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超越性思想的生成语境

《资本论》超越性思想的生成语境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马克思开始了对其超越性思想进行实践完善的探索。故而这里所作的对《资本论》超越性思想的生成语境的阐明主要是以对超越维度的实践完善为主要对象的,具体体现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到《资本论》的完成这一时期的超越性思想的发展历程。超越性思想的实践主体范围的扩展,必然意味着超越方式的改变和更新。

人的超越性特质和超越性思想的特性就在于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稳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关切,并进而在人们的行为和实践中彰显出超越的现实力量。马克思哲学的超越维度在形成确立时期就已然生成了完备的形态和成熟的思想。他通过一系列的哲学探索,使其哲学思想的超越性集中体现于实践、自由和共产主义这样的核心范畴中,体现为对人的真正的、现实的关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因此,超越维度的实践要求成为了摆在马克思面前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马克思开始了对其超越性思想进行实践完善的探索。故而这里所作的对《资本论》超越性思想的生成语境的阐明主要是以对超越维度的实践完善为主要对象的,具体体现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到《资本论》的完成这一时期的超越性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觉运用和对欧洲革命的密切关注,使马克思对人的反思、探寻的立足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中仍然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2]。也就是说,此时马克思的超越性视域是兼顾个体和人类整体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个体的优先性。《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当马克思亲身经历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高潮和失败之后,他对人的解放的诠释完全转到了整体性这一层面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成为马克思这一时期思考的核心内容。他在1854年3月9日所写的《给工人议会的信》中说:“英国工人阶级既然创造了现代工业的无穷无尽的生产力,也就实现了劳动解放的第一个条件。现在它应当实现劳动解放的另一个条件。它应当把这些生产财富的力量从垄断组织的无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使它们受生产者共同监督,这些生产者直到今天还在听任自己亲手创造的产品本身转过来反对自己,统统变成镇压他们自己的工具。工人阶级征服了自然,而现在它应当去征服人了。要胜利地完成这个事业,工人阶级并不缺少力量,而是需要把它的所有力量组织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我认为这就是摆在工人议会面前的伟大而光荣的目标。”[83]马克思指出,英国工人阶级创造劳动解放的生产力条件之后,就需要创造劳动解放的阶级条件,即通过对工人阶级所有力量的组织,以整体性的面貌进行解放的斗争。这与其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阐述是同一主题,那就是人的解放问题,并且仍然涉及异化的问题。但是显然马克思在这里的阐述与《手稿》具有不同的视角。最为基本的差异就是《手稿》中所谈论的主体是工人,虽然没有谈及具体的个性,但是显然是一个松散的群体,而在这里主体则成为工人阶级。马克思强调工人阶级整体性的强大力量,而这种力量的运用则不仅在于对自然的征服,更在于对人的解放。当然,由个体到整体的侧重点的转移,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个体关注的放弃,相反却昭示着马克思对自身研究视域的拓展和丰富。

超越性思想的实践主体范围的扩展,必然意味着超越方式的改变和更新。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类整体发展与个人的牺牲的内在关联性。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清晰表述出现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他在批判了西斯蒙第的把个人福利与全人类发展对立起来的主张之后说:“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84]马克思在这里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视域对人类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强调了在发展人类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以多数个人的牺牲为代价来换取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完成这种对抗关系的消除的事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不是人类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5]在以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一方面人们必须在既定的条件下进行创造,另一方面,这些已然存在的条件和人们的继续创造历史的活动同样意味着对个体的牺牲。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这是无可改变的现实。对这些作出牺牲的个体而言,他们显然没有获得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自我确证,他们的牺牲是为最终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个体的个性化存在所作出的奉献。“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并不存在至善无恶、完全乐观的历史进程,人类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有退步循环、代价牺牲的基本内容。”[86]

第二,这一时期马克思对自由的诠释既保留了对异化理论的批判理路,更是凸显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实向度。异化概念不仅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展开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展开其理论批判的重要的思想武器;进入超越维度的实践完善时期,更是其展开政治经济学的深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完善其哲学超越维度的重要路径。因此,麦克莱伦说“异化概念仍然是一种构成马克思著作之核心的概念”[87],是言之有据的。要想建立起对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全面理解,没有对于其异化范畴的整体性视域的把握,是很难做到全面且充分的。

