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色的耶路撒冷

金色的耶路撒冷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选择耶路撒冷作为“圣城”,不仅是人类自己的决定,也有上帝的首肯。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神圣性有增无减,“金色的耶路撒冷”越来越吸引着全人类的目光。与此同时,《圣经》取代了犹太人的国家和圣殿,成为“犹太人随身携带的祖国和随身携带的耶路撒冷”。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犹太人陆续重返耶路撒冷,后来又在“第一圣殿”旧址开始建造“第二圣殿”。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圣经——诗篇》137:5—6)

“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塔木德》谚语)

“以色列地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圣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至圣所是圣殿的中心,神圣的约柜是至圣所的中心,而奠定这个世界的基石就矗立在神圣的约柜的前方。”(《米德拉西——坦胡马》,《为圣篇》10)

英国首相本杰明·狄斯累利说:“观察耶路撒冷,就是在考量这个世界的历史;不仅如此,耶路撒冷的历史还是天国和尘世的历史。”

196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S.Y.阿格农在获奖致辞中说:“经过一场历史大灾难,罗马皇帝摧毁了耶路撒冷。虽然我出生在流散地,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耶路撒冷之子。”

美国企业家特迪·克特勒说:“每个人都有两座城市,一座是自己的城市,另一座则是耶路撒冷。”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坦尼亚胡在 2010 年发表演讲时说:“3000 年前,犹太民族在耶路撒冷繁衍生息;今天,犹太民族还在耶路撒冷繁衍生息。耶路撒冷不是一个定居点,它是我们的首都。”

正如《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在该书的前言中所言:“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同时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 24 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集的耀眼舞台。宗教、政治和媒体兴趣相互滋养,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

西蒙·蒙蒂菲奥里,这个犹太人的后裔,他曾主持过纪录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诞生》。他对耶路撒冷有无限的深情,他说:“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但给人以迷信、骗术和偏执的印象;是帝国的欲望与奖赏,但又不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战略价值……耶路撒冷是一座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城市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因此,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

自从《圣经》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后,耶路撒冷就变成“世界之都”,因为除耶路撒冷以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拥有自己的“圣书”。据说,亚伯拉罕、大卫、耶稣和穆罕默德这些先知和英雄,都曾在金顶清真寺底下的“荒漠之岩”上驻足,并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圣经》就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编年史。对于“圣书之民”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便成了他们的“圣书之城”。

“圣城”这个词经常用来形容人们对神圣古迹的敬畏之感,而对耶路撒冷来说,它已成为尘世间人类与上帝交流的重要场所。为什么选中耶路撒冷这个荒凉的地方作为“圣城”?这里不仅缺水,而且不适合人类居住,夏天阳光暴晒,冬天寒风凛冽,嶙峋的岩石参差不齐,远离地中海海岸的贸易路线。然而,选择耶路撒冷作为“圣城”,不仅是人类自己的决定,也有上帝的首肯。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神圣性有增无减,“金色的耶路撒冷”越来越吸引着全人类的目光。

几千年来,许多朝圣者为了死在耶路撒冷,就购买墓地葬在圣殿山周围,为末日来临的复活做好准备。因此,耶路撒冷的周围被墓地包围,用赫胥黎的话说,耶路撒冷就是一个“宗教的屠宰场”;用福楼拜的话说,耶路撒冷就是一座“停尸房”。耶路撒冷的周围被“头盖骨”和“死亡大军”包围着,记录着它几千年的兴衰。与此同时,《圣经》取代了犹太人的国家和圣殿,成为“犹太人随身携带的祖国和随身携带的耶路撒冷”(犹太文学大师海涅语)。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圣经·传道书》3:1—5)

海外的犹太人在过逾越节时,通常都要读《哈加达》(《哈加达》是犹太人过逾越节时的庆典手册),并且口中会说“我明年一定要去耶路撒冷过节”。这让他们至少在精神层面上能更接近犹太人的首都,那里的人们会把茴香酒当作礼物互相赠送。许多以色列人到耶路撒冷其实只有“一箭之遥”,他们认为这种隐喻描述可以近距离表达出痛苦的历史感觉。

