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与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与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把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第一部分的五条批判分为五节来具体解读。所以,《哥达纲领》草案的前提就是错误的。从第二句,《哥达纲领》推出第三句话的结论来。

在《哥达纲领批判》的第一章,马克思把《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中的五个条文分1.2.3.4.5.先分别引其原文,然后进行逐条剖析、批判。这一章马克思着重批判了《哥达纲领》草案空谈“劳动”和“社会”的机会主义观点,第一次提出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批判了《哥达纲领》草案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关系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下面,我们把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第一部分的五条批判分为五节来具体解读。

第一节 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空谈“劳动”和“社会”

【原文】

1.“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本段第一部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及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

但是不管这句话缺点如何,我们且把它放在一旁,不去管它。那么结论应当怎样呢?显然应当是:

“既然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社会中的一个人要不占有劳动的产品就不能占有财富。因此,如果他自己不劳动,他就是靠别人的劳动生活,而且他自己的文化也是靠别人的劳动而获得的。”

可是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借助于“而因为”这种暧昧的字眼添上第二句话,以便从第二句中,而不是从第一句中做出结论来。

本段第二部分:“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

根据第一句话,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离开劳动。相反的,我们现在却看到,任何一种“有益的”劳动都不能离开社会。

那么也同样可以说,只有在社会里,无益的,甚至有损公益的劳动才能成为一个职业部门。只有在社会里才可以游手好闲,如此等等——一句话,可以抄袭卢梭的全部著作了。

而什么是“有益的”劳动呢?只不过是能产生预期效果的劳动。一个蒙昧人(而人在他已不再是猿类以后就是蒙昧人)用石头击毙野兽,采集果实等等,就是进行“有益的”劳动。

第三,结论:“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多妙的结论!既然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事实上,这个论点在一切时代都被当时的社会制度的捍卫者所承认。首先要满足政府方面以及依附于它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因为政府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机关;其次是要满足各种私有财产方面的要求,因为各种私有财产是社会的基础,如此等等。你们看,这些空洞的词句是怎么摆弄都可以的。

马克思首先引用《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中五个条文的第一条原文。第一条原文共三句话:

第一句:“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

第二句:“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

第三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然后,马克思对这三句话进行逐句批判。

《哥达纲领》草案中写道:“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对此,马克思针锋相对、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自然界如土地、矿山等也是财富源泉,人的劳动只有在具备了相应的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创造出财富。生产力中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缺少其中一个要素,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创造出财富。

物质财富本身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而人要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必须有客观物质的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原材料),因为人不能凭空创造,而这些客观物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来自自然界,是大自然提供的,所以,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离不开自然界,也就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必须具有自然物质条件。人只有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才是财富的源泉。进行生产,创造财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缺一不可。

而劳动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首先就必须以占有者的身份出现,即必须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只有这时,“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而《哥达纲领》草案却避而不谈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避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的实质性问题,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实质上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私有制社会的剥削实质。上述问题,实质上涉及到是保留私有制还是消灭私有制的问题。

《哥达纲领》鼓吹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硬把劳动说成是超自然的创造力量,似乎劳动者不必占有生产资料就可以创造财富。这实际上是让工人阶级在不触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进行革命,结果如何,可想而知。所以,《哥达纲领》草案的前提就是错误的。前提的错误,必然导致结论的错误,这是不言而喻的。

按照《哥达纲领》草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个前提,推出的结论就应该是:“既然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社会中的一个人要不占有劳动的产品就不能占有财富。因此,如果他自己不劳动,他就是靠别人的劳动生活,而且他自己的文化也是靠别人的劳动而获得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资本家不劳动,那么,资本家的财富和文化就都是靠工人阶级的劳动获得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句话是有缺点的,我们先不管这句话的缺点,我们从这句话合理地推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文化都是靠工人阶级创造的。这样的结论才是批判资本家不劳而获,阐明工人阶级的伟大作用的。然而,《哥达纲领》并没有这样做,没有推出这个结论。反而接下来借助“而因为”这种暧昧的字眼添上第二句话:“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

由此,马克思又开始剖析第二句话。马克思认为第二句话是无意义的废话。所谓“有益的”劳动,只不过是能产生预期效果的劳动。比如,一个蒙昧人用石头击毙野兽,采集果实等,就是进行“有益的”劳动。无所谓“有益的”劳动还是无益的劳动,同时,劳动当然是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进行的。

