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动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动机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威尔士在其著作《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提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理论。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了思路。

以上各种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基本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对象来展开理论分析。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并不具备垄断优势,需要新的理论加以解释。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1983年,威尔士(Louis.R.Wells)在其著作《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提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理论。威尔士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第二,在国外生产民族产品;第三,产品低价营销战略。小规模技术理论被西方理论界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研究中的早期代表性成果。威尔士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在理论上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分析空间,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在国际化初期阶段怎样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颇有启发的。但另一方面,威尔士显然继承了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使用“降级技术”生产在西方国家早已成熟的产品。结果,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中的位置则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其实,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上看,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拥有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的产品也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Sanjaya Lall)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在拉奥看来,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第一,在发展中国家形成的技术知识,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得到的,这种独特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第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相应地也适应相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消费需求。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可以带动它们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发展中国家企业对成熟技术的创新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与威尔士相比,拉奥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起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教授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及其学生托兰惕诺(Paz Estrelia Tolentino)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他们认为:第一,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说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第二,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提高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根据他们的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获得更为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以投资区位拓展为基础的阶段性发展,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逐步从关系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而且对外投资的产业也逐步升级。这个理论由于比较全面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国际化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虽然不具备国际竞争的绝对优势,但依然可以通过技术积累和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了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