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改革普遍存在于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各种社会之中,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有史以来的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社会改革普遍存在于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各种社会之中,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有史以来的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阶级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不自觉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可见,社会主义改革不同于其它社会的改革,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它是立足于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9]

社会主义改革植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体现了阶级对抗的性质。这种矛盾一般要通过社会革命的形式去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其中相适应是基本的主要的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这种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社会改革的形式去解决。社会主义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一面虽然是非基本的、次要的方面,但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所以必须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只是革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环节和方面。因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体制问题,亦即社会主义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改革社会主义的体制。体制是基本制度的表现形式。体制改革不仅能更好地坚持基本制度,而且也有助于基本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旨在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其目标是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旨在革除政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环节和方面,其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包括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改革,旨在革除思想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环节和方面,其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0]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其目的同革命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它引起了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深刻变化,也引起了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的重新调整,乃至整个社会的根本转型。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次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