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原则

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单位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应与本单位业务活动的规模、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生成、加工和传递真实、可靠、及时、有效。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会计岗位责任制是单位会计人员履行会计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证。因此,各单位应当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1.根据本单位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各单位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应与本单位业务活动的规模、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生成、加工和传递真实、可靠、及时、有效。各单位业务活动的规模、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其会计工作的组织方法、会计人员的数量和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分工也不同。

通常,业务活动规模大、业务过程复杂、经济业务量较多、管理较严格的单位,会计机构会相应较大,会计机构内部的分工会相应较细,会计人员和岗位也相应较多; 相反,业务活动规模小、业务过程简单、经济业务量较少、管理要求不高的单位,会计机构相应较小,会计机构内部的分工会相应较粗,会计人员和岗位也相应较少,因此,会计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一般而言,小型企业大多一人一岗和一人多岗,而大、中型企业一岗多人的情况则比较普遍。

2.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

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国际上也称为会计责任分离,实质上是我国传统的“钱、账分管”制度。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凡涉及款项或者财务的收付、结算以及登记工作,必须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以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二条规定: “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

单位内部的牵制制度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与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包括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业绩报告控制、人员素质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等。其基本目标包括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及时发现、纠正和防止错弊,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因此,在设置单位会计工作岗位职责时,必须在一些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关键性环节,设置必要的具有预防性功能和自查自纠功能的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即,在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中,均有相应的事先控制措施予以检查,预防错弊; 同时,在预防措施失效时,能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中及时发现错弊,并能按规定和要求予以纠正。

3.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要有计划地进行轮岗,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轮岗,不仅是会计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轮换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会计业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4.建立岗位责任制

会计机构内部岗位责任制,是指明确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职责范围、具体内容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个会计工作岗位或会计人员的一种会计工作责任制度。会计岗位责任制是单位会计人员履行会计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证。因此,各单位应当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