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时间:2022-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理论原则成为中国政治革命的实践意志,并成功地引导中国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笔者认为,达此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上重新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能具有和所应具有的政治

第十七章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开始在中国的媒体上出现,从那时起直到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社会变革的风雨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服务于中国革命的政治理论家和实践家即中国共产党人,并为他们考察中国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他们解决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过程所遭遇的各种困难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理论原则成为中国政治革命的实践意志,并成功地引导中国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种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政治哲学理论,最终竟能与一个完全异质的社会机体及其文化系统相融合,这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史来说,还是对于文化发展史来说,都是一个令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典型的、值得深入思索的“世界历史”事件和过程。

当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来都不是一个毫无矛盾的平直发展过程。中国社会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不久就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出于中国社会本身的特殊国情和它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也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理论的抽象化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最初的道路选择上走了一段弯路,即希望通过实施排斥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在经历了最初三十年的曲折历史发展过程之后,特别是在经历了期间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终于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并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方针,自此,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自觉地从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过渡。

时至今日,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历史上最为深刻、也最为全面的社会变革。一方面,随着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它表明,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起来,并完全有可能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理性或价值理想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这一市场取向的改革在成功地解决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留给我们的各种困难问题的同时,也在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甚至更为棘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些矛盾和问题具有相互交织、综合发生的特征,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不可避免地会全局性地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或使其偏离正常轨道而畸形化。

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它包含着单凭其自身不能克服的矛盾,它的健康运行需要健康的社会环境,而来自国家的政治努力在解决或缓和市场内在矛盾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相互交织和综合发生已经表明,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需要从制度上、法律上、策略上予以合理的解决,更需要为从总体上驾驭这些矛盾和问题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原则。2002年11月,中共中央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目标下,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极具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政治主张,开阔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视野。这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上升为全面建构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又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价值理念的、新型的现代政治形态。因此,“政治文明”是一个涵盖民主与法治、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公正与和谐、和平与发展等一系列政治关系或政治环节的重要概念。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重要理论内涵和重大实践价值,并将其运用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实践中,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归根到底也最终关系到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成败!

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现时期的重大主题,使我们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再一次站在理论与实践的新起点上,迎面而来的是从思想界多年的迷离困惑中离析出来的两股相互对立的思潮。一股是自命为“马克思主义”、“反资本主义”或打出“新左派”旗号的政治思潮。迫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股思潮口头上并不反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但却利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竭力把市场取向的改革说成是“资本主义化”,攻击党中央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各种理论和策略,甚至不惜在网络上煽动公众对中央施加压力,试图终止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把中国重新拉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另一股思潮,通常自诩为“改革派”、“市场派”或直接自称为“新自由主义”。这股思潮表面上并不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但倾向于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赘语。在这股思潮的政治理念中,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现代资本主义更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尤其是在公正(正义)、自由、平等这样一些重大政治价值上,现代资本主义似乎已经穷尽其内涵。至于“共产主义”,如果不是一纸政治说教,那就是海客谈瀛式的空想。中国的市场取向的改革最终只能是一种不叫“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不难看出,这两股思潮不自觉地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归宿,那就是终结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显然,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能属于这两个极端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摇摆于其间而缺乏清醒明晰的政治理念和原则。毫无疑问,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或总体上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在于,这个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是计划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有效地解决市场取向改革中不断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创造有利的政治条件,使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体系能够真正屹立于现代政治文明的高端,并向全世界展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但一定会高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前景。

怎样才能切实地完成这样一种宏大的政治设计,而不致使其流于那种不负责任的夸夸其谈?笔者认为,达此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上重新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能具有和所应具有的政治理念和原则。这个出发点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更具体一点说,就是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这篇纲领性文献中所阐发的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推进并完成马克思所阐释的“政治解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为“人类解放”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核心理念必然是“政治解放”,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和价值要求及其总体发展过程和趋向方面来理解,这种“政治解放”又必然是“旨在人类解放的政治解放”。我们只有依据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来建立我们的政治思维框架,才有可能为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明确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理念和原则。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原本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更因为马克思的解放理论真正洞悉了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内在矛盾所决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理想,确切地说,它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在理论上的提炼和升华。因此,面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笔者确信,只有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足以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生活世界”变迁的普遍语言,才能使我们拨开政治迷雾,厘清思想混乱,获得正确的政治理念,并为解决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过程所遭遇的各种困难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