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葆党的先进性

永葆党的先进性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始,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并加以继承与创新。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密切党群关系 永葆党的先进性

傅 明 张军伟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密切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本质所在,也是巩固执政基础的一个根本前提,更是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际作用。全党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得失成败的首要标准,因为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沃土。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是创新群众工作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的新的方式方法,是创新群众工作的鲜活内容;人民群众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创新的经验,是创新群众工作的实践基础。只有不断把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实践中做群众工作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升华为理论,才能真正实践好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践行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不断去探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真正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在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面,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上要有新认识,实践上要有新举措,制度上要有新建树。

一、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先决条件

政党是意识形态的载体,理论是政党行动的先导。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政党,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等问题上的明确回答,也是我们党用以指导整个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向世界宣告:“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还认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列宁对群众工作的重视,早已有口皆碑。他首创了群众信访接待的形式,曾将自己的办公室变成世界上第一个信访接待室。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始,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并加以继承与创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结晶。党的十六大后,新的领导集体更加关注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问题。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以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整体形象得到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

纵观党的历史,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处理好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群关系关乎人心的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资格,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作为一个理性的、成熟的执政党,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党群关系的新变化,探索密切党群关系的新办法,把握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党群关系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进一步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的思想和理论,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中存在的某些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路线以及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力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党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才能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凝聚党心和民心,达到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并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核心内容

当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时,就意味着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起点和原动力,不难发现,是人们追求利益的起点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也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共权力的外延发生了变化;政党在整个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的观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要求公共权力掌握者的“全能政府”尽快转变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党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功能不虚置,真正在实践中得以体现;要求执政党作为社会利益的协调者,要提高与体现驾驭全局的能力,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切身利益也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经济利益是满足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政治利益是满足人们的尊严需要,文化利益是满足人们生命品质的需要。只有三种利益的叠加,“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内涵。然而,我们在实践中也注意到,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的转型,导致社会的转型,公民社会逐渐在兴起,社会管理格局逐渐在发生新的变化。在这种巨大变化中,由于利益的因素,产生和凸显出了大量新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阶层,都在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利益表达的便捷化,利益沟通渠道的畅通化,利益保障的制度化。

上述情况,决定我们党不但从理论上要解决好代表谁,为了谁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实践中解决好党的宗旨与市场法则有机结合问题。只有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二者上做好,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了实现我党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增强人民政府的公信力,我党近年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首先,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渐的在使“全能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对人民群众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其次,在广大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关注“三农”问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奋斗目标而努力。在中国农村,已出现“支部建在产业上”、“支部+协会+农户”等许多创新的做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按行政命令、行政手段、行政区域划分方式的手段与办法,用创新的利益+市场规则+新的组织形式。用这些方式与手段把人民群众集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利益为链条的、科学的、有效的组织民众的崭新之路,使广大农民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三者之间寻求到了最佳结合点。再次,在城市,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国有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改革步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使企业焕发青春与活力。同时,注重关注困难群体,构筑社会安全网的工作也在积极慎重地推进。总之,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也是应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实际最大受益者,这已越来越成为全党的共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已找到保证人民利益实现的“钥匙”,即首先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正当性给予充分肯定,其次开辟实现人民利益的各种具体渠道;再次在具体工作中,遵从“顺民心、得民意、保民权、兴民利”的原则,真正实行民众参与,与民共治,服务人民。这种创新的思维,冲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是以利益为链条,把群众真正而科学地组织起来,从而走上一条科学发展,深受人民欢迎的新路子。

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途径

人民群众充满活力与创造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的是“一元化”领导,曾导致党政不分,导致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工作方式比较单一。在日常群众工作中,往往用“方圆术”、“搁平术”、“和泥术”就基本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工作任务。因此,不可避免地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着群众工作方法机械、方式简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严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利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加入WTO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识到,要以最小的执政成本换取最佳的执政绩效,就必须把我党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领群众的优良作风与传统继承好、发展好。因为没有人民群众对国家基本制度、体制和具体制度的认同,没有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理论的认同,没有人民群众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群众工作方法的认同,没有人民群众对党的队伍乃至整体形象的认同,我们党则无立足之地,执政党的公信力就会削弱和下降。

为了在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阶层利益追求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现实环境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尤其是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在发展思路上,要充分体现群众利益,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在制定决策时,要力求符合群众意愿,发扬民主,遇事多与群众商量沟通;在感到迷茫无路时,要到群众的实践中找出路;在实际工作中,应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在出现矛盾时,要学会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有坦荡胸怀,树一身正气;在关键问题上,一定要是非分明、旗帜鲜明。与此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民主的、疏导的、协商的、沟通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十八般武艺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创美好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化解民怨、把握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赢得民心;只有这样,才能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党群关系和谐氛围。只要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应有的理解、关爱、呵护、尊重,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得到实现、维护、发展,只要人民群众与党之间没有“肠梗阻”,而搭建了一座“连心桥”,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就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

四、提高干部素质和领导艺术,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

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的环境,改革和发展就难以为继,和谐则根本无望。邓小平早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掉”。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

本来,党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当经济转型阶段,利益格局调整中,利益关系呈现空前复杂之态势。过去,党群关系之间,在民主政治、思想情感、利益权重相对成分多一些。尽管这种关系的背后可能主要是利益关系,但毕竟比较间接而隐性。而目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矛盾已开始由“幕后”走向“台前”,变得直接化、表面化。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群众一方面真切的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敢于公开直接表达,提出自己的利益。当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这种怨气若得不到及时排泄与疏导,往往就会有过激行为产生,导致一些冲突乃至对抗,已产生的群众性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多源于此。另一方面,群众不仅关心自己的、个人的利益,而且还越来越关注间接的、整体的利益。特别是对一些腐败行为十分愤慨。必须看到,这些矛盾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但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依然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切不可忽视。

