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他们已经带来的和希望带走的

他们已经带来的和希望带走的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萨沙65岁,詹姆斯42岁,安娜23岁,他们恰好是一个老中青团队,在位于沈阳的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舞蹈学校任教。他们眼里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是怎样的?此前,他对中国一无所知。他们一致认为,好的东西不能关在屋里独自欣赏,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接受,那样才会有生命力。王猛31岁,毕磊29岁,于广华31岁,孙荻32岁。这份尊重来自于产品的质量、企业的信誉,更来自于祖国的强大。办理入境手续时,埃塞俄比亚的海

时间:2012年5月21日晚7时

地点: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舞蹈学校

人物:来自法国的詹姆斯、来自俄罗斯的萨沙和安娜3位外教

萨沙65岁,詹姆斯42岁,安娜23岁,他们恰好是一个老中青团队,在位于沈阳的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舞蹈学校任教。

他们眼里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对中国文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中国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本期“围炉夜话”,笔者走近他们寻找答案。

不止京剧、陶瓷、丝绸

20年前,詹姆斯作为舞蹈演员随团来到北京、沈阳演出,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此前,他对中国一无所知。“我那时还年轻,对外界关注较少,就觉得当时的中国还是比较封闭,而法国乃至欧洲似乎也缺少了解中国的渠道。”

11年前,萨沙第一次来到中国,此前他对中国略知一二。“上世纪50年代我的妻子伽利娅还是小孩时,曾与中国小孩互通书信,我也在学生时代在列宁格勒看过中国的京剧,这是中国留给我们的最初印象,挺美好的。但来中国之前,对中国了解得很少,都来自历史课本和电影的描写,所知道的不过是长城、京剧、陶瓷、丝绸等,想象中的中国贫穷、落后。”

5年前,安娜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是随舞团来华演出。此前,她对中国了解较多,因为信息渠道多了,学校的历史课讲过去,报纸的新闻讲当下,而网上更是什么都有。“我在莫斯科的宾馆里买过印有兵马俑图案的明信片,还在莫斯科看过广州一家文艺团体表演的足尖芭蕾,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头顶上跳芭蕾,非常神奇。”

无论他们对中国知多知少,来到中国后,现实都与他们原来的想象完全不一样。

“我当时站在北京长安街上,尽管那会儿汽车不是很多,但宽广的大马路让我顿时领悟到中国的宽广与强大。”詹姆斯说。

“我没想到中国的发展节奏这么快,最直观的变化是过去满街净是自行车,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萨沙说。

“我初到中国在哈尔滨看到三轮车,还拍照留念呢,现在看不到了。在沈阳,地上是私家车,地下都跑地铁了。”安娜说。

真热爱与凑热闹

现在,虽然他们从事的都是舞蹈教学,但提及中国文化,三人都不约而同地先谈到了京剧。他们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满怀兴致去看,却总是扫兴而归。

“印象里最初那次看京剧,觉得挺新鲜。但来到中国看过一些京剧后,始终没能喜欢上,觉得只是看上去美轮美奂,让人惊奇,但欣赏不了,因为大多时候搞不懂剧情是咋回事,对脸谱、唱腔更是难以理解。”詹姆斯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能保留下来,尤其是国粹,往往是独一无二的东西,没必要为迎合别人口味而改变自己,但让人家了解剧种、了解剧情、学会欣赏却是必要的,这是传播文化的先决条件,否则也就变成凑热闹了。”安娜说。

“我爱看电视剧《我爱我家》,即使对白不能全听懂,但通过表演能理解大概的剧情。二人转也看过,不喜欢,哈哈一笑就完了,什么都没留下。国粹和经典一定很深刻,但关键是怎么去让人理解和接受。”萨沙说。

他们一致认为,好的东西不能关在屋里独自欣赏,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接受,那样才会有生命力。京剧是好的东西,如果能有外文的字幕和台词书就好了。

他们都喜欢中国的书法、陶瓷、玉雕、刺绣、油画、手工艺品,他们认为,这些也都是中国的文化,有内涵,并且从直观上就能体现出来,所以人们都能欣赏得了。

走出去才能传得远

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传播得更广更远?詹姆斯认为,那就要有好的东西,拿出精品,拿出经典。“中国电影变得越来越好看,特别是那些贴近现实的电影,从一个小人物、小视角切入,反映真实生活,剧情很感人,即使拿到国外也能让人比较容易看懂,看懂了才能接受。我很喜欢巩俐的作品,法国人对她特别崇拜,这不只是因为她的外貌,更主要的是她的表演。”

要推出好的东西,在安娜看来,参加国际比赛就是一条阳光大道。在比赛中能摘金夺银,名声也就不胫而走。“以舞蹈比赛为例,过去净是法国、俄罗斯选手拿奖,现在中国的选手拿奖多了,中国的舞蹈艺术也就获得了世界声誉。”

