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完善

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完善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上形成的调节国际货币关系的原则、规定和制度的总称。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种经济利益的,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协调。各发达国家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切磋,达成共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货币与经济政策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14.3 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完善

战后初期的国际协调模式的功能下降,并不意味着国际经济协调本身退出了世界经济的舞台,相反,新的国际协调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地弥补旧模式的不足与空白。总体上说,国际经济协调形式的发展,遵循着下述两条不同的路径。

第一,对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协调功能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关贸总协定改革为世贸组织。这一变化不仅完善了多边贸易谈判体系的制度框架,更重要的是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发展中国家至少有可能争取在未来的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中表达自己的意愿,争取公平的地位,获得合理的利益,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第二,在现行的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外,选择其他协调模式。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其他协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世界上三大经济组织协调功能的补充。在世界经济组织的全球经济协调能力下降或者是世界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领域中还留有协调空间的情况下,区域性协调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区域性的国际协调会影响世界经济协调组织的协调效应和结果。区域性协调除了具有弥补世界经济组织协调功能的缺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其成员增加在世贸组织中的议事权利,通过区域性协调形式,各民族国家能在世界经济协调组织中争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当今世界经济的条件下,任何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时的对外一体化政策选择也应该是多元的,如果把加入世界经济组织作为一国参与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唯一选择,那么在区域性国际协调蓬勃发展的国际环境中,该国在世界经济组织中也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无疑违背了民族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初衷。

专栏14-5 G20峰会

二十国集团(Group 20)是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的。

宗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成员:二十国集团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

运作方式:二十国集团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该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每年的部长级例会一般与七国集团财长会议相衔接,通常在每年的年末举行。会议由主席国及一些国际机构和外部专家提供秘书服务和支持,并可根据需要成立工作小组,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评审和提出对策建议。

特邀代表:为了确保二十国集团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以及国际货币金融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主席作为特邀代表也参与该论坛的活动。

G20与中国: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成员,并于2005年作为主席国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由此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以此取代之前的八国首脑会议或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317519.htm

14.3.1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竞争性,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应构建具有适度竞争性的国际货币体系,发挥新兴市场国家的积极作用,使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增加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的约束和监督,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从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已走过数百年历史。牙买加体系是在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和汇率安排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该体系的内外均衡实现机制有三个特征:一是各国政府不仅可以通过政策搭配实现内外均衡,而且可以运用经济自发调节机制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浮动汇率自由化,各国不必立足于维持某一特定汇率,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实现内部均衡;三是在实现内外均衡的过程中,国际政策协调的地位有所下降。牙买加体系在内外均衡实现问题上的制度安排是比较灵活的,这使得它的适应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世界经济动荡、多变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各国经济协调的自由化,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尤其在次贷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人们对这种货币体系的再次反思和强烈的变革欲望。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上形成的调节国际货币关系的原则、规定和制度的总称。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经过一定的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反映,虽然它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它具有强大的自我维持惯性,它的形成是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和博弈的结果,因此它的变革也很难仅仅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从目前来看,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维持,所以,很多政策的选择仍需要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下思考,因此,对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合作和协调;二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种经济利益的,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协调。发达国家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争取自身的话语权,维护本国的切身利益。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各发达国家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切磋,达成共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货币与经济政策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要积极推进区域性的货币经济合作,加强与周边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贸易投资关系密切的国家之间的经济货币合作,探讨区域性经济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区域经济的冲击。

第二,各国需要协调本国的内外均衡冲突。开放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使得内外均衡出现冲突,而国际资金的大规模流动更使得情况愈演愈烈。面对冲突,各国能做的必然是进行国际政策协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内外经济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协调本国政策,减少和缓解内外冲突是关键所在。

14.3.2 国际金融组织改革

要对国际金融组织(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进行改革完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决策层的产生机制,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改善国际金融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提高国际金融组织履行职责的能力,完善和强化国际经贸规则、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救助机制等。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提升国际金融组织履行职责的能力,切实发挥国际金融组织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监督、协调以及救助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①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提供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③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发布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的经济政策提出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④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4.3.3 加强国际货币协调的制度安排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政府的经济目标,其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最优条件是内外均衡。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相互影响并存在复杂关系,当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可能会同时带来另一均衡目标问题的改善,这是内外均衡的一致;但也可能因此对另一均衡目标问题造成干扰或破坏,这是内外均衡的冲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同时处于内外均衡的情况很少,各种变量带来的冲击都会使经济偏离最佳区间,于是政府必须运用可控制的变量即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合理开放。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始终在于经济的开放性。当一国经济面临突然冲击时,这一冲击在开放经济中将通过收入机制、利率机制和相对价格机制进行国际传递。由于这些机制的运作而使本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生溢出效应,同时,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又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最终,所有的因素通过资本这个载体来影响内外均衡,也影响国际货币制度的走向。

