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十分重视解决好农民问题,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完成这些工业调整目标,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节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按国民经济各部门来划分经济结构,它可以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邓小平高度关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和优化:“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4]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加紧解决,就难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难以增强我国发展的后劲。

一、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我国13亿多人口,8亿多在农村,这是很重要的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十分重视解决好农民问题,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农业问题关系到我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而吃饭问题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发展农业来解决。其次农业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5]大力发展农业不仅是保障人民生活的要求,也是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需要。就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来说,我国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来自农业四个方面的支持:一是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资本积累;二是为轻工业提供相当份额的工业原料;三是为工业生产的扩大补充新的劳动力;四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巨大的市场。第三,农业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6]农业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富裕繁荣是整个社会富裕繁荣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占第一位的问题。四个现代化,关键的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但最困难和最艰巨的,则是农业现代化。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我们要加大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城镇的规模,鼓励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就业,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通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积极为城市大工业配套,强化城乡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进而从多方面促进城乡结构调整。

二、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我国虽已建成比较完整、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比较薄弱,加工工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以及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结构雷同等问题;尤其是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盲目重复建设和“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一方面,不少企业因缺乏资金得不到技术改造,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生产能力放空闲置;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却热衷于铺新摊子,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这种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的症结所在。当前调整工业结构主要是推进产业升级,包括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在提高素质、优化产品结构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四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在提高大企业生产集中度的同时,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要完成这些工业调整目标,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其内涵丰富,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重要特点和实现方式是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产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这对于具有后发优势的中国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因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在传统产业管理、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效地增加品种、改进质量、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提高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为以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着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因此,只有以信息化为龙头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为根基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量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要想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还要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把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上,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互动。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做出的正确选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既使我们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巨大发展机遇。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使我们始终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速度,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开始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与前两步战略目标相比,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间更长,任务更艰巨。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国民经济能否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能否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

三、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区间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尤以东西部差距最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扩大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扩大速度加快。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这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现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以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使我国宏观区域经济迈上了新台阶。但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于1988年9月12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明确提出,实施第二个大局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这是南方谈话对“两个大局”思想的新发展。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对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进一步调整区域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93年3月12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西北地区经济规划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支持西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优惠。尽管国家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予以重视,但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基础较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继续呈现扩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基本方针,其中第八条是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党的十五大坚持了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中央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1999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西部大开发列为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2000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从现在起,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是要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不能忽视东部地区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全国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西部大开发与东部地区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东、西部地区间良性互动地协调发展。

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是:要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交通、水利、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调整西部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培育旅游业,努力形成经济优势;大力发展西部科技教育,要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工作,实行干部交流,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重点地推进开发;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的根本保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要求的战略措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步骤。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西部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就不可能保持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