公元初年,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是欧洲的尽头。公元前 11 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 10 世纪(约公元前 967 年)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形成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大卫王和所罗门王也被称为犹太历史上最著名的君王,而所罗门王也被称为世界历史上最睿智和最富有的国王。至今关于所罗门王遗留的巨大宝藏和他判案的智慧,仍然成为世界人民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玩的扑克牌中的黑桃 K 便是大卫王。

所罗门王的巨大财富,成就了犹太历史上第一次的鼎盛时期。从圣殿内使用的器皿到祭司们的穿着,无不体现着敬虔和高贵。在所罗门王的鼎盛时代,古巴比伦王也主动前来参观圣殿,敬拜上帝。而所罗门王及其手下的傲慢无礼,让这位国王饱受羞辱。于是,巴比伦王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羞辱他的人最终付出惨痛的代价。

所罗门王过世后,犹太人的国家分裂为南方犹大和北方以色列。北国为亚述帝国所灭,南国国王不顾先知耶利米的劝阻,依然加入反巴比伦的同盟,同亚述帝国一起被新巴比伦联军所灭。公元前 586 年,“第一圣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将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4 万多名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至此,“第一圣殿”被毁,瓦片不存,连与上帝立约的约柜也流散民间。犹太人的国王被挖去双眼,在巴比伦河边空留懊悔与叹息。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犹太人陆续重返耶路撒冷,后来又在“第一圣殿”旧址开始建造“第二圣殿”。公元 135 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平定了犹太人的第二次起义,犹太人被迫远走异国他乡,分散于万国之中。公元 70 年,罗马帝国皇帝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罗马提图斯将军烧毁圣殿,但遗留部分台基不拆毁,以向后世显示罗马的兵力强大。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墙为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毁周年纪念日到西墙来,为国度复兴而哭泣祷告,从此“哭墙”之名不胫而走。

今每逢犹太教安息日时,尚有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还有许多信仰者将心愿或悼念之词写于纸上塞进墙壁的缝隙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杀害的犹太人达 600 万之多。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更被犹太人视为向上帝哭诉的地方。

“哭墙”又称“西墙”,亦有“叹息之壁”之称。“哭墙”高约 20 公尺、长 50 公尺,中间屏风相隔,由大石砌成,在“哭墙”的上方,是同样著名的伊斯兰教的两处圣地——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哭墙”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犹太民族 2000 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也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犹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所以凡是来这里的人,无论是否为犹太人都一律戴小帽,因为他们认为,让脑袋直接对着上帝是不敬的。在拥有 3000 年历史的这座古城,在著名的犹太人第二圣殿遗址“哭墙”下,祈祷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祈祷的人群中,有手拿《圣经》、背着枪的女兵,也有胡子一尺多长、专心虔诚的犹太老人。祈祷时男女有别,进入广场墙前,男士必须戴上传统帽子,如果没有帽子,入口处亦备有纸帽供应。许多徘徊不去的祈祷者,或以手抚墙面,或背诵经文,或将写着祈祷字句的纸条塞入墙壁石缝间。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朝圣者的抚触,“哭墙”石头也微微泛光,如泣如诉一般。

1948 年至 1967 年间,“哭墙”再次落入约旦手中,1967 年“六日战争”后,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复“哭墙”。现在,“哭墙”边还经常举行犹太少年 13 岁的“成年礼”,充满欢愉的气氛,所以改称作“欢乐之墙”。

公元 2000 年以来,西墙完全处于以色列的控制之下。以政府在西墙前开辟出宽阔的广场,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重要的国家或宗教节日,便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哭墙”所在的破败街区后来被拆除,成了一片宽阔的铺砌广场。虔诚的犹太教徒热切希望能重建“第三圣殿”,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将意味着要拆除后来在遗址上建起的穆斯林圣所。在圣殿地基附近还建有一座犹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学馆。1981 年,“哭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耶路撒冷的老城一共有八个城门,以北墙为中心,逆时针转一圈,依次为:

大马士革门:因道路通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故名大马士革门。现在的城门是公元 1537 年由土耳其苏里曼大帝下令所建,犹太人也称此门为“示剑门”。

