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鉴》里写战争充满了辩证法例子

《通鉴》里写战争充满了辩证法例子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纲鉴类纂》是明朝王世贞据朱熹《通鉴纲目》编写的又一种通史读本。因乾隆皇帝亲自核定并加以论断,所以定名为《御批通鉴辑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华历史古籍的整理、出版颇为关注。两年后,《资治通鉴》标点本由中华书局出版。1975年5月,毛泽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

《通鉴》里写战争充满了辩证法例子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很是喜爱。

1910年秋,走出韶山冲家乡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常到学校的藏书楼借阅史地方面的书籍。国文教师贺岚岗见他对历史有兴趣,特别赠送他一部《了凡纲鉴》。《了凡纲鉴》系明袁黄(了凡)仿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写成的一部通史。毛泽东在韶山冲私塾已读了《史记》、《纲鉴类纂》。《纲鉴类纂》是明朝王世贞据朱熹《通鉴纲目》编写的又一种通史读本。

《了凡纲鉴》、《纲鉴类纂》两部中国通史,是毛泽东最早接触的通史书籍。

1912年,毛泽东进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国文教员胡汝霖借给他《御批通鉴辑览》,此书系清乾隆年间官修,共一百十六卷,采用《纲目》、《通鉴》体例,扼要叙述从黄帝到明末的史事。因乾隆皇帝亲自核定并加以论断,所以定名为《御批通鉴辑览》。毛泽东反复阅读,开始接触了《资治通鉴》。

据毛泽东回忆:湖南一师有个湘阴的柳先生,借给我《资治通鉴》看。(《毛泽东的三湘情结》第534页)从此,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常读不倦。

1920年,毛泽东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脚病期间,又读了一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华历史古籍的整理、出版颇为关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亲自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交给了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两年后,《资治通鉴》标点本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毛泽东住所的藏书室里,有《资治通鉴》的线装书,也有吴晗等史学家标点的新版《资治通鉴》。毛泽东的床头上常放着一部《资治通鉴》,因经常翻阅,已经破损了,不少处的纸页还用透明胶带粘住。毛泽东赴外地视察时,也常带着《资治通鉴》。1965年5月,毛泽东南巡到长沙,因未携带《资治通鉴》,还特派工作人员到湖南图书馆去借阅。

1976年1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和毛远新谈读《资治通鉴》等书时,指出:这些书你都应该看,只看一遍不行,至少要看五遍。一部《资治通鉴》我就看了五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通鉴》是部大的“相斫书”

1975年5月,毛泽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资治通鉴》。有人问道:为什么这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相斫书”(泛指兵书),可它比《通鉴》里写的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斫”得有意思,《通鉴》是部大的“相斫书”。又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例子多得很呐。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去统治?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又说:因为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呢?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还说:可是没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国家,历代的明君都有一些贤臣辅佐,他们都不能离开秀才啊!毛泽东最后说:《通鉴》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一句话,不过不是我说的,我是借花献佛。那是鲁迅先生说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毛泽东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主要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噢。这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啰。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的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78页)

当然,毛泽东对《资治通鉴》也作了实事求是的批判,指出它有作秀、作假之处。他说:《通鉴》为什么写到五代为止?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史上的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你看《通鉴》最后写了赵匡胤,也只是说太祖皇帝如何如何勇敢,如何如何英明,如何如何了不得,简直白玉无瑕,十全十美,全信行吗?

《资治通鉴》写了不少皇帝,有些皇帝糊涂得很。毛泽东说:中国的皇帝很有意思,有的皇帝很有作为,有的皇帝简直是个糊涂虫,可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皇帝是世袭的啊,只要老子是皇帝,儿子再糊涂也得当皇帝。这也怪不得他,生下来就是皇帝嘛。还有两三岁就当皇帝,当然要闹笑话。他那个皇帝好当得很,什么事都有人替他办噢。又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皇帝,但没见过三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六岁也不行。你说当皇帝与拉车哪个更难啊?皇帝糊涂,当然大臣们就胡来,就拼命地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不服就要镇压,那方法残酷得很,《通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刑罚,把人的肚子拉开,拖着犯人的肠子走。暴政到了这种程度,老百姓忍无可忍了,就造反,镇压不下去,就完蛋。

《通鉴》能编成主要是靠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没有司马光,也就不会有《资治通鉴》。毛泽东非常赞赏司马光的才华。晚年在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谈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时说: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编写不了这么一部大书。写上名字的是五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有不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各有所长,一干就是十九年,这里还有皇帝的支持。当然,主要是靠司马光,没有他支持,一切都不会有。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间,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呢。又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要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三个月的宰相,在这之后,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死了后,还接着倒霉,真是人事无常啊!

毛泽东认为宋朝的刻版印刷对《资治通鉴》的成书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说:自从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出书可方便多了。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一份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83页)

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的批语主要有以下几条。

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诸葛亮宽容法正”条。法正辅翼刘备,出谋夺取西州和成都,颇得刘备信任,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法正有权有势,“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旁人要诸葛亮报告刘备给些压制。诸葛亮不同意,说法正功劳极大,这么点小事却要压制。竟不得让他自由些呢。毛泽东读这段文字,赞同诸葛亮的做法,写下批语:“观人观大节,略小故。”(《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1页)

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刘晔建议曹操取汉中后乘胜入川”条。刘晔在曹操取汉中后,要他乘胜南下入川。曹操没有听从。七日后,蜀汉降者传言“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毛泽东读到此处写下批语:“不可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1页)

卷七十一《魏纪》三,“诸葛亮用马谡,马谡失街亭”条。马谡举措错误,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大破之,致使诸葛亮进无所据。毛泽东认为,街亭之败,主要责任在诸葛亮,并写下批语:“初战亮宜自临阵。”(《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2页)

卷七十二《魏纪》四,“诸葛亮在木门道退兵时杀死魏大将张郃”条。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四次北伐,每战都自在前线指挥。毛泽东认为,诸葛亮是个很会接受战争失败教训的人,他写下批语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2页)

卷一百四十《齐纪》六,“崔挺谏魏孝文帝元宏”条。魏孝文帝因流放于边境的罪犯多有逃亡,于是制定“一人逋亡,阖门充役”。崔挺上书谏:“天下善人少,恶人多”,如果一人有罪,延及全家,那好人亦被牵连了。毛泽东认为,这是古代当权者的错误观念。他在“天下善人少,恶人多”处写下批语:“此古人一贯谬论。”(《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