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

“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

时间:2022-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这一本体论原则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本体论的完成必然是认识论,而认识论的完成必然是本体论。这个本体论命题没有在认识论上得以完成,不可避免地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后来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三章 “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批判,明确强调“感性世界”并非是独立于人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深刻基础的属人的现实世界或“生活世界”。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即确立一种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实践哲学范式”。这种哲学范式,扬弃了传统哲学中的“思维本体论”和“自然本体论”,而主张一种“实践本体论”,即确认人的感性活动是人们的一切观念的根据,并从感性活动出发论证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本章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这一本体论原则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之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本体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人的认识过程、认识能力和方法的考察。本体论的完成必然是认识论,而认识论的完成必然是本体论。但是,依笔者的看法,马克思并没有把自己提出的实践本体论在认识论上加以完成。其主要原因是,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从认识论上完成这个本体论问题的条件似乎并不成熟。认识论问题的解决总是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在马克思在世之时,科学的认识论框架基本上也还是属于“自然本体论”的范式,也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对象理解为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客体,而科学的认识则是对这种自在客体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把握,即对自然的解释。从这种思维范式出发很难引申出足以支持马克思本体论命题的论据。这个本体论命题没有在认识论上得以完成,不可避免地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后来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忽视了马克思对感性世界的实践论的诠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滞留在“自然本体论”的哲学范式中,亦即把感性世界理解为独立于人的活动的、自在的物质世界,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科学的和哲学的理论把握,都被理解为对这种“自在世界”的认识。不客气地说,这实际上是倒退到马克思力图超越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理由把这个命题的认识论完成理解为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理论任务,因而我们必须接着马克思往下说。当然,这个复杂的任务不是一人一文所能完成的,本章在此提出一些看法,只是希望能够有助于学界同仁深化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