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理论的新境界

浅谈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理论的新境界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摸着石头过河”思想是邓小平等同志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实践中摸索,这是实践论的通俗表达。“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条件、地点和实践环境为转移。邓小平说,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王 珍

内容提要:“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实践中摸索,反映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发展规律的精神,有其丰富的理论、实践内涵。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摸着石头过河”思想以全新的意义和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上,尤其是在改革的敏感时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显时期,解读这一理论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理论意义

“摸着石头过河”思想是邓小平等同志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的。人们用这个中国谚语来表达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实践中摸索,这是实践论的通俗表达。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摸着石头过河”仍有新意,其总的要求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课题进行探索。在理论上,要求“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在实践上,走出一条新路,干出新的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的历史时期,深刻理解“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内涵,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摸着石头过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哲学基础

“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条件、地点和实践环境为转移。条件环境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要敢于打破实践中各种理论和经验上的障碍。正如马克思反复强调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摸着石头过河”首先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敢摸敢闯。邓小平说,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面对根深蒂固的旧体制,面对全新的发展格局,如果没有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的精神和气概,不可能打开新的局面、开创新的事业。“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告诉我们,未来的改革开放仍然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深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和融入,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而前进途中所面临的困难和任务也有了深刻变化。我们当然要大胆尝试大胆实践。但是这种“大胆”又是有前提的,不是盲目的。一是“老祖宗不能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要符合国情、切合实际;三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深层次的问题更多,解决难度更大。我们需要在“摸”的实践中不断总结“过河”的规律和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提升“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的理论内涵。

二、“摸着石头过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用通俗的谚语表达的认识方法,用理论语言来表达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曲折过程。在改革刚起步的时候,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2]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走过的路确实是不平凡的,当初如果不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就不可能进行改革开放;如果不从姓“资”姓“社”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就没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经济特区的创办,就没有外资的大量引进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条件。实践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是,观察现实社会,对照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初衷,特别是对照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说我们还是有差距的。这同时也就提醒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同时,我们还应当全面检验三十年来已经执行的一些制度、方法和观点。全面改革,尤其是在当前改革的敏感时期、转型时期,更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时代进步潮流、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吸取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新障碍,科学发展。实际上“摸着石头过河”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我们在改革开放之路上的认识方法,用理论语言表达,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曲折过程。实际上,实践已经并正在而且也将继续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检验,群众的是否支持、是否拥护,有时就是这种检验的明确信号。

三、“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

在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实践,就有一个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重申了生产力标准。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3]1980年他又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4]1983年,邓小平又强调:“总之,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5]1992年初,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惑和疑虑,邓小平提出了今天已经家喻户晓的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

从90年代“姓资姓社”的问题,到今天社会各方利益需求如何兼顾,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生态发展、社会发展如何和谐共进的问题,我们在“摸索”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摸着石头过河”的准绳,是检验我国改革发展成败的标准。在这“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第一位的,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成功的,反之则要总结经验教训,再探索、再闯、再试。邓小平一贯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有优越性,才有说服力,也才有生命力。胡锦涛也强调:“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在“摸索”过程中,要敢于冒风险,但同时步子要稳,要有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求真实的精神。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正是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摸着石头过河”的新内涵、新要求、新定位

四、“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以有首创精神的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

“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个人的行动,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毛泽东同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把认识过程与群众路线结合的过程。在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子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8]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群众还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新鲜经验为新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浓厚的实践基础。

从默默无名的木兰村,到众所周知的小岗村、华西村,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一个个在全国地图上难以标出的“小地方”,正是普普通通的亿万人民群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迸发出澎湃的探索激情和无穷的首创活力,将改革的潮头一次次推向新的高度。从“大包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三来一补”、农民工进城到“温州模式”,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了一次又一次制度创新,成为改革的“原动力”。党和政府在各个关键时期都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审时度势形成重大决策,同时依照法定程序形成法律法规,这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能够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是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汲取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进而指导实践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鼓励创新、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时代精神,给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和施展舞台。一个善于尊重首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民族,必然能够产生永久的发展动力。凝聚全体人民智慧和勇气的30年改革开放历程,切实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五、“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作风

回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无时无处不在“摸索”中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十三大明确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十四大作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十五大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的任务。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就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实践中一步步谨慎“摸索”前行而得。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人类的实践没有止境,与时俱进,要求人们不能沉溺和停留于历史之中,必须放眼未来,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曾经有多少一贯走在前列的国家和民族因为丧失机遇而衰退甚至于败亡,从一个角度来看,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与时俱进,或不思进取,或僵化停滞。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逼人形势面前,不“摸索”、不调整、不变革、不发展就没有出路。

“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审时度势的智慧结晶,是将理论统率性与实践第一性科学统一的生动体现,它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9]作为历史的主导者,我们就是要本着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坚持在实践中“摸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

(王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科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7]胡锦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

[8]《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