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快餐文化的风靡对当今文化教育的影响

快餐文化的风靡对当今文化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快餐文化来势迅猛,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充斥着文化领域,甚至浸渗到一向庄严的学术界。毫无疑问,快餐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从而使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逐步弱化,并受到冲击。与传统文化相比,当前的这种文化氛围是有其特殊性的,其中,主要的不同在于以主流文化自居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而以非主流文化为内容的快餐文化是以信息量和娱乐性为取向的。

快餐文化的风靡对当今文化教育的影响

王 怿

内容摘要

“快餐”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截至21世纪初,随着“快餐”族语词的不断滋生,“快餐”不仅影响到餐饮业、文化业,而且波及政治、教育、家庭生活等各行各业,我国的文化艺术教育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快餐文化”的波及和影响。本文通过描述“快餐文化”时代下中国文化艺术教育的现状,通过分析快餐文化的特征,认清快餐文化利弊,认为应利用快餐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

快餐文化 文化 教育

在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活动中,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字媒体中,报纸以74.5%的阅读率位于首位;杂志阅读率为50.0%,排第二位;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排第三位,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同届国民阅读调查之一的“我最喜爱的作者”排名:1.金庸 2.鲁迅 3.琼瑶 4.韩寒 5.郭敬明 6.贾平凹7.余秋雨 8.巴金 9.老舍 10.古龙。韩寒、郭敬明首次入选“我最喜爱的作者”前10名,“挤”走了曹雪芹和冰心。[1]面对这个调查结果,有人质疑,有人诧异,有人觉得少见多怪。排除调查方法之类的因素,也不难发现,现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快餐文化更有兴趣,深度阅读被浅阅读、快速阅读所取代。

有学者对此现象深感忧虑:一个人可以放弃或忽视图书阅读,沉湎于网络而无碍大局,但是一个民族或整个民众都极大地忽略了图书阅读,有意无意地放弃或逃避深层次的思考和精神获得,就可能影响这个国家的真正强大和可持续发展,无异在集体饮鸩止渴,或集体慢性自杀。诚然,快餐文化创造了21世纪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已经在以霸主的姿态入侵我们的精神生活,这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要必须面对的。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地抵制艺术庸俗化和消极文化现象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新生文化形态也焕发出勃勃生机,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教育者应该仔细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二战时期捷克一位英烈在走上绞刑架时对世人说的一句话:“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要警惕啊!”

一、快餐文化的发展及现状

1948年,美国人理查德和莫里斯·麦克唐纳夫妇,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路边开办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为了吸引往来于加州新高速公路的人来此用餐,他们在餐厅屋顶上竖起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金黄色麦当劳弓形霓虹灯招牌。餐厅一改往日传统的供餐方式,所售食品如汉堡包、油煎食品甚至奶昔和苏打水等饮料,全部采用纸制品包装出售,由于出售的食品便于携带,那些驾车路过的人不用离车就能解决用餐问题,因此深受顾客欢迎。另外,餐厅还采用简单、重复的流水作业方式制作食品。就这样,在参照了工业流水线和商业厨房的基础上,一种新式快餐诞生了。伴随着它的出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向全美各地蔓延,以致后来影响到整个世界,这就是“快餐文化”。[2]

快餐文化通常被喻为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往往忽略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快餐文化来势迅猛,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充斥着文化领域,甚至浸渗到一向庄严的学术界。“快餐文化”领域这个文化市场里所需要的主要文化产品不是千锤百炼的经典著作,而是能适应这个市场瞬息万变要求的“适销商品”,也就是能够提供给人们进行即时文化享受的东西,例如现在流行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毫无疑问,快餐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这种文化形式产生的必然性。在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在刚开始时有些手忙脚乱,再加上那些直接的商业效应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滋生了浮躁心态,想瞬间获利。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初期,一些人很难长时间坐下来认真品味那些呕心沥血的思想深刻的文化作品。他们要求即时享受的、省时省力的东西。这种心态对文化作品的要求就是“时髦”。这就驱赶着一些文化人去制造时髦的文化产品。时髦要的是速度,速度一快,就会有大量浅薄的东西出现,这是快餐文化所不可避免的缺憾。

但是,快餐文化并非仅有不足的一面,快餐文化的出现表明它既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又对人们在激烈竞争中产生的紧张、烦躁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缓解和调整效果。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增多,文化的“快餐化”势所必然。

二、快餐文化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存在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构成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是那些将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质,它包括价值观念与取向、思维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根本的、主要的、深层的内涵,是早已存在着的历史文化事实,是不容易动摇的。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决定了文化现象一经产生,便获得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有一种独立发展的内在惯性与规律,它能够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优化自己,却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同化。

