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立正确财富观的意义

确立正确财富观的意义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新的财富观必然引出新的发展观。所以,树立新的发展观,这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提升人类文明水平的需要。正因如此,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确实是发展观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其意义不仅在于刷新了原有的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新的发展实践,促进社会更为健康、合理的发展。

四、确立正确财富观的意义

研究马克思关于财富创造及其衡量尺度的思想,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财富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引导和促进财富的合理增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按照这样的观点,在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问题上,应当确立这样一些重要的观念:

一是树立尊重劳动的基本观念。这本来不是什么新的提法,但在今天却成了问题。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确实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鄙视劳动的现象和风气:一些人只关心如何获取和占有财富,而不是生产和创造财富;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分配领域的不合理现象大量存在;部分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在工资、劳动安全和保险等方面得不到应有保护和尊重。这些不良因素正日益侵袭着社会的肌体,阻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在全社会培育出一种实业精神。而要培育这样的精神,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尊重劳动形成为社会的价值准则。劳动是任何社会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对于劳动者来说,尊重劳动也是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劳动首先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证明自身才能与素质的最重要方式,同时又是个人获取社会财富、地位、声望等的基本途径。每个社会成员正是通过劳动来证明自己的才干和美德,并通过劳动获得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成就和地位的。

要使尊重劳动真正能够成为社会的价值准则,除了建立尊重劳动的社会机制外,必须加强文化与消费的引导。在文化上,主要是抵制享乐主义文化的侵蚀,培植一种新的艰苦创业精神。在消费上,主要是扭转“超前消费”、“炫耀消费”的风气,采取措施控制消费膨胀。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树立这样的文化观念和消费观念至为重要。

二是树立新的财富观念。过去我们谈论财富,主要讲的是物质财富,很少提及人自身的财富。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发展实践,必须对人的财富予以高度关注,切实把人的财富看作最为重要的财富,以此思路来设计和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发人力资源是各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经验。许多国家、地区原来的基础、条件并没有多大差别,为什么有些国家、地区后来崛起?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如何,主要取决于能否有效、合理地利用其人力资源。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面临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是人口压力大,另一方面是资源短缺。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也就是说,越是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越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越是物质财富短缺,越要注意利用人力财富。由于人口并不天然就是人力资本,因而要使前者转化为后者,关键是要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同物质资本的形成一样,人力资本也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保健、体育等方面的投资,也包括失业救济、待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金投资等。但是,对于形成人力资本最为重要的还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强弱,最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也是加速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三是树立新的发展观。新的财富观必然引出新的发展观。既然财富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包括人自身的财富;不仅包括客体形式的财富,而且包括价值形式的财富,那么,在其创造财富的“发展”上,就不能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发展,同时必须突出人的发展以及为实现这一发展所要求的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等社会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创造出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的全面的财富,才能真正实现从财富的劳动尺度到人的发展尺度的转换,才能真正适应财富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内在规律。如果说,以单纯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在一个国家、民族刚刚获得独立解放、急需启动现代化建设之初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这种发展模式,则是不可思议的。长期发展下去,后果是非常可悲的。且不说离开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经济很难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上去了,如果不能真正用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又有何意义!所以,树立新的发展观,这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提升人类文明水平的需要。正因如此,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确实是发展观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其意义不仅在于刷新了原有的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新的发展实践,促进社会更为健康、合理的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3页。

[5]转引自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11]参见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页注释(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1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3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