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从时代精神的高度对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88]在这段对于异化时代的描述中,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异化这个概念,但是他却全然地把握住了异化的实质和精髓。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已经成为了人无法摆脱的生存状态,在异化无孔不入的现实面前,人只能接受愈益非人化的对待和结果。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原有的异化劳动的思想和内容。首先,劳动力的异化。他说:“工人必然会越来越穷,因为他的劳动的创造力作为资本的力量,作为异己的权力而同他相对立。他把劳动作为财富的生产力让渡出去,而资本把劳动作为这种生产力来占有。”[89]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的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而不是作为工人自我实现的能力而存在的。因此,人的劳动仅仅成为了资本增殖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在这里赋予异化劳动概念以新的含义:工人的劳动力作为交换价值成为资本家的财产,因此工人与自己的劳动力发生了异化。”[90]其次,劳动条件与劳动相异化。马克思说:“没有劳动的物质条件,工人当然不可能进行生产。劳动的这些条件以资本的形式和工人相分离,作为一种独立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的。”[91]劳动条件是劳动得以开展的基本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条件则具有了资本的色彩,因而不是工人对劳动条件的使用,而是表现为劳动条件对工人的使用,因此劳动条件不是与工人融为一体的劳动整体,其实质是独立于工人的,只关注自身增殖的资本。最后,资本与劳动相异化。就异化劳动而言,资本的异化是其他一切异化的根源。马克思说:“只要劳动资料变成固定资本,就从自己的物质方面失去了自己的直接形式,并且在物质上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在机器体系中,对工人来说,知识表现为外在的异己的东西,而活劳动则从属于独立发生作用的对象化劳动。只要工人的活动不是[资本的]需要所要求的,工人便成为多余的了。”[92]与工人相关的各种异化关系的出现,究其根源就在于社会财富不归直接的劳动者所有,而归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并进而产生了工人对资本的依赖关系。很显然,这里马克思谈论的劳动及其要素的异化问题与其在《手稿》中仅仅对异化劳动现象的揭露相比,无论是从对核心范畴的诠释还是从对于现实的批判来说,奠基于全面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剖析和科学阐述无疑使其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第三,马克思由对自由发展的总体性追求逐步转化为对于自由时间的现实要求。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细致剖析,特别是剩余价值的发现,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时间有了精准科学的认识。马克思指出:“不劳动的社会部分的自由时间是以剩余劳动或过度劳动为基础的,是以劳动的那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一方的自由发展是以工人必须把他们的全部时间,从而他们发展的空间完全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93]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剩余劳动时间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现实保障,也是其获得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而随着剩余劳动时间向剩余价值的现实转化,工人的发展乃至全面自由发展则完全成为了一种奢望。“社会的自由时间是以通过强制劳动吸收工人的时间为基础的,这样,工人就丧失了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因为时间就是这种空间。”[94]马克思对自由时间高度重视,甚至把自由时间的产生和运用提到了关涉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正是基于对自由时间的现实发现和科学认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获得了现实的探求路径。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是人获得个性自由发展的现实保障。“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95]因此,自由时间的运用将会使人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人将会充分感受到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的幸福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积极肯定了在英国通过十小时工作日法案的实施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有益结果。他说:“这一法案对于工厂工人在体力、道德和智力方面引起的非常良好的后果,在工厂视察员每半年一次的报告书中都曾指出过,现在已经为大家所公认。”[96]虽然这一法案也仅仅是将妇女和少年的日劳动时间限制为10小时,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工厂主还会找寻各种借口延长工作时间。[97]但是它唤醒了工人阶级对劳动时间,乃至自由时间的意识,因此马克思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十小时工作日法案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成功,而且是一个原则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98]。因此,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认识不仅有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构想,更有现实的斗争和斗争的现实带给他的真切的体会。

以上我们以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为线索对马克思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到开始写作《资本论》之前这段时间内超越维度的发展及其特质进行了总结,下面将要展开对《资本论》的解读。关于对《资本论》的解读方式,诚如英国学者乔纳森·沃尔夫所言:“有一种情况对于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言也许是真的,但对于马克思却无疑是真的,这就是只有当你已大体知道他的著作要讲的是什么时,这些著作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99]当我们完成了对《资本论》超越性思想源流的探析之后,显然我们已经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活动。特别是面对《资本论》如此大部头的著作,这样的方式的选择,无疑会使接下来的解读工作显得更有信心和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