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这一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资本流动以高度流动为特征。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主要以金融债券为主,其主要流向是用于解决财政赤字的政府公共部门。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入国。起初国际资本流动表现为逐步开始恢复直接投资和大规模的国际援助。美国在主导官方资本流动的同时,也成为私人资本流动的主体。随着泡沫破裂,国际游资活动猖獗,金融危机就有可能横扫全球。

8.4 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8.4.1 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演进

历史的演进来看,国际资本流动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3世纪—1914年

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当时是佛罗伦萨的商人给英国人贷款,为爱德华一世发动的战争提供经费,从此资本为获得高收益开始了其跨国界流动的历程。18世纪末开始的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欧美各国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19世纪末开始的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跨国流动的历史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1870—1914年是资本国际流动的早期阶段,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英国、法国、德国的私人投资者,被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拥有的长期稳定收益所吸引,竞相购买金融债券。该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通常伴随着资本流动主体的变化产生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输出开始代替商品输出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第二阶段:1914—1944年

这一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资本流动以高度流动为特征。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主要以金融债券为主,其主要流向是用于解决财政赤字的政府公共部门。国际金融中心逐步由以伦敦为中心转向以纽约为中心,美国变成了净债权国,并迅速取代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入国。1929—1933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世界债务国发生普遍的债务违约,制约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国际资本流动由追求高回报和超额利润,转向寻求安全的避风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进一步抑制了全球的资本流动,这段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很强的波动性,是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宏观经济状况出现巨大变动及出现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的结果。

第三阶段:1945—1973年

这一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构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为重要内容。起初国际资本流动表现为逐步开始恢复直接投资和大规模的国际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重建计划引起了庞大的官方资本流动,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的第四援助计划导致美元大量流入欧洲。美国在主导官方资本流动的同时,也成为私人资本流动的主体。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以美国为依托的美元在国际上的大规模流动,构成了这一阶段长达30年的跨国资本流动的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面临着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谁主宰国际货币体系谁就主宰世界经济命脉。1944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英国提出“凯恩斯计划”,通过两国的博弈最终以倾向于“怀特计划”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以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和美国的经济霸权基础上的,这个体系运行了近30年,也主导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

第四阶段:1973—1989年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973年全球建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使浮动汇率合法化,各个国家逐渐解除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时期对资本流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1984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经济衰退和石油价格上涨,使许多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国际收支赤字。1957年建立起来的欧洲货币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加大,石油输出国组织把两次石油大幅提价后积累的“石油美元”投入到欧洲货币市场,使国际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异常充裕。同时,当时西方各国为了刺激经济也纷纷降低利率,国际金融市场筹资成本较低,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开始大规模举债。1980年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出口收入快速下滑,进口需求大幅度上升,经常项目巨额逆差,外债还本付息能力降低。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1984年爆发国际债务危机,许多发展中国家沦为债务沉重的借款国,面临着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出现变化,开始由向发展中国家输入转为向发达国家输出,并且有了收缩的迹象。

第五阶段:1990—2001年

20世纪初,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的进程,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融合变得更加活跃,产融结合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发达国家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实践表明两者的融合是资本逐利动机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结果。产业资本必须与金融资本融合才具备经济泡沫的初始条件,无论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单独的产业资本是无法促成投机泡沫的。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市场格局下,一旦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混合,就为经济泡沫的滋生创造了条件,金融危机就有可能在经济泡沫中潜伏。随着泡沫破裂,国际游资活动猖獗,金融危机就有可能横扫全球。

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世界冷战结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危机开始登陆瑞典、芬兰、挪威以及大多数转型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1992年英镑大幅度贬值,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爆发了“九月危机”;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风暴”席卷南北美洲;1995年2月发生了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显示了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机构的巨大杀伤力;1995年3月又接连发生了“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危机”和“意大利那不勒斯银行危机”;1995年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发生了“金融市场八月危机”;1995年由日本的经济泡沫崩溃,引发了日本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1997年初,阿尔巴尼亚因实行“金字塔投资”的非法集资计划而酿成了金融危机;1997年7月,东南亚的金融风暴、韩国的金融危机、日本山一证券的破产倒闭等金融事件又震撼整个世界;受东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先后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出现金融危机,直到2001年美国出现“9·11”事件。在这个阶段,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如影相伴。

