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科学文化遗产观,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树立科学文化遗产观,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历史与文化遗存。当然,在此基础上要善于消化和吸收文化遗产丰富的营养并不断创新,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必须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一、文化产业创新需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历史与文化遗存。作为一种社会化石,它包含着过去人类社会的大量文化历史信息。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不仅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流传提供了载体,而且为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构建现代文明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多样性文化原型及其构筑材料。

文化遗产不是现在的,它是过去的一种历史遗存,它是已经逝去的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客观见证。作为历史的真实遗存,文化遗产是唯一的,不能重复,不可再创造。历史是指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即自然界和社会已经发生而客观存在的事实。文化遗产是现时代人们必须面对而无法超越的客观实在,是人们直接碰到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条件。

任何文化遗产都有其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对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要简单地采取“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方法。精华与糟粕是相对而言的,并非一成不变,就算当前是糟粕的东西也不是没有利用价值的,至少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尽量不要轻率否定和粗暴破坏,因为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察、改造、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做到“化腐朽为神奇”,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去放眼未来,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文化遗产观为指导,广泛开展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进行搜集、发掘、保护、分析、整理和研究,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弘扬其优秀传统,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当然,在此基础上要善于消化和吸收文化遗产丰富的营养并不断创新,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是保持“中国特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弘扬追求的是具有深厚底蕴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追求的是历史信息的真实、完整的传递。这种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丰富宝藏。

人与人的共同性不是无声的纯自然的关系,而是有声有色的历史实践活动。这种共性即人的社会性。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表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客观存在。我之成为我,你之成为你,他之成为他,都是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了各自的内在规定性。但这种历史性,同时也是一种开放性,所以,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既有不可分的历史联系,又是后代对前代的超越。这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

提起传统,人们便会想起这是历史上的东西,是前人创造的。但是,它今天仍然在生活中起作用。否则,便仅是老古董,不能称之为传统了。不过,传统既然在今天还能起作用,还有生命力,那它就不完全是历史上的东西,同时也是现今的东西。

传统既然在事实上存在着这种二重性,就表明它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也就是说,传统不是某种给定的沉淀物,而是一股能不断自我更新的洪流。

为什么传统会有这个特点,“无非是因为传统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性的表现。而人的存在方式恰恰就是不断自我创造、又不断自我否定的开放的存在方式。”[6]

二、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要立足于以人为本

文化遗产是古人创造的,同样,它今天仍然在生活中起作用。否则,便仅仅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古物,不能称之为文化遗产了。文化遗产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是人创造的,又是为人服务的。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文化产业要立足于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尤其是精神文化的需要。文化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必须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有超越时代的共性和规律,但时代特色是非常明显的,同时还有其地域特色。当前中国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举办乡土旅游节、民间艺术节等就比较适合当代人民群众“求知、求健、求美、求乐”的文化需求。同时,在村镇和社区等基层发展文化产业,像浙江省象山县举办“中国开渔节”旅游纪念品设计大奖赛、宁波市鄞州区在“梁祝文化节”上举行全国各民族新人集体婚礼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时代色彩,引导基层文化向先进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大基层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总之,能否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攸关文化产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发展文化产业,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对文化市场的认识和理解,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应跟上市场发展的变化。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动作,摸清中国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并切实按照文化消费需求来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的提供。在经济全球化等许多情况下,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可能正在逐步失传,而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开发要保存这些文化遗产并展示给游客,从而使其复兴,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与新的含义,而且旅游业能够在思想认识和资金保障上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它提高了文化遗产本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对其保护就容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保护工作也就容易开展;旅游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得到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严格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永续利用的原则。当然要看到旅游业在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文化遗产产生负面影响,就是说旅游业为追求更大的利润与文化遗产保持真实性、完整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应尽快制定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法,成立遗产保护管理系统,建立起整套的涉及立法、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保护制度。立足当代,勇于创新,努力形成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产业,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才能永葆其勃勃的生机,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勇于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遗产观念和文化氛围,努力创作一批既能继承优秀传统,又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优秀作品。

三、弘扬民族特色,把握正确方向,推动文化产业创新

文化遗产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也就是说,活在传统中的文化遗产不是某种给定的沉淀物,而是一股能不断自我更新的洪流。为什么文化遗产会有这个特点,无非是因为传统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性的表现。而人的存在方式恰恰就是不断自我创造、又不断自我否定的开放的存在方式。“今天高水平的创造能力,却又是从古代低水平的创造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后者便没有前者。所以创造性的问题是个历史性的问题,要用历史主义的眼光来对待它。”[7]

高科技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在文化建设上也存在创新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当然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利用前人所创造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或者说是在文化积累基础上所获得的飞跃。学习和认识文化遗产(并且不是个别人去学习和认识,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和认识)是体现社会特色,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最重要前提。如果我们不能创造性地掌握和大力发展人类文明的成果,就难以从事文化产业创新工作,难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因此要在社会转型期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就必须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基因库”,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对前人的东西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如现在的一些古装戏一味模仿、任意套用,演烂了就嚼不出什么味道来。艺术要创新出精品,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出精品,令人耳目一新达到精神上的高度享受。也只有创新才能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是涉及民族传统、道德品格、思想认识、生活方式、人生立场的一个精神范畴。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不仅担负着文化成果的积累与传承的责任,而且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国外大量文化产品涌入我国的同时,国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一些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东西也会纷至沓来,对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和民族文化阵地,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文化及其产业。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9]文化产业要始终把为我国和世界人民生产和传播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品作为首要任务,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提高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生产企业应牢牢把握文化生产的正确方向。从文化生产企业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体现经营理念、企业良知、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等。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如何,决定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质量和对社会的贡献。文化企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企业的管理过程、文化建设中,自觉担当起建设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历史责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焕发劳动创造热情,营造和谐人文空间,提高精神价值追求。坚决摒弃文化生产低俗化等反文化、伪文化现象,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价值,牢牢把握文化生产的正确方向。

以上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不可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应当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应当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促进和谐世界建设。

如今,我们面临着一个创新的时代,而文化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有了文化的创新,才会有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产业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进一步繁荣强盛,我们就必须凸显创新精神。

注 释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2]《文化遗产讲求创新》,北京晚报2006年7月10日。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3页。

[5]在《辞海》中,实质与本质的含义相同,本书基本上同意并采用这个说法,但本书认为实质比本质的外延更宽泛,本质比实质的内涵更丰富。

[6]朱德生:《形上之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7]朱德生:《形上之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