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进文化旗帜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阐释

先进文化旗帜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阐释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基础,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艺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的传播手段。先进文化也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出新的诠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丰富并且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系统。

先进文化旗帜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阐释

葛 朗

【内容提要】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系统、动力系统、主题和使命等方面作出梳理和阐述,以应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许多时代性的课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诠释

从古至今,文化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对文化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任务。凡属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对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起到推动作用的文化,均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大旗,早在4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纲领,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半个多世纪以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于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一个新的文化使命,从文化上规定了党的性质及其先进性,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同时确立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价值取向,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科学内涵的深刻拓展和伟大创造,也是对丰富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作出的巨大贡献。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们党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出发,遵循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总结我们党执政的经验,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深邃的理论命题,其中包含着提高党驾驭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这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并明确指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纲领性文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极端重要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此基础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经过了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基础,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艺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的传播手段。文艺工作者在建设先进文化中肩负着重大的职责,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推进我国文艺的创新和繁荣,努力创作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时代的进步精神的作品,用以教育人、鼓舞人和鞭策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先进文化也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出新的诠释。

一、重要的时代性课题

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文化艺术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文化艺术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艺术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比如,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如何把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深入生活、汲取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产生深刻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不断涌入的情况下,如何扭转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严重逆差,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现代高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艺术情趣的影响冲击越来越大,如何运用高新技术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现代传播方式、承载手段、新兴业态?……所有这些,都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重要的时代性课题。我们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文化艺术的与时俱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文艺观的价值系统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丰富并且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系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化艺术变革转型的总趋势,是与整个社会的改革开放,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等的多元化相关联的,是逐步打破僵化封闭单一的格局,不断走向自由、开放、多元的创新发展,从文艺观念、表现内容、艺术方法、传播方式到审美消费等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性。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际上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放多元、丰富多彩已成为当今的社会现实,这无疑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时代进步的标志。这一切,与我们党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是分不开的。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两次强调了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他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系统的丰富和提升,它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观体现一种系统观,即把文化艺术活动中丰富多样的价值取向,看成是一个整体价值系统,在这个整体价值系统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以及这个时代所特别需要提倡和弘扬的:它为这个社会所公认而处于中心地位;它作为基本主题表现在文艺实践中,往往决定某一时期文化艺术的基本性质和整体面貌;它作为核心价值源辐射到各种文艺活动中,从而引领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文化的多样性问题,党的十七大将之阐释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一种新的胸襟、眼界和理念。它鲜明地强调“核心”的地位,意味着绝不放弃思想的主导;它肯定“核心”对“多样”的凝聚作用,从而凸显“核心”与“多样”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既是百花齐放的文艺,又是多样化的文艺,而这种多样化的文艺如果放任自流,各行其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就会丧失前进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承担着主导整个社会文化艺术建设的功能。它是一种蕴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引领机制,包含着引导、带领、教育、沟通、交流、协商、论辩、宽容等,均是引领的有效承载,以此适应丰富多彩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了进步文艺这个科学概念。当前,进步文艺就是那些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进步文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胡锦涛对进步文艺进行了科学的界定。首先,胡锦涛确定了进步文艺的内容和性质。胡锦涛指出:“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真情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诚理解人民,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而“关注人民命运,赞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是我国进步文艺的优秀传统,必须始终坚持和大力发扬”。其次,胡锦涛确定了进步文艺的功能和作用。胡锦涛指出:“进步文艺,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风尚。”最后,胡锦涛确定了进步文艺的判断标准。胡锦涛指出:“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由此可见,胡锦涛所提出的这种进步文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而充分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进步文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前进方向,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样化的文艺具有引领和整合作用。胡锦涛强调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也就是强调进步文艺对多样化文艺的积极引领作用。没有进步文艺的积极引领,我们难以促进多样化文艺的健康发展。而只有在进步文艺的积极引领下,健康文艺才能得到支持,落后文艺才能得到改造,腐朽文艺才能受到抵制。也就是说,没有进步文艺的积极引领,多样化文艺就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引领,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就是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20世纪末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通过电视电影、流行音乐、商品广告大众传媒形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进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政治观念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新传播技术与全球商业化浪潮的合力推动下,“大众文化”愈来愈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文化领域中日益获得其重要地位。应该说,大众文化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等需求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娱乐化现象也日益严重,呈不断蔓延之势。虽然这种快餐式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状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却屡屡触及甚至突破社会的道德底线。混乱的人生观价值观、哗众取宠的低俗信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另外,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认为,文化产业是面向市场的,是以大众娱乐消费为基础的,所以对它的价值取向就不能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靠低级趣味的娱乐化迎合市场来发展文化产业,那么这样的文化产业显然是不健康的。对于日益产业化、市场化的大众文化而言,不能忽视其应有的精神价值取向,不能推卸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责任。先进文化承担着对大众文化进行健康引领的职责。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主流意识形态借助大众传媒的作用实现的过程。如何合理引导大众文化,使之在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健康发展,值得探讨。如果能在先进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找到一个互融的结合点,可以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诉求在民众心中达到最佳效果。先进文化完全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大众媒体和文化产业体系,利用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大众文化的运作机制,产生广泛的影响,来实现文化认同、精神凝聚。