文化的浅层结构则与大众文化相近似,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这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无深度感的“精神快餐”,即“快餐文化”,这些与大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表层文化最容易发生“趋同”现象,如牛仔裤、卡拉OK等。20世纪中叶开始,文化多元化发展初见端倪,并逐步成形。到信息化、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便真正形成了以传统审美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格局,并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或几种文学流派为主的发展形势,而走向大众化、生活化、具体化和信息化的“快餐文化”时代。从而使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逐步弱化,并受到冲击。与传统文化相比,当前的这种文化氛围是有其特殊性的,其中,主要的不同在于以主流文化自居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而以非主流文化为内容的快餐文化是以信息量和娱乐性为取向的。所以说,传统文化更注重审美,快餐文化则更注重信息量和娱乐性。其特征的具体表现是:

第一,信息化。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化,最大限度地传播尽可能多的各种信息。

第二,商品化。快餐文化的传播注重实现经济效益,并以市场为导向,把文化的创造、传播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

第三,娱乐性。即快餐文化的游戏性、娱乐性、趣味性更浓,无论是文学创作、美术、音乐等都体现出这种风格。

第四,消费性。文化的创作、发展与其需求是分不开的,而当前较为流行的快餐文化则更重视大众的需求,追求市场化的消费。公众像吃快餐、买商品一样快速消费这些文化创作,追求的是其信息量大、娱乐性强的特点,而不是厚重的审美艺术享受。

第五,虚拟性。快餐文化一般都借助于网络、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卡片、广告、报纸、宣传等形式传播,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成为其主要传播途径,从而带来网络传媒虚拟性的特征。

第六,短暂性。这是从快餐文化的持续影响力上来说的,这种文化形式多数不能对大众产生多么强的和深的影响力,而是掀起一股一股的潮流,此起彼伏,使人感到既新奇又刺激,潮流过后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七,快速性。快餐文化形态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其传播速度之快,是以往文化形态所无法比拟的。

第八,广泛性。这是说快餐文化的覆盖面非常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众的广泛性,因为快餐文化对公众的审美等文化素质要求低,有时只是为了娱乐或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是触及面广泛,就是涉及的问题或信息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某些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等。

综上所述,快餐文化在内容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求新”和“求奇”,就是要传播一种大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信息。很多时候,快餐文化是以反主流文化、反传统文化和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调侃为手段和内容的。快餐文化的这种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挑战逐渐引起维护传统文化的人士的关注和担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传统文化的危机。那么,快餐文化真的能取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而造成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缺失吗?

首先,从快餐文化的形成来看,有三个原因促使其形成,一个原因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导致多元文化和多种信息的提供和传播成为可能。另一个原因是快节奏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信息的追求,以及对缓减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需求,是快餐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经济市场化对整个上层建筑的影响,要求文化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快餐文化也正是适应这种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其次,从快餐文化的发展意义来看,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其积极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主要表现在,快餐文化的出现使文化全面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发展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复杂化和丰富化。各种信息的流通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合作,进而形成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互补互融的格局。其消极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冲淡传统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影响,造成思想混乱和复杂多变,引发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更为严重。青少年一代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走向误区,容易消极和偏激。这是作为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教育者所担忧的,也是快餐文化所带来的最深刻和最严重的消极影响。对此,必须从快餐文化的发展前途上对其加以全面认识,并引导青少年一代正确认识快餐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性。

不过,时代所致,大势所趋,快餐文化向前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也许确实不需要我们太过忧虑。身处快餐时代的我们,或许可以对自身进行一下反思:现在的阅读环境与以往相比是最好的,但是在广告、媒体、流行、网络的各种诱惑与暗示下,我们是否渐渐丢失了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各种畅销书、网络作品成为精神食粮的时候,是否加剧了我们自己的浮躁心态?我们在各种选择机会和可能中如何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阅读方式、精神需求以及其他种种……

三、借鉴“快餐文化”现象,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传承着中华民族不息的精神与历代的精魂。我们为之骄傲,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多少辉煌与荣耀,沉淀了多少智慧与精华。然而,在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快餐文化”出现在了众人眼前,并且一经出现,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于是,在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待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和审美观上,快餐文化带给了众人足够的新鲜感与兴奋度:以自我为主流的人生观,强调自我利益的价值观,用极其现代的眼光看待古人和历史而忽略了严谨和责任感,文艺作品的速成,标新立异、追求奢华的审美观……这些,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嗟叹不如行动,我们在反思快餐文化的种种利弊的同时,也应认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快餐文化”这一新生事物,达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良好目的。因此,应该努力寻找到传统文化与快餐文化的“可能契合点”,这种寻找不是高高在上的“俯就”,而是借鉴。