第六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国际资本总量迅速膨胀,资本流动频率大幅度增加,与产业资本国际化投资相伴随的金融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已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大趋势,这种国际资本流动始终保持规模持续扩张的态势,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延伸,由投资实业获取超额收益转向直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运用金融原生工具和衍生工具获取暴利。进入金融全球化阶段,跨国流动的巨额资本同实物经济越来越脱节,其变化发展大大快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虚拟性越来越高,这危害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正在努力实施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始末体现了这个阶段资本流动的特点。

8.4.2 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

国际资本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而这种状况又与经济全球化交相辉映,彼此呼应。总的来说,目前的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国际资本流量增长迅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美国经济的长时期繁荣、欧盟地区经济形势趋好、亚洲地区新兴工业经济体的崛起以及中国、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市场开放,极大地激活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各种元素,各国的投资市场容量扩大,并展现出良好的投资回报前景。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又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与可能,使得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环境,导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得相当活跃。自90年代初起,国际资本的流入流出一直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其年均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率。

2.国际资本地域流动呈双向化发展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作为资本主要流入和流出地域的格局没有改变,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欧美发达地区间相互直接投资的急剧膨胀。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逐步加大,其吸收外部资金的需求与能力的增长超过了发达国家,资本流入量占世界总流入的比重开始增加。外资的大量流入不仅为这些国家增加了就业,而且促进了经济和对外投资的发展与壮大,形成了资本运动过程中的双向交叉式发展。这种趋势加剧了资本的全球化融合,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国际比较优势发挥得更好。

3.引资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引进外资一般采取外商直接投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等传统的引资方式,其中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近20年来,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在利用外资的渠道和方式上也出现了新的尝试和创新,如跨国并购、股票债券融资、项目融资、风险投资、转让经营权等,这些方式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灵活性、安全性和效率性,从而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融资方式和经常性选择,形成了目前传统融资方式与新兴融资方式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衍生出了新的引资方式,而引资方式的多元化又进一步方便和促进了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证券融资作为以发行债券、股票及有价证券来吸引资金的方式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更多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将融资视角转向证券市场。证券融资国际化成为新的热点

4.官方发展融资比重下降,私人资本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

国际资本流动从性质或主体结构看,大致分为官方和私人两大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部门的资本流动曾在整个国际资本流动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恢复重建和日本经济的崛起过程中更是如此。而近年来,官方发展融资逐年减少。目前,私人资本流动已占全球资本流动的3/4以上。国际私人资本扩展与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公司盈利能力和水平,为增加资本积聚和积累创造了条件,从而出现大量资本过剩,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则为过剩资本提供了新的跨国投资和盈利机会,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大规模私有化以及放松金融管制,对资本的需求极大地激发了资本流入,为资本的流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从而使私人资本流动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5.国际资本流动期限结构日益模糊

国际资本流动通常被划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来考察。长短期资本流动划分的期限标准通常为一年。显然,这两类资本流动的动机、目的以及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乃至整个世界金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就是对其监管的要求和认知程度也不一样。随着近年来全球金融与贸易管制的放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金融产品创新和资产证券化,使得国际资本流动中长短期资本的相互转化既方便迅速又极为频繁,从而使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日趋模糊。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很难明确区分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同时,大量短期资本经常混杂在国际贸易或长期资本中一起流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如大额定期存单、货币与利率互换、票据贴现与展期以及各种基金运作等,从而使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日趋模糊。

