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利益协调

经济利益协调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把实践观点直接与物质利益原则联系起来,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随着社会形态变革以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均衡被打破,在利益分化重组中形成了新的利益结构。

第五章 经济利益协调

利益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以认为,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人的社会属性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使利益的形成、分配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利益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体现。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关系,这是因为,人的需要转化为利益,必须要经过社会关系的作用,而首先经过的又是经济关系的作用。人们在获取利益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把实践观点直接与物质利益原则联系起来,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即人们的经济活动)。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只有在物质需要或经济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后,才可能对其他需要或利益有进一步要求。“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经济利益需求之外,还有其他诸如精神利益、社会利益、文化利益等方面的需求,但这不影响经济利益的基础性地位。社会关系可以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精神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等,而经济利益关系则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带有阶级对抗性的利益关系。由于社会因素和自身条件使人们的利益千差万别,人们在实现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利益矛盾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存在着旧的分工所造成的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工农差别等社会差别,以及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差别,这些社会差别是导致不同社会成员产生利益差别的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分配制度改革,这些利益差别将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并逐渐缩小,而由按劳分配以及其他形式的分配形式所引起的利益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适当的利益差别,是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承认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的同时,又要避免出现经济利益差距过大的状况,这一状况所引起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有害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任何社会以及特定社会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个体和利益群体以及由此构成的利益关系,并体现为一定的利益结构。随着社会形态变革以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均衡被打破,在利益分化重组中形成了新的利益结构。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各种要素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等利益关系。利益结构是利益主体在利益分配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是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和谐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关键取决于社会主体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而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又是其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既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又面临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是常态,利益结构也不可能一直处在均衡状态。在利益结构非均衡的状态下,要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就必须加强经济利益的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