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

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1]。[4]在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中该现象也很普遍。大大抹杀了邓小平理论本身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正确处理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内容建构的关键。所以“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课堂教学应从抓重点、难点、热点入手。因此,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成为当代邓论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

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

李 刚 袁 娜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1]。“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让邓小平理论在高等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之计,也是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扎实成材的有效途径。”[2]因此,“党中央在1998年4月做出历史性决策,把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列为全国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3]虽然各校在邓小平理论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并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邓小平理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一门内容丰富且理论性很强的政治理论课程。因此在其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时间紧、任务紧、问题多等困难。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死记硬背、轻能力培养;重灌输、轻思考的现象。”[4]在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中该现象也很普遍。

1.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首先在教学观念上,教学双方一贯“采用这种应试政治课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没有真正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较强,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5]因此,考完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忘记了,特别是政治课更是如此。

2.在教学环节方面存在问题

教学环节是指教学活动过程经过的阶段。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教学准备阶段;二是教学实施阶段;三是教学检查阶段。在邓论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备课一直停留在最浅层面——备教材,而真正能够做到备学生、备方法、备语言、备感情、甚至备教具,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少之又少。在教学阶段又死气沉沉,毫无新意。检查阶段就是出卷考试,只为应付考试。

3.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邓小平理论教学内容的编排往往十分呆板,在邓论学习过程中,除理论的干干条条外,很难再获得其他信息,割裂了邓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历史继承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了“上邓论就头疼”的恶性循环。另外,邓论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不知邓论的形成过程,也不知道邓论与实际有何联系的怪现象。大大抹杀了邓小平理论本身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使邓论成为“人人学,人人不解”的学说,“三进”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

4.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在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弊端更为显著,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层次教学体系之间缺乏明显的分工,文科和理科、大专和本科之间教学内容的层次梯度不清晰,教材单一,教师讲授的内容基本趋同。二是知识的垄断性供给特征非常明显,教师之间竞争性开课难以展开。因此教学内容更新、联系实际应用的情况,统统取决于教师个人素质而不是竞争性制度,挫伤了部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三是由于内容多,教师往往课堂讲授过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科学研究的训练机会更少。造成“邓论无实用”使其在应试后便无人问津。四是教学手段、技术、设备和环境普遍落后,CAI、电脑化、网络化在邓小平理论教学中应用程度低。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邓小平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始终在较低的层面上徘徊,从而使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落空。

二、邓小平理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邓论教学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第一是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关系。正确处理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内容建构的关键。邓小平理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统一战线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6]“它是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7]很显然,在有限的学时内,涉及到邓小平理论的所有方面,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同时也不符合人类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所以“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课堂教学应从抓重点、难点、热点入手。

第二是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关系问题。邓小平理论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故其课堂教学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基本特点,但是邓小平理论是来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科学体系,不是无端的宗教教义[8],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包含了与之相关的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目前,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也使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初步的了解,如果我们分析了正确结论的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据,并且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论证,就会使大学生口服心也服,自觉学习邓论。

第三是理论和实际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条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邓小平理论来源与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实践。只有联系这种实际进行教学,才会提高说服力。具体来说,邓论的课堂教学应该与三方面实际相联系:一是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重大实际问题;二是学生渴望知道一些重大实际问题;三是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观点。但是对实际的联系也不能脱离邓小平理论的本体而单纯分析。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9]

三、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往往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特征,并伴随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诞生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自身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辩证发展的全过程,即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10]故,邓小平理论课堂教学的发展出现问题是必然的。通过对邓小平理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的分析,可清楚地看到引起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汲取发展论的真谛到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中去,完成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却照搬封闭式“应试教育”模式,最终导致因循守旧,难与学习者产生共鸣,使得邓论由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前而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成为当代邓论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

1.邓小平理论课堂教学是发展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教材本身存在着滞后性的特点,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并不完全一致”,[11]因此教材的编写相对丰富多变的世界形势显然是滞后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及时弥补教材滞后性的不足,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性魅力。

(1)是以邓小平理论本身是发展为前提

“邓小平理论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2]列宁也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该在各方面把这门学科推向前进。”[13]就理论体系而言,邓小平理论是开放的体系,同时又是需要在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14]就其内容而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国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新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是继承和坚持,发展和创新的关系。所以邓小平理论课堂教学也必须拥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2)是贯彻三进政策的本质要求

在“三进”工作中,“进教材、进课堂”应该说是做得很不错的,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对于“三进”工作的核心问题——“进头脑”,各高校却没能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很难使邓论真正“进头脑”,以改革求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旋律,在邓小平理论教学中,无疑是弘扬和重塑这一主旋律,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15]所以邓论教学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其关键在于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邓小平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对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也是做好“三进”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所以,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更好贯彻党的“三进”工作的本质要求。

(3)是被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的真理

自1998年秋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都开设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而在教学实践中,使邓小平理论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消化,并活学活用,成为一大难题。而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即实践教学很薄弱“因为实践对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具有现实性,是否具有指导性,仅凭教师的说教,是难以让学生信服的。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当学生能够用从邓论课堂上学到的观点、原理、方针、政策解答心中的疑难时,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内容才算真正为学生掌握,真正产生效益。”[16]而且,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它反过来又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且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因此,在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坚持用发展的理论去指导课堂教学实践。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与我们党20多年来大力领导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处于双向互动过程中的鲜活的理论,它与实际的联系十分密切。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一动态的联系,立足实践上的亮点,针对同学们所关注的实践上的热点、焦点、难点和思想上的疑点,来开展邓小平理论教学。把实践上的新发展、新经验和理论研究上的新思想、新成果及时吸纳到教学中来,把同学们思想认识上的新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作为放矢之“的”,以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弹性,加强教学的新鲜感、思想开拓性和针对性。[17]最终使邓小平理论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一个台阶。所以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了邓论的课堂教学也是发展的理论。

