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鉴》里写战争充满了辩证法例子

《通鉴》里写战争充满了辩证法例子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纲鉴类纂》是明朝王世贞据朱熹《通鉴纲目》编写的又一种通史读本。因乾隆皇帝亲自核定并加以论断,所以定名为《御批通鉴辑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华历史古籍的整理、出版颇为关注。两年后,《资治通鉴》标点本由中华书局出版。1975年5月,毛泽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

《通鉴》里写战争充满了辩证法例子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很是喜爱。

1910年秋,走出韶山冲家乡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常到学校的藏书楼借阅史地方面的书籍。国文教师贺岚岗见他对历史有兴趣,特别赠送他一部《了凡纲鉴》。《了凡纲鉴》系明袁黄(了凡)仿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写成的一部通史。毛泽东在韶山冲私塾已读了《史记》、《纲鉴类纂》。《纲鉴类纂》是明朝王世贞据朱熹《通鉴纲目》编写的又一种通史读本。

《了凡纲鉴》、《纲鉴类纂》两部中国通史,是毛泽东最早接触的通史书籍。

1912年,毛泽东进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国文教员胡汝霖借给他《御批通鉴辑览》,此书系清乾隆年间官修,共一百十六卷,采用《纲目》、《通鉴》体例,扼要叙述从黄帝到明末的史事。因乾隆皇帝亲自核定并加以论断,所以定名为《御批通鉴辑览》。毛泽东反复阅读,开始接触了《资治通鉴》。

据毛泽东回忆:湖南一师有个湘阴的柳先生,借给我《资治通鉴》看。(《毛泽东的三湘情结》第534页)从此,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常读不倦。

1920年,毛泽东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脚病期间,又读了一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华历史古籍的整理、出版颇为关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亲自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交给了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两年后,《资治通鉴》标点本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毛泽东住所的藏书室里,有《资治通鉴》的线装书,也有吴晗等史学家标点的新版《资治通鉴》。毛泽东的床头上常放着一部《资治通鉴》,因经常翻阅,已经破损了,不少处的纸页还用透明胶带粘住。毛泽东赴外地视察时,也常带着《资治通鉴》。1965年5月,毛泽东南巡到长沙,因未携带《资治通鉴》,还特派工作人员到湖南图书馆去借阅。

1976年1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和毛远新谈读《资治通鉴》等书时,指出:这些书你都应该看,只看一遍不行,至少要看五遍。一部《资治通鉴》我就看了五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通鉴》是部大的“相斫书”

1975年5月,毛泽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资治通鉴》。有人问道:为什么这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相斫书”(泛指兵书),可它比《通鉴》里写的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斫”得有意思,《通鉴》是部大的“相斫书”。又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例子多得很呐。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去统治?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又说:因为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呢?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还说:可是没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国家,历代的明君都有一些贤臣辅佐,他们都不能离开秀才啊!毛泽东最后说:《通鉴》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一句话,不过不是我说的,我是借花献佛。那是鲁迅先生说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毛泽东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主要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噢。这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啰。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的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78页)

当然,毛泽东对《资治通鉴》也作了实事求是的批判,指出它有作秀、作假之处。他说:《通鉴》为什么写到五代为止?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史上的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你看《通鉴》最后写了赵匡胤,也只是说太祖皇帝如何如何勇敢,如何如何英明,如何如何了不得,简直白玉无瑕,十全十美,全信行吗?

《资治通鉴》写了不少皇帝,有些皇帝糊涂得很。毛泽东说:中国的皇帝很有意思,有的皇帝很有作为,有的皇帝简直是个糊涂虫,可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皇帝是世袭的啊,只要老子是皇帝,儿子再糊涂也得当皇帝。这也怪不得他,生下来就是皇帝嘛。还有两三岁就当皇帝,当然要闹笑话。他那个皇帝好当得很,什么事都有人替他办噢。又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皇帝,但没见过三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六岁也不行。你说当皇帝与拉车哪个更难啊?皇帝糊涂,当然大臣们就胡来,就拼命地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不服就要镇压,那方法残酷得很,《通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刑罚,把人的肚子拉开,拖着犯人的肠子走。暴政到了这种程度,老百姓忍无可忍了,就造反,镇压不下去,就完蛋。

《通鉴》能编成主要是靠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没有司马光,也就不会有《资治通鉴》。毛泽东非常赞赏司马光的才华。晚年在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谈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时说: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编写不了这么一部大书。写上名字的是五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有不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各有所长,一干就是十九年,这里还有皇帝的支持。当然,主要是靠司马光,没有他支持,一切都不会有。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间,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呢。又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要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三个月的宰相,在这之后,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死了后,还接着倒霉,真是人事无常啊!

毛泽东认为宋朝的刻版印刷对《资治通鉴》的成书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说:自从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出书可方便多了。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一份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83页)

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的批语主要有以下几条。

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诸葛亮宽容法正”条。法正辅翼刘备,出谋夺取西州和成都,颇得刘备信任,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法正有权有势,“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旁人要诸葛亮报告刘备给些压制。诸葛亮不同意,说法正功劳极大,这么点小事却要压制。竟不得让他自由些呢。毛泽东读这段文字,赞同诸葛亮的做法,写下批语:“观人观大节,略小故。”(《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1页)

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刘晔建议曹操取汉中后乘胜入川”条。刘晔在曹操取汉中后,要他乘胜南下入川。曹操没有听从。七日后,蜀汉降者传言“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毛泽东读到此处写下批语:“不可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1页)

卷七十一《魏纪》三,“诸葛亮用马谡,马谡失街亭”条。马谡举措错误,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大破之,致使诸葛亮进无所据。毛泽东认为,街亭之败,主要责任在诸葛亮,并写下批语:“初战亮宜自临阵。”(《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2页)

卷七十二《魏纪》四,“诸葛亮在木门道退兵时杀死魏大将张郃”条。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四次北伐,每战都自在前线指挥。毛泽东认为,诸葛亮是个很会接受战争失败教训的人,他写下批语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2页)

卷一百四十《齐纪》六,“崔挺谏魏孝文帝元宏”条。魏孝文帝因流放于边境的罪犯多有逃亡,于是制定“一人逋亡,阖门充役”。崔挺上书谏:“天下善人少,恶人多”,如果一人有罪,延及全家,那好人亦被牵连了。毛泽东认为,这是古代当权者的错误观念。他在“天下善人少,恶人多”处写下批语:“此古人一贯谬论。”(《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