从第二句,《哥达纲领》推出第三句话的结论来。“既然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马克思讽刺,这是一个“多妙的结论”!即使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也推导不出“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这个结论来。因为对“不折不扣”、“按照平等的权利”,政府、资本家、工人阶级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马克思指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这个论点在一切时代都被当时的社会制度的捍卫者所承认。国家政府认为,劳动所得首先要满足国家政府方面以及依附于它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因为政府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机关,既然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而国家政府作为必不可少的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机关,就理所当然应该分得“劳动所得”;资本家认为,生产资料、厂房、设备、各种私有财产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是社会劳动必不可少的生产条件,所以,“劳动所得”要满足我们资本家各种私有财产方面的要求。如此等等。你们看,对“不折不扣”、“平等”从来就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解。“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实际上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平等”是相对的,绝对的平等不用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在未来社会也很难实现。对于“平等”这个问题,马克思在第一章第三节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时还有深刻的论述。

二、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

【原文】

上面那句话在一切儿童识字课本里都可以找到,但是这句话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的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然而,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对那些唯一使用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避而不谈。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待自然界这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资产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给劳动者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因为正是从劳动所受的自然制约性中才产生如下的情况: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是一个常识,在所有儿童识字课本里都可以找到。问题是这句话出现在指导工人运动的党的纲领中,它则是有害的。诚然,“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工人的劳动是光荣的,但是,工人的劳动需要条件,受制于自然,工人没有“超自然的创造力”,工人劳动必须具备相应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否则劳动无法进行。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是“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所以,他们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资本家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资本家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资本家的允许才能生存。工人失业则流落街头,无法生存。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是做奴隶,是当牛做马,是受剥削受压迫,是谋生的手段,尽管如此,工人也只有得到资本家的允许、被雇佣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资本家的允许才能生存。如果资本家不购买你这个劳动力,认为你不能为他带来剩余价值,那么,你连劳动的资格都没有,那么,你就连生存都无法维持。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是轻巧、美丽的“资产阶级的说法”,实际上,劳动在工人那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对此,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不是作为人的劳动,而是异化劳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归工人占有,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工人把生命投入到对象中去,这个生命被异化,不属于工人了。产品生产越多,异己的力量越大,工人受的剥削越重,归工人的东西越少。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力量,来剥削工人。生产商品越多,工人自身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增值,人贬值。劳动产品——劳动的对象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工人与异己对象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活动中。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必然导致劳动活动的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讲,劳动活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劳动不舒畅、不自在,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强制、自我折磨,不强迫时工人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因为劳动不属于工人,工人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资本家。这种活动是工人自身的丧失。结果出现这样的现象:人在实现自己动物机能——食欲、性欲时是幸福的、自由的人,是自己;在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成为人时,反而感觉自己是动物、是当牛做马,即:资本主义社会使“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是异己的,正因为他是属于别人的。正是由于工人的劳动生产出与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资本家与劳动的关系。工人劳动生产出不劳动的资本家,这就造成了人与自身(人的类本质)相对立的同时,人——工人也同他人——资本家相对立。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不属于自己,那它就属于别人,属于不劳动的资本家阶级,劳动的工人受不劳动的资本家的奴役、剥削、压迫。

所以,马克思指出,要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就不能“对那些唯一使用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避而不谈。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待自然界这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是劳动资料的所有者,工人无法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因而他无法劳动,无法创造财富。要谈创造财富和文化,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三、劳动的社会性

【原文】

本段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只有像下面这样说才能有些合乎情理的联系:

“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这个论点无可争辩地是正确的,因为孤立的劳动(假定它的物质条件是具备的)虽能创造使用价值,但它既不能创造财富,也不能创造文化。

马克思为了进一步批判纲领草案避开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空泛谈论“劳动”和“社会”的错误,还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

第一,劳动是社会的劳动,马克思在这里强调创造财富的劳动的社会性。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并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以团体组织为单位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完全孤立的劳动是不存在的,人是群居、社会的动物,人类的祖先——原始人一开始就是以氏族部落形式共同生活、面对自然的。氏族部落发展形成国家,从奴隶制国家到封建地主阶级国家到资产阶级国家。即使现实生活中,常有单个人的劳动,但他的劳动也完全是社会性的,因为,他的土地、厂房、资金、设备可能不是他自己的,是社会以一定的所有制方式提供给他的;即使土地、厂房、资金、设备完全是他自己的,那么,他的劳动产品可能是作为商品出卖提供给全社会成员的;即使他的劳动产品不是提供给全社会,而是自给自足,那他的劳动技能的获得也是通过社会遗传的;再者,他的语言、他的思想、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一不是通过社会遗传获得。因此,劳动总是社会的劳动。