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体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一国要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就必须进行政策的国际协调,从而避免由于决策的分散而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如果国际政策协调方案从货币金融角度对各国实现内外均衡做出比较完整的规定,又被大多数国家认可并实施时,这个方案就构成国际货币制度,即国际货币体系。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体现了为适应不同的历史条件而对实现内外均衡的一些基本准则所进行的变革,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是全球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

14.3.4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Financial Supervision)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金融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①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②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③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扩大国际金融监管的覆盖面,特别要增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监管。要督促各国建立全面的监管框架,加强对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的全面监管,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完善会计准则、资本充足要求等各类监督制度;建立起评级、会计审计、信息发布等金融关联服务机构规范经营的行为准则,增加该领域的竞争性,增强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规则制定的参与,增强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的透明度,突出金融产品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加强对金融危机干预和救助的国际协调,改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改善场外市场的基础设施。

建立金融风险跨国传递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金融危机干预和救助的国际协调。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防范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各国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承担相应的危机救助责任。

14.3.5 遏制金融领域投资保护主义

国际金融体系是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广泛参与的国际金融体系必将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共同努力,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促使形成和谐稳定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消除金融领域投资壁垒,促进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反对各种形式的投资保护主义,发达国家尤其应加大本国金融市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力度,为后者提供可能的便利和帮助,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在发达国家的金融投资行为,推动国际金融格局调整。一方面,保护主义绝非摆脱当前危机的良方,而是加剧经济危机的一副毒剂;另一方面,各国在推行本国拯救经济计划时,又不由得采取一些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措施。采取积极措施遏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有利于发挥有效的协调和强有力的干预作用。

14.3.6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

在经济的各个领域要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以此作为全球性国际经济协调的先行、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抑制区域内保护主义。继续推进区域一体化、抑制区域内保护主义的冲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强区域内的货币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的作用,增强区域流动性互助能力。充分肯定已有的区域金融与货币合作的成果,鼓励各国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区域内流动性紧张、币值大幅波动等风险。应加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金融市场发展,提升区域内各国金融系统的稳健程度。三是促进面向区域外的开放与协调,鼓励区域间金融合作,处理好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协调与全球经济合作协调的关系。

专栏14-6 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货膨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获得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二、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1)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已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SD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2)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三、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

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建立凯恩斯设想的国际货币单位更是人类的大胆设想,并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和勇气。而在短期内,国际社会特别是基金组织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对其不断监测、评估并及时预警。

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充分发挥SDR的作用。SDR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同时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因此,应当着力推动SDR的分配。这需要各成员国政治上的积极配合,特别是应尽快通过1997年第四次章程修订及相应的SDR分配决议,以使1981年后加入的成员国也能享受到SDR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

SDR的使用范围需要拓宽,从而能真正满足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

建立起SDR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改变当前SDR只能用于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结算的现状,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

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计价。这不仅有利于加强SDR的作用,也能有效减少因使用主权储备货币计价而造成的资产价格波动和相关风险。

积极推动创立SDR计值的资产,增强其吸引力。基金组织正在研究SDR计值的有价证券,如果推行将是一个好的开端。

进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发行方式。SDR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也可将GDP作为权重考虑因素之一。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币值的信心,SDR的发行也可从人为计算币值向有以实际资产支持的方式转变,可以考虑吸收各国现有的储备货币以作为其发行准备。

四、由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不仅有利于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更是加强SDR作用的有力手段

(1)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并提供合理的回报率吸引各国参与,将比各国的分散使用、各自为政更能有效地发挥储备资金的作用,对投机和市场恐慌起到更强的威慑与稳定效果。对于参与各国而言,也有利于减少所需的储备,节省资金用于发展和增长。基金组织成员众多,同时也是全球唯一以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为职责,并能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监督的国际机构,具备相应的专业特长,由其管理成员国储备具有天然的优势。

(2)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储备,也将是推动SDR作为储备货币发挥更大作用的有力手段。基金组织可考虑按市场化模式形成开放式基金,将成员国以现有储备货币积累的储备集中管理,设定以SDR计值的基金单位,允许各投资者使用现有储备货币自由认购,需要时再赎回所需的储备货币,这既推动了SDR计值资产的发展,也部分实现了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甚至可以作为增加SDR发行、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的基础。

资料来源: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9-3-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