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的思想意识,以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的灵活性,即艺术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全人类的科学理论。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

孙水明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它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互结合,发挥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整体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性 艺术性

在利益分化和社会转型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面对社会的巨大变化,如何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塑造和促进作用,将变得十分关键。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的思想意识,以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的灵活性,即艺术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是以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技能和技巧的总和”(1)。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的方法、实施的方法、反馈评估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具体实践中使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互渗透,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其吸引力,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时所产生的枯燥、乏味,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新时代发展的特殊要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手段保障。

一、艺术性以科学性为指导

艺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特性,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艺术性必须要有科学性为依据。如果失去科学性的指导,那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

(一)科学性在理论原理上的指导

科学性为艺术性的运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论,其科学性在于其本身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全人类的科学理论。所以,在方法的运用,即艺术性的体现上面,必须要以科学性为其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其科学的原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掌握其基本的观点、立场、方法。培养高素质的受教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观念,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没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观点,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不可能获得成功。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运用的本质要求,没有科学性的坚强理论的指导和保证,艺术性在运用上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不但起不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而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失去原则性。所以,在艺术性方法的运用上,要时时刻刻地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样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面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随机应变。

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实现艺术性的科学性。艺术性的方法不是平白无故地捏造出来的,不是随心所欲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的。艺术性的方法如果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撑,那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序不断发展,感性认识要不断地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过程需要实践的参与。实践又进一步证实了理性认识的正确性,从而将理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同理,思想政治教育充满艺术性的方法运用,不是只为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服务的,而应该服务于更多的实践活动。所以必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指导,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方法,产生其方法的理论,这样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将有章可循,而不至于在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失去方向,不分轻重,在应对一些复杂环境下的教育活动不至于“手忙脚乱”。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进行科学化,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二)科学性在实践行动上的指导

“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2)科学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预见性,主要在于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几大基本规律,适应超越律、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和协调控制律,这些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通过这些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合经济关系的发展规律,要求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同经济发展要相适应,也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施教可以影响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思想的反作用又有助于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意识到了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是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过程,不能盲目地对于其施加教育,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预见性的提高必然使教育不再盲目,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科学性也有助于增强艺术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应用的有效性。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直不是很高,主要是方法运用的效果十分不明显,而原因就是方法缺少必要的科学支撑。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延伸,它的存在必然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强大后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运用遵照科学的理论实行,提高了其运用的有效性。

二、科学性以艺术性为补充

科学性的体现不仅仅在于理论、方法等方面,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如何得到最好的效果关键要看方法有没有体现艺术性。如果没有艺术性作为科学性的补充,那么科学性将显得枯燥乏味,很难被别人所接受,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果。

(一)艺术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

艺术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和谐良性的运行状态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艺术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意义上不单是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信息交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强调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手段,方式和手段采取得是否得当,直接采用具有美学艺术的方法和手段,使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乐于接受教育的内容,达到教育的效果。如果我们采用的是一种强硬的、毫无美感的方法和手段,就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消极情绪或抵触思想,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达到。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相处得是否和谐融洽,整个系统运行方式是否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系统外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价值。只有善于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正确处理各方面矛盾,才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融洽相处、系统良性运行、系统与系统外事物和谐相处,这样更容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方法丰富了实践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本身就十分丰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不断分化重组,新旧观念不断碰撞冲突。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强烈冲击、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使得人民内部矛盾更趋复杂。同时,现代传媒手段的出现,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旧的方式手段,已无法控制信息的输送与传播。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却远远落后于形势。不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手段和方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不断吸收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作用它除了完善了原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加入了新的元素,例如引入了心理学、行为科学方面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原本显得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吸引人了,也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操作时,因为方法显得单调,而捉襟见肘。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怎样往思想政治教育里面引入新的理论,当然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重要,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被淘汰。不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没有充满艺术性的发放,那么这些理论知识只是学者脑子里的东西或者书本上面枯燥的文字。所以,方法的研究也是非常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方法的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理论的传播“打开闸门”,为受教育者能更好地接受理论提出更多的方式。

(二)艺术性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将先进的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的,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者片面强调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把“干巴巴的”、枯燥乏味的理论,通过僵化、死板的、如同“填鸭”一样的方式,不顾受教育者的感受,强行地输送给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种忽视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的“灌输”方式,结果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不到最好的发挥。所以必须要用艺术的手法来促进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完美地统一起来,巧妙地架起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和谐沟通的桥梁,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时,原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可能不完全奏效而面临挑战。所以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主要话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我们可以使教育方法、技巧的运用与教育内容巧妙结合,通过艺术性对科学性的放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再显得“苍白无力”,这样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对象思想发展变化的需要和形势变化的需要,从而也保证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能与时俱进,而不会“变质”。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着复杂思想的人,而人的思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能够放大,在运用常规方法的同时,必然要求其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要求,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的方向和基本原则要求,从而不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的新方法不适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要使这一活动富有成效,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所提供的原则方法,更要对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也就是遵循艺术的法则。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向受教育者传播真善美,更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真善美;既要促进受教育者接受新思想,更要推动受教育者产生新思想;既要启发受教育者认识社会存在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又要引导受教育者运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去做好本职工作,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拿捏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在工作中取得实效。

总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整体,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当中的两个要素,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不可偏废其一。科学性的指导作用,以及艺术性的完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的指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运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保障,指明了方向和方法,但理论是枯燥的,方法不变通,科学的理论就达不到教育人的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育手段的运用上,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过分强调灌输、榜样等外在因素的强化作用,特别在新形势下,原先思想政治教育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压制化的简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加强,将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情况,灵活和充满艺术的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复杂教育环境的能力,也增强了教育者应对不同环境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欢快、和谐的环境下开展的教育活动,更提高了受教育者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乐趣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运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四有”新人的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丰富了教育者对人自身的认识,增强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正确认识,使教育者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中的具体要求,就能遵循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标志着社会精神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能力,也顺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造就先进社会主义人的重要手段,科学性和艺术性对精神文明这一手段的更新和完善,必然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作者简介】 孙水明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专业硕士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

【注释】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5.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3)李美旭,金秀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278.

(4)李美旭,金秀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2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