新门:于 1887 年所建,为方便基督徒进出城内的基督徒区。因为建成较晚,故名“新门”。

雅法门:又名约帕门,是通往约帕(今雅法老城)的道路起点。

锡安门:从锡安门可进入亚美尼亚人区与犹太人区,又称犹太门。城外可上锡安山,城门上留下了无数弹孔痕迹,是阿以战争的历史见证。

粪厂门:古时该城门是处理污秽废物的水沟流经之地,是最接近“哭墙”的城门。

金门:位于圣殿山东侧,犹太人认为弥赛亚(救世主)来临时,必由东方进入圣城,故称金门。

狮子门:因门上石狮浮雕而得名,但基督徒称此门为“司提反门”。第一位殉道的信徒司提反就是在这里被群众用石头打死,归入主怀。

希律门:曾经被误认为希律王的官邸在此门附近而得名。此门可进出穆斯林区,城门上有花饰石雕,故又称“花之门”。

明明耶路撒冷有八道门,为什么这里却说耶路撒冷有七道门呢?因为这八道门中最古老的是圣殿山下的金门,只能从远处的橄榄山上眺望,而且那扇紧闭的大门据说只有当弥赛亚来临时才会打开,因而称为耶路撒冷的“七道门”。

耶路撒冷除了有这世界闻名的七道门以外,还有世界闻名的四座山:橄榄山、锡安山、圣殿山和赫茨尔山。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老城东面,在《圣经》中屡有记载。公元前 586 年,犹太国被巴比伦灭亡前后,犹太先知曾预言,弥赛亚将从橄榄山降临,前来复兴犹太人的国家。耶稣在死前一周的初始,从这里进入耶路撒冷。相传耶稣死后三天复活,40 天后在此升天,所以峰上建有升天的教堂。站在橄榄山高处远眺,耶路撒冷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橄榄山上有很多坟墓,这里埋葬着世界各地的信徒,很多名人也选择把自己埋葬在橄榄山上。因为他们期盼着弥赛亚的再次来临,并从橄榄山上升天复活(《圣经·使徒行传》1:11)。

耶稣升天的小堂,位于橄榄山山顶,为八角形建筑,中间有升天石,据说上面有耶稣升天时留下的脚印。正如师徒约翰在《启示录》中所言:“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圣经·启示录》22:20);在橄榄山上还有主哭耶京堂和主祷文教堂,主哭耶京堂形状似一颗泪珠,象征着耶稣的眼泪。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时候,为耶路撒冷哀哭(《圣经·路加福音》19:41)。主祷文教堂兴建于 4 世纪康斯坦丁所建的纪念耶稣升天的教堂原址之上,仿造 4 世纪的拜占庭教堂重建。教堂是无顶的,由台阶通往洞穴,那里是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稣向他们的门徒预言耶路撒冷被毁和耶稣再临的地点。教堂刻有 100 多种不同语言的主祷文。

在橄榄山脚下,还有有名的客西马尼园。客西马尼园,意为榨橄榄油之地,位于汲沦溪旁,园中的 8 棵巨大的橄榄树在耶稣时代就已经存在。客西马尼园是早期基督徒朝圣的焦点,因为耶稣在那里被捕。正如《圣经·马可福音》(14:32)所言:“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祷告。’”毗邻客西马尼园是著名的万国教堂,该教堂建于 1919—1924 年,因得到很多国家的资助而得名。万国教堂又名“忧伤教堂”,相传是耶稣在被捕前晚间祷告的地方,“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圣经·路加福音》22:44)

锡安山又被译作“郇山”,位于耶路撒冷的西部,是犹太人朝见上帝的所在地。《圣经》曾经说过,“锡安山就是耶和华居住的地方”。公元前 1000 年,此地被大卫王攻下,实际是一个拱卫耶路撒冷城的城堡,所罗门建造的圣殿就是在锡安山上。《圣经·诗篇》(2:6)中写到:“我已经立我的君王在锡安我的圣山上。”