三、文艺观的动力系统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不断地推进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实践证明,文化创新是先进文化发展前进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形成了先进文化发展前进的动力系统。文化既是继承和积累的结果,又是不断融汇和创新的产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这些都是对文化创新作为先进文化发展前进的动力系统的完整阐述,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

在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先进文化,是具有独立品格和鲜明个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吸收世界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传承,文化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创新,文化就失去了活力与生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而不断。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博采众长,在世代相传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与创新,是其独具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原因。其次要处理好吸收世界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传统,在与各国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至今仍然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指导方针。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借鉴的基础上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创新,使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也是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重要表现,从中外文学艺术发展史中看到,历代文学艺术家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传世之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踏着时代前进的鼓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全球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广阔现实背景下,认识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实现文艺创新与文化的与时俱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一切优秀的、进步的文化艺术成果,要积极学习和借鉴,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果拒绝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好东西,盲目自大,是错误的;如果把这种学习和借鉴变成一味模仿照搬,丧失自己的创造性,甚至成为外国文化的附庸,那也是错误和危险的。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传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必然发展。

积极推进文化创新,首先要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的内容形式创新,着眼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吸引力、感染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越来越丰富,对文化艺术产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这对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作和推出大批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其次,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迫切要求培育起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力和影响力。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加快培育文化市场的主体,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和文化业态创新,着眼于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文化业态创新既给我们扩大文化阵地、加快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各种文化形态的变革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不断创新文化业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进文化生产流程,推进文化业态创新,提高文化传播效率。

文化创新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创造源泉,蕴藏着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激发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新的文化形态,才能反映出人民群众新的实践、新的风貌。充分地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文化创新的积极性,才能把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最充分地激发出来,使文化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使文化创新成果充分涌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越来越丰富,对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作和推出大批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同时,人们迅速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也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对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推进文化创新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先进文化充分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先进文化真正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四、文艺观的主题和使命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当代形态。党的十七大把和谐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加以阐述,进一步揭示了和谐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并明确指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可以说,和谐文化的提出,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和谐文化的提出,也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现实课题。

和谐文化的理论,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要求是新的开拓和深化。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那么文化和谐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要求。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日益重要,文化的竞争日趋激烈。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措施。我们要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工作和文化发展,放到人类文明史的大背景中来理解,提高到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要有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进一步认清文艺工作的本质特征和时代主题。对社会主义文艺观念的把握,我们要与时俱进,深化理解,并拓展其内涵。我们现阶段搞好文艺工作和发展文艺事业,根本方向和时代主题就是要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要为其创造基本制度条件和政策保障。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是文艺繁荣的最重要保障。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思想基础,体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的意识形态及对文化建设的宏观把握。和谐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就坚持了和谐文化建设主导价值观的一元性。

坚持双百方针与加强文艺批评是社会主义文艺走向繁荣的基本政策,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价值观的一元性与文化发展多元性的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从而促进艺术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坚持双百方针与开展文艺批评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胡锦涛所指出的,文艺工作要“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因此,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双百方针,也就是要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没有文化的多样性,就没有文化的主导性文化;而没有主导性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就是盲目的。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因此,和谐文化是多样文化兼容共生的文化形态,允许多元文化并存,必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发展的良莠不齐,甚至是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如传统与现代性、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我们要重视对文化发展中消极因素的防范以及对多元文化之间矛盾问题的处理。对于当前的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性质的矛盾和冲突,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统领。

另外,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文艺走向繁荣的重要途径,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任何国家的文艺领域也都会有积极的文明成果。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要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向外借鉴优秀的文艺成果,就是为了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新文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局势决定了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不可能,也不应当关起门来进行。正确的做法必然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冲撞、融合,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能够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把中国和谐文化的精华和成果积极推向世界。

建设和谐文化,也赋予了文艺工作者庄严使命,也就是胡锦涛提出的“四要”:即“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的心声”;“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四要”的提出,实际上重新阐述了“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的继承与创新”、“文艺与道德及创作主体”等重大问题,并赋予这些问题以新的时代内涵。文艺工作者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艺能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如戏剧、美术、曲艺、杂技、书法、摄影、电影、电视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以生动感人的方式传播、展示和谐理念、和谐思想、和谐精神,使和谐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的那样:“文艺是中华文化史册中色彩瑰丽的篇章。从我国秦汉以前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新文化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艺,我国人民创造的形式多样的优秀文学艺术,描绘了我国人民壮阔而又艰辛的奋斗历程,展示了我国人民细腻而又丰满的艺术情趣,记录了我国人民充实而又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展示的真、善、美,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对人的精神情感层面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进程中,文艺工作者们应该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自觉把文艺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颂扬优秀人物,礼赞传统美德,传播和谐理念,以思想性强、艺术性佳的文艺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构建和谐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现阶段我国文艺工作的主题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这项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对于我们理解当前文艺工作的本质特征,把握文艺工作的未来方向,自觉地实践和担负起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7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