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元的诞生是欧洲长期与货币逆转

欧元的诞生是欧洲长期与货币逆转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结果。欧洲中央银行2006年12月28日宣布,当月全球流通中的欧元现钞总值首次超过了美元现钞总值。其次,欧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尤其是美元的汇率变动情况。再次,欧元在石油贸易中的结算比重。近年来,欧元相对于美元的强势已开始鼓励各国使用欧元作为替代美元的储备货币。非欧元区居民持有的欧元面额的债券存量已增至8000亿欧元。

欧元的诞生

欧元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是EMU国家的统一法定货币。欧元;代码EUR)是欧盟中16个国家的货币,这16个国家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马耳他、塞浦路斯和斯洛伐克,它们合称为欧元区。

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负责管理。总部坐落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参与欧元纸币和欧元硬币的印刷、铸造与发行,并负责欧元区支付系统的运作。

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结果。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元是由1992年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而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所确定的。成员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例如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60%,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接近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

欧元的崛起,可以从几个方面予以分析与论证。

首先,欧元的国际市场流通量。欧洲中央银行2006年12月28日宣布,当月全球流通中的欧元现钞总值首次超过了美元现钞总值。自2002年1月1日现金投入流通以来,欧元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自2006年以来,以欧元发行的债券超过了美元计价的债券,欧元的长期利率也低于美元。因此,欧元作为一种值得信任的货币,一方面作为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的货币区;另一方面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及成就也已被世界所接受。这一系列变化,无疑都在向世人显示,美元霸权地位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货币体系也正在发生悄悄地转变。全球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在逐步更改其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和欧元比重,欧元已经从2003年的13%上升到2006年的25%,美元则从原先的78%下降到66%。

其次,欧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尤其是美元的汇率变动情况。从美元对欧元的汇率变动中,也能看出欧元逐步崛起的趋势。欧元面世之初,欧元对各种货币(尤其美元)均大幅下跌。欧元于1999年面世时,1欧元兑1.18美元;2000年10月26日,欧元跌至兑0.8228美元的历史低位。但随后欧元开始复苏。2001年初,欧元升至近兑0.96美元。但随后又踏入下跌期,虽然该次的跌幅较小,最低跌至2001年7月6日的兑0.834美元。但至2002年末,欧元达到了1.04美元,随后持续攀升。2003年5月23日,欧元第一次超越了它面世那天的高度1.18美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冲破了1.35美元(0.74欧元=1美元)。2004年12月30日,它创下了1.3668美元的当时最高纪录。2007年8月13日,欧元达到了1.37美元,2007年11月23日,欧元达到1.49美元,2008年4月22日,欧元创下历史新高1.60美元。自2002年1月欧元正式流通时计算,即美元兑欧元的峰值水平计,至今美元兑欧元的贬值幅度已达40%。以JP摩根的广义贸易加权汇率衡量,自2002年2月以来,美元的实际汇率已下跌28%。目前,美元汇率已处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是因为较长时期以来美国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全球贸易失衡导致的,长期外贸逆差必然导致美元对各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呈逐步贬值趋势。

再次,欧元在石油贸易中的结算比重。在此最值得提及的是欧元与石油的关系。众所周知,美元之所以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继续保持世界主要货币与强势货币的地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元与石油挂钩,即美元成了石油贸易的单一结算货币。现在欧元诞生并崛起了,那么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欧元与石油的关系,欧元对油价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欧元区比美国进口更多的石油用于消费,欧洲石油几乎80%以上来自中东石油生产国。这便意味着,欧元将要比美元更多地流向那些并不只用美元标价石油的欧佩克国家。欧佩克目前也经常讨论用欧元标价石油,这就要求石油进口国将储备欧元而不是现在使用的美元以用于石油进口。尽管委内瑞拉的大部分石油出口美国,但是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维斯已经声明支持欧元计划。另一个支持此计划的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而伊拉克拥有的石油储量为世界第二。自2000年起,伊拉克在出口石油时就已经开始使用欧元,而在2002年,伊拉克又将其美元储备正式转换为欧元,但在仅仅几个月后,2003年4月美国便决定对伊拉克开战并随后侵入其领土。如果欧佩克开始执行这项欧元标价计划,则欧元区将获得原来单由美国唯一获得的潜在“补助”。因为,用欧元对石油标价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欧元区油价的变化将紧贴世界油价。当2004年9月原油价格飙升至50美元一桶时,因为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上升,欧元标价的石油价格并没有太大的增长。同样地,当油价和欧元汇率一起下降时,欧元标价的油价也不会大幅下降。同时,如果油价的变化和汇率的变化方向相反,欧元标价的油价变动将会被放大,用欧元标价将会消除欧洲油价对于欧元对美元汇率的依赖性。

第四,再一个现象则是,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比重正在不断地上升。近年来,欧元相对于美元的强势已开始鼓励各国使用欧元作为替代美元的储备货币。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就曾在2000年将该国的储备货币由美元改为欧元。一些掌握大量储备货币的国家(如印度和中国)也已将他们的部分外汇储备由美元兑换为欧元,甚至欧佩克也开始将他们的贸易货币从美元更改为欧元。这一系列举措都将从客观上长久地推动美元贬值的趋势。2004年,国际结算银行的报告中说银行的欧元存款金率已从欧元流通时2001年的12%增长到20%,4年时间几乎翻了一番,而且数据显示欧元的比重仍将持续升高。