锡安山不仅是犹太人的圣山,也是基督教的圣地,因为这里也曾有耶稣的足迹。公元 30 年,耶稣在耶路撒冷被捕受难,就曾在锡安山上的鸡鸣堂停留。鸡鸣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这座教堂是纪念彼得在鸡叫两次以前三次否认耶稣所建。现在的鸡鸣堂屋顶塑有一个金色公鸡的雕像,描绘了公鸡、妇女和罗马士兵的故事。碑文是圣经经文:“彼得却不承认,说:‘女子,我不认得他。’”(《圣经·路加福音》22:57)教堂的北侧是一条古老的楼梯,通往汲沦谷。这可能是在第二圣殿时期所修的一条下山的通道,许多基督徒相信,耶稣被捕前夜就是从这条路走到客西马尼园的。锡安山上还有以色列王大卫的衣冠冢和耶稣享用最后晚餐的马可楼。耶稣复活后,在此楼中向门徒共显现两次,众门徒领受了圣灵。正如《圣经·马太福音》(26:20—21)的记载:“到了晚上,耶稣和 12 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圣殿山就是《圣经》中的摩利亚山,亚伯拉罕在此献以撒,雅各在此与天使摔跤。公元前 1010 年左右,所罗门王建造以色列第一圣殿,存放约柜;公元 586 年左右,第一圣殿被巴比伦所摧毁;公元前 37 年,希律王建造第二圣殿;公元后 70 年左右,第二圣殿又被罗马所摧毁。因此,这里是犹太人世世代代盼望的第三圣殿的建造地址。公元 7、8 世纪,穆斯林第九任哈里发在这里建立了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和萨赫拉清真寺,1994 年约旦国王出资为清真寺圆顶覆盖了 24 公斤纯金箔,从而使阿克萨清真寺名扬天下。“哭墙”就是清真寺底下的一段墙,也是犹太第二圣殿仅存的遗址,成为犹太人心目中的第一圣地。

在圣殿山下还有古老的大卫塔和圣墓大教堂,以及著名的苦路。苦路从鞭打教堂开始,一直通往圣墓大教堂,是纪念耶稣从被审判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一条路。苦路全长 500 米,共 14 站。此外,在圣殿山下耶路撒冷老城北墙附近的花园里,还遗留着一个大约是 1 世纪时从山洞凿出来的坟墓,据说是耶稣坟墓的所在地,坟墓内的墙上有几个空的坟墓位。在坟墓外的碑文上写着:“耶稣基督……因此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圣经·罗马书》1:4)

苦路是指救世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为世人赎罪受难,被鞭打直到钉上十字架之前走过的那一段漫漫长路,是耶路撒冷旧城最重要的参观景点之一,更是朝圣者来到耶路撒冷必走的一段哀伤又充满感恩之路:

第一站:耶稣被鞭打,血流满地,又被罗马士兵戴上荆冠,戏称他为“犹太之王”。

第二站:耶稣被判刑之处,今日成为“铺华石处”,罗马士兵在此下棋,戏弄耶稣。

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他身背十字架,体无完肤。

第四站:耶稣在这里见到母亲玛利亚。

第五站:耶稣体力不支,罗马士兵找来古利奈人西门为耶稣背十字架,西门因此得救。

第六站:少女维诺妮卡用手巾为耶稣擦汗,手巾留下耶稣真容。

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

第八站:妇女们为耶稣哭泣,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圣经·路加福音》23:28)

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

第十站:耶稣在此被剥去外衣,如羊羔般献给天父。

第十一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地。在这里,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去了。(《圣经·约翰福音》19:26—27)

第十二站:十字架被高举立起,主耶稣断气之前,说了一声:“成了。”他完成了救赎,布幕开裂,大地震动,罗马的百夫长看见了就说:“他真的是神的儿子!”

第十三站:耶稣下十字架,受膏抹,埋入圣墓。

第十四站:圣墓之所,只是圣墓已空,耶稣已复活。

除了橄榄山、锡安山和圣殿山以外,耶路撒冷还有一座以犹太复国主义领袖西奥多·赫茨尔命名的小山,名叫赫茨尔山。在 19 世纪末的时候,赫茨尔就撰写了《犹太国》一书,大胆预言了以色列国的诞生。以色列复国后,为了纪念赫茨尔的伟大贡献,人们将他的遗骸从奥地利移葬于耶路撒冷西部的赫茨尔山顶。与赫茨尔一起长眠于此处的还有许多以色列著名政治家,如总理艾希科尔、梅厄夫人和拉宾。山坡上的军事公墓,安葬着历次阿以战争中牺牲的以色列将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