“人民利益无小事”,这是胡锦涛同志反复叮嘱告诫全党的。因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归结起来有四大特征:一是事发突然,演变迅速;二是组织严密,行为激烈;三是大多与老百姓直接利益有关;四是矛盾交织,解决难度大。要及时理顺人民群众情绪,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冲突,需具备很强的执政能力与高超的领导艺术才行。近年来,党在巩固阶级基础前提下,不断扩大群众基础,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兴社会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采取各种有效组建模式,不断扩大新经济领域中党组织的覆盖面,在新经济领域探索创新群众工作的机制、活动方式方法,拓展党做稳定工作的思路,创新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艺术与方法,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机制等等,都是探索创新领导艺术的总结与结晶。

特别是在总结与比较人类文明,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党加大了政策调整力度,建立了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制度,完善了地方领导责任制,提升了信访工作水平,设置了减压和预警机制。培育和建立了公安部门防范和处理危机的机制。正是由于这些卓有成效的努力,有效的预防、控制,群体性突发事件在逐渐减少。通过民主的、法制的、经济调节的、说服教育的、疏导缓解的艺术妥善解决了许多人民内部矛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之路上,我们党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应该通过关爱每个人的自然生命、事业生命、政治生命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和谐,从而获取最大化最优化的执政资源的整合,使道德支撑、智力支撑、精神支撑三足鼎立,真正达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四者有机统一。

五、建立健全密切党群关系,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保证

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绝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党群关系的问题亦然。要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诸多成果,必须用科学的制度予以安排,方可解决问题。怎样才能从制度上切实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呢?特做如下探索:

一是健全对党员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建立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创新机制。当前,应在全党加大力度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用党章严格要求广大党员,教育他们做广大群众的真朋友,贴心人。真正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真正践行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探索出新的服务群众的机制,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理论。

二是健全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深入调研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应制定和落实年度调研计划,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高级干部更应率先垂范,带头抽出时间下基层调研。调研目的是为解决问题,因此,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应求真务实,亲自动手撰写调研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办法,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完善应用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与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不同层次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视情况确定相应的联系点,并将联系点建成示范点,发挥以点带面作用。也可通过发放“连心卡”;变“上访”为“下访”;建立“党员之家”、“群众之家”、“党员工程”;也可以用“五送”,“三访”[3],“三联”[4]等方式,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搭建起党群之间

指送温暖、送真情、送关怀、送宣传、送信息.的“连心桥”。

四是建立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机制。能否自觉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去,是看一个共产党员有无奉献精神的重要尺度。细节决定成功,点滴小事可见一个人素质的高低。有条件的党员都应加入一个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便民、利民、环保、扶弱帮困、维护治安、宣传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公益性活动中去,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五是建立人民群众多渠道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当前,应建立健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度、决策议题的提出制度、决策信息反馈制度、人民意志表达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论证和评估制度等,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扩大基层民主,使基层民主切实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实行厂务、政务、财务、党务公开,使群众政治参与途径透明健全,利益表达渠道畅通无阻。

六是建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信息网络平台沟通机制。互联网为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创建了崭新的沟通平台。特别是与年青一代的沟通,这个平台显得异常重要。因此,可用这一科技平台,进行宣传、教育。也可进行民意调查与交流。在保证信息安全前提下,可创新扩大网上宣传阵地,构筑起致富网、贴心网、利民网、便民网、监督网、举报网等。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各种阵地,为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七是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和普通群众交友,增强化解矛盾能力的机制。我们的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应积极主动结交一些党外朋友,并以各种人文关怀、真情互动的方式,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增进了解,加强信任,使之成为挚友与诤友,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大党员干部不仅应学会与党外人士交友,也应学会与普通群众交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疏导群众,化解群众矛盾能力与水平,才可能在化解社会矛盾时掌握主动权。

八是健全党员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对此项工作,不但应重视,还应建立专门机构,落实场地、设施、配备专兼职人员。对重大信访案件,则应采取“一对一”、“包干到人”的办法,及时、耐心、细致地做好信访人员的解释说明工作,配合协调各方,共同处理好群众来信来访问题。

九是健全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定期征求意见的制度。征求意见应对象广泛,方式多样,态度诚恳,责任落实,整改及时,信息有反馈。同时,整改中应落实责任制,建立整改问题销号制度,取信于民。

十是建立健全群众利益保障机制。尽快通过宏观调控,税收杠杆,缩小贫富差别,构筑安全网,变“年终关怀”为“终年关怀”等办法,以利益的切实保障机制化解民怨,以求得公平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十一是建立健全群众考评机制。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并承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自然有权评判党的执政效能和执政作风。因此,执政党一定要建立起联系群众的考评机制。科学而健全的群众考评机制,才能防止权力被滥用。

总之,用上述探索创新的实践与理论,加之制度作保证,执政党就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人就能巩固好执政的基础,维护好执政的安全,把执政的合法性真正写进亿万中国人民心坎里,我们党就会历经风浪而不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2]同上,第103页.

[3]指有怒必访,有困必访,有求必访.

[4]指联系信访户,联系困难户,联系示范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