萨沙曾到过十几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学艺术,他觉得出国演出和交流对于文化的传播很必要。“政府应加大扶持文学艺术的力度,创作更好的作品,进行更广泛的宣传,中国的文化也才能走得更远。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现在很多国家都有‘中国城’,那里集中了华人,比较封闭,中国的文艺团体出国很多都是在那里演出,其实这就困在了一个小圈子里,不能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影响力受阻。但不管怎样,一定要把东西拿出去,让人家看了、了解了,才能推广出去。现在中俄两国共同举办的‘中国年’‘俄罗斯年’活动就是文化交流的好办法。”

当他们走出国门做业务

时间:2012年5月25日晚7时

地点: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成套分公司

人物:王猛 毕磊 于广华 孙荻

王猛31岁,毕磊29岁,于广华31岁,孙荻32岁。现在,他们都工作在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成套分公司。由于工作关系,他们要常常走出国门做业务,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年轻的人生变得深刻而丰富。在本期“围炉夜话”现场,他们用国外见闻解读中国、解读文明、解读中华文化。

“我们都有靠山”

王猛曾6次到印度的兰科集团和信实集团谈项目、做翻译,深切地感受到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尊重与信任。这份尊重来自于产品的质量、企业的信誉,更来自于祖国的强大。而这样的感觉,毕磊、于广华、孙荻也都有。

2012年2月,王猛和两位同事在兰科集团谈项目。某天下午5时到了下班时间,印方项目负责人雷扎邀请中方人员到企业的娱乐健身室一起打乒乓球。雷扎知道乒乓球在中国被誉为“国球”,而印度也正在兴起乒乓球热,他边打球边称“向中国学习”。王猛笑称,这好似商战中的“乒乓外交”。

以英语翻译的身份,孙荻曾被派往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有个礼节:一个人用肩膀撞另一个人的肩膀,表示是好朋友。孙荻和很多同事都曾被撞过,甚至在街头都会有陌生的埃塞俄比亚人微笑着撞过来。

毕磊2011年3月被派去印度的一个施工现场,印方的大巴司机拉肯将中方人员送到住所,正准备离开,住所停电了。拉肯就帮着找物业联系供电,折腾了两个小时,直到来电了他才离开。毕磊说:“我们在国外能受到尊重、获得帮助,是因为在我们背后有祖国这个顶天立地的靠山。”

国家形象悄然改变

信实集团是印度最大的企业,曾到过信实集团总部的毕磊惊奇地发现,他所看到的电脑都是中国的“联想”,就不曾看到其他品牌。

印度超市销售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玩具等很多产自中国,“madeinchina”是最为常见的商品标识。在印度期间,毕磊要买一台洗衣机用,转了一圈,选了中国的“海尔”。如果自己做饭,毕磊会选来自中国的大白菜和盘锦大米。“当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用上中国的商品时,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悄然发生了改变。”

2010年9月,于广华第一次被派往埃塞俄比亚,去办理一项有关水泥厂的业务。办理入境手续时,埃塞俄比亚的海关人员非常热情,交谈中他们不仅能用汉语说出中国领导人的名字,还特别关注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感兴趣。于广华知道,在埃塞俄比亚有很多中国的援建项目,他还注意到,街头服装店所卖的衣服大多产自中国,中国的电子产品也比比皆是。

中国文化很流行

往来于中印之间,王猛乘坐的是印度航空公司的飞机,在飞机上能看到中国电影、听到中国流行歌曲,而同机的其他国家的乘客也喜欢中国的电影和歌曲,王猛觉得,这足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毕磊说,工作、生活在印度,不经意间就会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元素。譬如,身边驶过一辆公交车,他会眼前一亮,因为车体上印有中国汉字“福”和“京”;收看电视,能看到中国央视的4频道和9频道节目;印度人能歌善舞,他们将自己喜欢的中国歌曲录成CD,闲暇里一边听一边唱;去那格普尔市的一家中餐馆,门采用了中国的镂空雕花工艺,顾客用餐也都使用中国的筷子。

最让毕磊惊讶的是,他要了一个宫保鸡丁,店主竟上前问他是否知道此菜的来历,接着就给他讲起了丁宝桢的故事。

于广华说,很多埃塞俄比亚人都会说简单的汉语,比如“您好”“吃饭”等。中国民歌《康定情歌》在那里非常流行,人们不但爱听也爱唱,演唱时表情不仅特别丰富,还非常准确。

于广华说,在埃塞俄比亚施工现场,每天早晨中方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自己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内心却是那样安定、强大。

他们已经带来的和希望带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