6.国际直接投资扩张趋缓,国际银行贷款比例不断上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两个热潮期:一个是80年代后半期,另一个是1995年以来。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在加速一国经济发展方面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因而一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兴起,迅猛增长并独占鳌头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导趋势。但是,21世纪以来,跨国企业并购明显降温,国际直接投资扩张趋缓,投资数额大幅下降,而且,在未来几年内,有能力从事大型跨国并购的公司数量呈明显不足之态,可供并购的企业资源也将减少,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必将受到影响,短期内难以回升。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融资方式——国际贷款,尤其是跨国银行贷款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提高和加强。

7.跨国公司、机构投资者成为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力量

当代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国际直接投资,其主角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拥有巨额的资本、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全球的经营战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世界性的销售网络,其触角遍及全球各个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对“无国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机构投资者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会、捐款基金,以及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8.国际资本流动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国际资本流动不再是单纯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常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其经济发展中暂时闲置的资金投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中去,以谋取更大的利益。从国际资本流动的传统方式与衍生工具的比较看,衍生工具交易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数量已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衍生交易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从衍生工具交易的内部组成看,场外交易市场衍生工具交易的增长更为迅猛,基本上在国际衍生工具交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由于多为出口拉动型增长,其外汇储备多是购买美国国债,也就是官方资本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不断增加。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联系和合作的增强及各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发达国家投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的力度都大幅增强。地理位置的毗邻和文化的接近,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相互投资障碍更小。

专栏8-4 当前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新特点

与以往相比,各国在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方面具有以下新特点:

一是广泛性。采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的国家不仅包括传统上倾向于强化外汇管制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而且包括许多崇尚自由市场的发达国家。在管理方式上,除了直接管制外,还包括选择性救助、强化监管、政府担保等多种方式,针对资本流动的范围更加广泛。

二是隐蔽性。危机以来采取直接行政性管制措施的国家相对较少,而是更多地采取强化监管、税收、金融救助等一些相对间接和易为市场理解接受的管理手段。一些手段并不直接针对跨境资本流动,而是以应对危机为名,行金融保护主义之实,有较强的隐蔽性。

三是选择性。由于危机对全球各国产生影响的机制和程度不尽相同,各国根据应对危机的需要而相应采取措施。发展中国家在危机中主要遭受外国资本大规模撤离,而采取了限制资本流出的管制措施;发达国家出于满足国内融资需求,较多地采取稳定市场、鼓励资金回流等措施。

资料来源:潘宏胜,伍桂.国际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新动向及主要特点.中国货币市场,2009(11):8-11.

8.4.3 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又体现出了新特征和新特点,国际资本流动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整个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迈进,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实际结果看,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并且还有加速增长之势。9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资本的管制都在逐步放松,许多国家都已实现了货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有些国家还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在汇率制度方面,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实行自由浮动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国家不断增加,为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创造了制度条件。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结果,必然会促使国际资本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大的流量和流速在国际上流动。

2.国际资本流动高速化

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这些都为国际资本流动高速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金融交易者在传统的交易工具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以规避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特点,而且现成的管制条例约束较少。同时,由于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金融运作手段已实现高科技化,全球金融交易联成一体,使得国际资本的跨国界交易更加迅捷、自由和便捷。巨额资金的交叉流动完全超越时空限制,大大简化了国家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程序,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调拨和融通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这种条件下,巨额资本的高速流动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

3.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额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金融市场国际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世界各国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放松或取消金融管制,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流量日益地增大,为居民或非居民进入金融市场运作或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是指离岸金融市场或境外金融市场的创立和发展,真正体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本质。离岸金融市场由于是在境外设立的,因此不受或较少受有关国家的金融管制和约束,国际货币管理当局的管制力量也受到极大的削弱,这样国际资本就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的自由流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将会更加繁荣发达,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势头将异常强劲,数量也将不断增加。

4.国际资本流动协调合作化

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协调能力的增强,为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国际经济组织发展较快,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加强了国际上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为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国际经济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这将有利于减少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促使国际资本在更大的程度上在国际上自由地流动和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