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心史观的根本局限性

唯心史观的根本局限性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几乎可以说是唯心史观的一统天下,哲学家们在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看法上虽然也有分歧、争论,但从总体上说,他们坚持的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由此可看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包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在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长期独占统治地位,有其深刻原因:第一,社会历史根源。

唯心史观的根本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几乎可以说是唯心史观的一统天下,哲学家们在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看法上虽然也有分歧、争论,但从总体上说,他们坚持的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在中外历史上,的确有一些思想家在社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很宝贵的见解,例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教之”。管仲也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强调了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基础性作用。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作为反封建、反宗教的资产阶级民主战士,曾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命题,注意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作用。但他们的历史观在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恩格斯曾称赞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1],认为他第一次正确地把人类的历史描写为一个过程,并试图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但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清除了神秘的绝对精神,把自然和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但却把人看成是脱离具体历史和社会实践的单纯的自然物,从而完全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

由此可看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包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在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缺陷:第一,它们仅仅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用人们的动机来解释人们的活动、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追问人们形成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因此,它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而难以发现历史过程中的规律。第二,他们只看到了少数人的活动,而没有客观地说明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认为历史及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取决于英雄豪杰的个人品质和行为动机。由此可见,旧的历史理论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抹杀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因此,它是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长期独占统治地位,有其深刻原因:第一,社会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难以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思想认识根源。由于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使人们很容易从思想意识方面和动机上来寻找行动的原因,并进一步把思想看作是各种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形成的最终原因。第三,阶级根源。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支持和宣扬有利于维持现存统治秩序的理论,夸大精神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