2.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措施

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必须坚持以我国目前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这样的指导思想来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提高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

(1)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正确的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要解决邓论教学的问题,首先应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并根据时代的新特点坚持理论创新。要开展好邓小平理论课,首先必须实现三个思想观念的转变:其一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打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念和做法;其二是从封闭式教学模式到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变模式中“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三是从单纯注重理论教学到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思想的转变相结合。用发展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2)完善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根本

搞好教学环节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真做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备课,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因为,只有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备课环节上,我们认为应该做好:“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备语言、备感情、备教具”,即要了解学生、熟悉教材、选取不同授课方法、语言严谨幽默、感情丰富感人、教具完善。其次要做好授课环节,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该环节上,应把“三结合、两不回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谓“三结合、两不回避”,是指教学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就,结合邓小平的创新精神,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回避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回避理论难点。[18]教师只有在授课中把基本理论、观点、概念给学生讲清楚。其三组织课堂讨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讨论中,应坚持不怕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寻找正确答案;不怕学生把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对比方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怕学生在学习中思想可能出现反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不怕学生提出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腐败问题,并坚信我们党一定会根治腐败。在教师指导下,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逐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健康、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内容创新是搞好教学的中心环节

我们不仅需要给学生介绍邓小平理论的一般原理,还必须在邓小平理论课的内容中有机渗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样就需要对教材原来的内容章节作一个恰当的调整。[19]根据邓小平理论体系,课内以专题讲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按教材的章节体系进行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传统做法。[20]注重把邓小平理论中的理论创新告诉学生,也注重将理论和新实际联系,加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做到以下“六个结合”:一是学生自学与听老师讲课和听其他同学发言相结合。这一结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他人分析问题的方法,减少分析问题的片面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系统授课与专题讲座有机结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在系统授课中,由于多种因素限制而不能对某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专题讲座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三是教师授课与学生讲课有机结合。采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同时,在师生角色互换之下,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四是教师组织讨论与学生组织讨论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以普通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讨论课能顺利进行。五是讲课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授课中,教师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外,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把理性教育和感性直观有机结合起来。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专题影视片、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型纪录片及反映高技术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录像资料,运用社会间接资源,扩展教学内容,拓宽视角,激活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效果。[21]六是课堂教学与课外丰富的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布置思考性课堂作业,建立学党章、学马列、学邓小平理论的兴趣课堂,举办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形成课内与课余互相衔接的“一条龙”学习过程,营造一个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良好氛围。

(5)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提高。只有在教师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才能上好这门课。教师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考核:首先是教师应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并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二是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在教学中,只有教师“肚里有货”,掌握丰富严谨的理论知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三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教好学生,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应积极参加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学会、理论研讨班、短期培训班,尤其要锻炼其“嘴上工夫”——讲解能力,和“笔头工夫”——写作能力,了解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四是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6)革新邓论课的考核制度可确保邓小平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邓小平理论学习效果好坏与否,主要是通过测试获得。它是衡量教师与学生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手段[22]。闭卷考这种考试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若我们的质量评估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创造力的培养,那么所学的邓小平理论知识就只能是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教条。为此,我们努力尝试改革和发展由考试方法,把笔试成绩和综合测试结合起来,实行包括听课出勤、平时作业、社会实践、自学讨论和笔试统考等在内的结构化成绩评定方法。期末的笔试统考,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开放型、发挥型题目。从而,把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对综合素质的客观认定。

总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创新发展,通过对教学环节、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的意义

用发展理论丰富邓小平理论的课堂教学,是邓论教学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真正在邓论学习过程中掌握治国本领,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有力保证。其意义十分深远。

首先,有利于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最大限度地落到实处。在邓论的课堂教学中只有邓小平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会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产生较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才是可取的教学方法。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灌输帮助学生牢牢把握和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无疑非常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引导学生学习和认同邓小平的伟大人格、革命风范和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改革、创新精神,发挥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课题的示范意义和方法论的功能,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相长成为现实。过去的“两课”教学,实际上只有一个主体即教师,而学生扮演的角色仅仅是思想理论灌输的对象。这种教学模式,严肃认真有余,生动活泼不足,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积极思考质疑、多向交流碰撞、相互交锋争鸣、热烈而轻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因而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在邓小平理论教学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不断增强的平等参与意识和对话沟通愿望,主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角色转换,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转而更多地从事教学的组织、引导和启发工作,使得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得到双向提升。

总之,“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邓论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环节中都应该以发展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注释】

[1]王伟婉.邓小平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月83辑第3期.

[2]江泽民.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求是,1998年第14期1页.

[4]曾光霞.提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年3月第133期第4页.

[5]曾光霞.提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年3月第133期第4页.

[6]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

[7]同上

[8]陈龙娟.“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应处理好三个关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9]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

[10]肖前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17、257.

[11]张改枝.增强邓小平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探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邓小平理论概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3.

[1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14]李厚坤.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总体思路.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9、21页.

[15]徐夫胜.如何使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谈邓小平理论教学方法改革.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第12期,第40页.

[16]王伟婉.邓小平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月83辑第3期.

[17]徐夫胜.如何使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谈邓小平理论教学方法改革.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第12期,第40页.

[18]李彦玲.深化“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第43页.

[19]江传彬.高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6期,第114页.

[20]江传彬.高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6期,第114页.

[21]李厚坤.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总体思路.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9、21页.

[22]赵乃璞.我校邓小平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践.开封医专学院,2000年第3期,第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