第五,欧元在国际融资市场的比重大幅跃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欧元作为国际融资货币的作用日益显著。1999年,欧元启动当年即一举超越美元,在国际债券发行中居首位。非欧元区居民持有的欧元面额的债券存量已增至8000亿欧元。2004年,欧元在国际债券存量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20%不到5年时间已快速增至30%以上。而美元面额债券的比重则始终维持在45%左右。2004年,欧元在国际债券发行额中的比重已接近39%,与美元的45%已十分接近。如果从国际计价单位的角度审视,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货币与欧元建立了联系汇率制。为维护各自汇率稳定,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将欧元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干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欧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高于欧元区成员国原货币所占份额的总和。就外汇交易市场增长情况而言,欧元也是最有活力的货币。

第六,欧元的扩展性将导致欧元区的不断扩大。欧元诞生于1999年1月1日,当时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过渡性使用,2002年1月1日正式取代11国的货币,开始流通。后几经发展,目前欧元区共有16个成员国和超过3亿8千万的人口。然而,实际上使用欧元的区域远比法定的“成员国”区域要大得多。一是某些欧元区国家的海外领土,例如法属盖亚那、留尼旺、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马提尼克等地区也使用欧元;二是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以前分别使用法国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现在也已被欧元替代。根据它们和欧盟之间的协议,甚至也可代表欧盟铸造欧元硬币;三是安道尔、黑山、科索沃以前使用法国法郎和西班牙比塞塔以及德国马克,这些货币现也已被欧元取代,使得这些国家改以欧元作为实际货币,但它们和欧盟之间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协议,没有参加欧洲中央银行体系。2004年10月,安道尔开始与欧盟协商关于允许安道尔像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一样铸造欧元硬币的协议;四是欧元区之外的欧盟国家最终也将加入欧元区,未来12个新加入的国家最终将完成经济和货币同盟。第三阶段的日期是:2010年立陶宛、2011年爱沙尼亚、2012年或以后是波兰、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总的来说,欧元已经是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货币,29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货币的汇率与欧元挂钩。

显然美元的逐步疲软与欧元的强势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截至2007年第二季度末,在IMF可甄别币种配置的各国外汇储备中,已有四分之一以欧元形式持有,远高于欧元问世之初的比重。美元首次面临新货币的挑战。

但是,并不能就此判断美元霸权时代已经结束。因为两大因素支撑着美元的地位:其一是2002年2月至2007年9月期间,各国外汇储备总额增长了近4万亿英镑,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必定会支撑储备货币的汇率,因此,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也就成了储备因素的主要受益者;其二美国庞大的资本市场,吸引着全球美元储备回流美国,或购买美国国债、企业债等,或投资华尔街创立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充沛的市场流动性也同样支撑了美元汇率。因此,如果没有这些支撑,美元汇率将大大低于当前水平。

就目前形势看,欧元的强势崛起,只能说是逐步压缩了美元生存的空间,或者说是为富有者所持货币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选择范围,至于挑战美元,相信欧元区还没有这个胆量,美元也看不出一触即溃的迹象。

因为,衡量货币霸权的真实量化指标通常有5个:国际债务计价、货物结算计价、货币现金持有的广度、外汇交易的密度以及外储配置。从这5个指标透露的情况看,美元仍具有绝对的优势,只能说欧元已具备追赶之势,与20世纪70—80年代日元和马克对美元的挑战不同,这次已不是单一的主权货币而是以区域经济及区域货币的方式与美元对峙。因此,欧元区具有潜在欧盟经济前景,它更是一个扩展性的经济体系,仅从GDP的增长度和规模来看,欧盟经济对美元霸权最终也将形成重要影响。虽然,并不能认为美国长达25年的贸易逆差以及美元长达35年的漫长贬值就是造成美元霸权衰落的基本面,但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美元战胜英镑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国际主要货币的替换,绝非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如果从经济实力出发,则1872年美国的经济就已经超越英国了,美国的出口总额1915年也开始超越英国,并且美国在1914年开始从一个对英的债务国正式转变为债权国。但美元对英镑完成致命性的颠覆却发生在1944年以后,这说明,经济体的规模并不是决定货币霸权的关键。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主要货币的历史表明,货币霸权的更迭绝非仅是GDP的简单比较,而是一种更为细致和广泛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同理,货币贬值也并不意味着该货币的霸权地位就在下降。

但是,随着欧元的崛起,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美元的主导地位不再是不可动摇与理所当然的了,欧元已牢固占据世界第二大货币的地位,既对美元的霸权地位形成了挑战;也对财富所有者而言,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与空间。然而,一个经济体货币的国际地位还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该经济体综合实力的延伸。美国正是凭借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基础货币的地位为其内外双逆差提供融资的。欧元走强并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预示着国际货币体系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变革。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欧元将与美元一起成为国际货币大家庭中的“两驾马车”,共同发挥着主导货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