操以都城许昌距前线太近,准备迁都至黄河以北。迁都,无疑对魏国势力向南方发展是不利的。司马懿立即作出反应,给曹操分析说:于禁的失败,是军队被大水淹没了,而不是战守之策有什么错误,对于国家大计并无多大影响。如果因此便迁都至黄河之北,不但在敌人面前显示软弱,而且淮水、沔水地区的人民从此不会安定了。现在,刘备、孙权外表上亲密,内心却各怀芥蒂,关羽取胜,这是孙权不愿看到的。如果我们劝谕孙权在关羽后面进行牵制,樊城之围自然会解除。曹操接受了他的这个分析,没有迁都。不久,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县,擒获关羽,樊城之围随即烟消云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足智多谋,司马懿也足智多谋,常露“几手”向曹操贡献奇策,使曹操减少了不少失误,增加了成功的机会,正是如虎添翼,相得益彰。

至于诸葛亮设空城计,弹琴退仲达的故事,被《三国演义》渲染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加上一些剧种把它搬上舞台,使得它历代被传为美谈。但是,考究《三国志·诸葛亮传》、《晋书·宣帝纪》等正史,全无空城计记载的踪影。惟王隐《蜀记》引有王冲对扶风王司马骏叙述的一段话,话中谈到空城计。

《三国演义》的作者,大概是根据这段记述衍化为孔明弹琴退仲达的空城计的。但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驳斥了王冲的说法。

它先从历史上坐实孔明与仲达“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从根本上否定了空城计的传说;然后从双方当时的战况与统帅的性格特征,说明司马仲达不至于不战便走,孔明不会以轻弱自守;最后指出王冲“对于毁父,理所不容”;结论是《蜀记》“举引皆虚”。《三国演义》终究是演义,不可与历史书等同视之。

毛泽东说:“空城计的故事,能启迪人具体运用战略战术。”这是就《三国演义》说的,当然是准确的。但不能借这个空城计的故事来评论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司马懿。

【注释】

[1]摘自毛泽东1966年3月的一次谈话(转引自《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人物精选》,第855页,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2]摘自《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12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