1.借鉴快餐文化的传播形态,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和力

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经典,而经典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纵观经典的文学作品,既经历了久远的时间,又经历了实践——不同时代读者的阅读。当然,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些许不足,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吸收与扬弃。千年前,孟子曾说“民为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当今政策中的“以人为本”与“和谐”则与孟子所言相似。即使在节奏快、信息高速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也仍有重要意义。在“后消费时代”的大环境中,物质占据了首要位置,人们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带给我们的益处。所以改变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体制、学校、家庭与本人等各方面因素,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传统文化、旧的文化形式,通过借鉴快餐文化的传播形态,通过精心包装变成了人们易于接受的“文化快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拿于丹的《论语》心得来说,众多普通老百姓不管男女老少、不分学历高低、不论身份背景在家看着电视,听着于丹讲《论语》,结合当下现实,总结出一套“心得”。虽然有学者一再强调于丹“心灵鸡汤式”的讲课方式是对孔子和庄子的亵渎,是将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了,他们认为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但事实上,寻常百姓正是通过这种通俗的解读开始重新认识《论语》和《庄子》。以前在普通人眼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或者只有肃然起敬,或者总是遥不可及和一无所知;而在《百家讲坛》中,这些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人们听到了活生生的孔子,而不再只是晦涩难懂的文字和深奥的哲理。在这个兴趣的基础上,有的人可能会找来《论语》、《庄子》一看,说不定又有了自己的心得,那么这顿“文化快餐”也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学者的任务也正在于此,把所研究的学问经过加工萃取传播给大众,而不是在那里大声疾呼“维护传统文化的严肃性”。[3]的确我们也承认,于丹讲《论语》确实有一些失误甚至是知识上的硬伤,但那些只属于瑕疵,没必要揪着不放。重要的是,通过于丹讲《论语》,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借鉴快餐文化的存在目的,使传统文化逐步全民化

快餐文化代表的是新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态度,以服务大众、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表现为社会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与娱乐化。快餐文化追求的是感官刺激和功利目的,文化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包括现在的书籍、电影、音乐和戏剧等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很多都是商业运作的结果,有着明显的利益指向。因此,经济利益成了一切的驱动力,快餐文化达到了“文化全民化”的目的,将其称之为“文化产业”则更准确。

经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对的固定性。在传统文化中,“文化”本身是有特权的,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称得上是文人,文化是针对少数人的,所以文化有着较高的追求,因而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精英文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快餐文化,一种文化如果不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那么其面临的只有死亡。因此,只有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才是文化应该发展的方向。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更应该是一种对大众的良性引导。传统文化不能失去大众,向两个极端发展不是文化的出路。站在国家与民族的立场上,我们都应该为传承传统文化作出努力,让经典融入学习、融入生活、融入人生。例如,插图居多的杂志书籍深受追捧,人物简单却极具现代气息的朱德庸漫画在年轻人中流行甚广,给散文集做套配乐CD远比单纯的散文集受欢迎,将现代元素融入到民乐当中使得“女子十二乐坊”红极一时……这些借鉴了快餐文化的存在目的,关注受众主观感受的文化产品,为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全民化作出了贡献,的确带给人们另一番文化享受。

3.借鉴快餐文化的国际视野,使传统文化走向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都将在与他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化的精华,来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又会出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趋势,全球文化也就会在冲突与融合的交互中走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国父甘地曾有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这话至今被印度人奉若神明。这对于面临经济全球化严峻挑战的中国文化来讲,也颇有借鉴意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梅兰芳把京剧带出了国门,白先勇让昆曲走向了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必将走出一条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

四、结束语

所谓“快餐文化”,无非是把文化原料进行简易加工,使它们变成人们可以快速接受和吸收的文化食粮,有人把它们比作肯德基、麦当劳,所以“快餐文化”这个词从一开始就被烙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人们不得不随时给自己“充电”,而且“充电”的范围也不仅限于某一方面,但人们面对近乎爆炸的信息量有时会显得莫衷一是,在这个时候,快餐文化无疑是一种最为方便、快捷的途径。人们之所以选择快餐文化,并不是要得到怎样大的提高和改变,而是从中获取一些基本的养分,更或者只是一点启发,那么它的作用就达到了。有人说快餐文化使现代人浮躁的心变得更浮躁了,人们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和研究一些东西,而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快餐文化的错,正相反,这恰恰是快餐文化这种新颖的、贴近时尚的形式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更加引起人们认知和阅读的兴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快餐文化都值得追捧,有的快餐文化由于过分追求外在的视觉冲击力,而忽视了内在的质量,所以在进行消费选择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让我们的文化消费物有所值。而烹制这道“文化快餐”的大厨们也不应只注重“色和香”,更要在“味”上下点儿工夫,使人们在享受快捷、便利的同时也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养分。

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都不可能抛弃传统而重新开始。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快餐文化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同时它也给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教育者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敲响了警钟。有关人士认为,快餐文化只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衍生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此问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出力。只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积极拓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向世人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文化教育事业也将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

【注释】

[1]胡凌虹:《当潜心阅读遭遇快餐文化》,《上海采风》,2008年第9期。

[2]涤宁园:《美国反思快餐文化》,《青年参考》,2001年第7期。

[3]秦娜:《来点“文化快餐”又何妨?》,《甘肃日报》2007年4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