第二,社会的劳动“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一方面,只有社会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社会劳动是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以团体组织为单位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劳动实现了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即实现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从而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使用价值,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

另一方面,只有社会劳动才能成为文化的源泉。因为只有人们之间组成社会群体的社会性劳动,才有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从人类语言的产生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共同的劳动要求相互帮助、配合、协作,相互帮助、配合、协作就迫使原始人要发出信号、声音,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就产生了语言,恩格斯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随着共同的劳动和语言,同时,人们的思维发展起来,人类的文化发展起来。

四、劳动和社会的阶级分析

【原文】

但另一个论点也是同样无可争辩的:

“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这是到现时为止的全部历史的规律。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发达,每一个工人只完成一项工作的一个环节、一个步骤、一个部分。分工越精细,劳动越需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劳动的社会联系也越紧密、越不可或缺,因而也越来越为广泛,劳动生产率也日益提高,创造的社会财富也日益增多。但是在剥削者——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虽然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但他们所创造财富的大部分却为剥削者——资本家所占有,因而剥削者——资本家的财富越来越发展,劳动者则愈来愈贫穷,即劳动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工人却没有财富,越来越贫穷;不劳动的资本家反倒占有财富,越来越富有。劳动是文化的源泉,但是劳动者反倒没有文化,越来越愚昧,工人经济的贫穷使他们的子女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甚至是基本的教育,有的孩子被迫成为童工,负担家庭经济重担;非劳动者——资本家反倒占有文化。这是一个完全颠倒的社会!这个颠倒的社会实质是阶级剥削、阶级压迫、阶级统治,即不劳动的资本家剥削劳动的工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不劳动的资本家垄断文化,劳动者文化权利被剥夺。总而言之,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不劳动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对立。

劳动者物质贫穷、文化愚昧,不劳动者占有财富、垄断文化,这是从奴隶社会一直到现时资本主义社会为止全部私有制、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社会祸害

【原文】

因此,不应当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而应当在这里清楚地证明,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终创造了物质的和其他的条件,使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社会祸害。

实际上,把这整个行文和内容都不妥当的条文放在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要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第一个口号写在党的旗帜上。以后我还要回过来谈“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利”等等,因为同样的东西在下面又以稍微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

马克思深刻指出:“不应当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而应当在这里清楚地证明,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终创造了物质的和其他的条件,使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社会祸害。”就是说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劳动的资本家物质文化越来越富有,劳动的无产阶级物质文化越来越贫穷,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朗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明朗化、激化和尖锐化,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大工业一起发展壮大,这种社会现实已经为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其他条件,无产阶级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强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必须而且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社会祸害,以求得自身的解放。这才是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中没有做出而必须做出的结论,而不应像现在的纲领草案这样空泛地谈论那些无意义的“劳动”和“社会”之类的空话。

所谓“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终创造了物质的和其他的条件”,其中的“物质条件”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积累的大量物质财富、物质文明,它为新的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这大量的物质财富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占有制私人性,而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过程高度社会化,分工精细、广泛联系、紧密合作,生产的商品推向全社会。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占有制私人性,资本家唯利是图导致的生产的盲目性,必然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出现列宁所说的,资本家无法照旧地统治下去了,工人无法照旧地生活下去了,爆发上层危机、下层危机和全面的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处于瘫痪状态。经济危机更带来无产阶级的灾难,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流离失所,无产阶级必然起来反抗,爆发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所谓“其他的条件”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培养了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产业工人无产阶级发展壮大起来,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了无产阶级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先进性、团结性,一无所有,革命只能失去颈上的锁链,使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定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获得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社会祸害,才是《哥达纲领》这个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纲最应该“清楚地证明”的。《哥达纲领》草案的条文“整个行文和内容都不妥当”,“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第一个口号写在党的旗帜上”是极其错误的,并且同样的东西——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利”这些拉萨尔主义思想在《哥达纲领》草案中又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后面的内容里“还要回过来谈‘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利’等”,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和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