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不随美国指挥棒起舞
在充分准备下,2005年的7月21日,人民币汇率进入拐点,开始走上升值之轨。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公告称:
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三、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这次升值举措,诚如稍早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说,是“出其不意”之举。尽管如此,却也并非没有蛛丝马迹。7月初,美国参议员舒默和格拉汉原计划7月27日进一步在参议院讨论对中国货物课征27.5%附加关税问题,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和财长斯诺两人,即连手出面加以劝止,理由即是“人民币即将升值”,别再节外生枝。可见,中美双方在经过前阵子财长斯诺、商务部长古铁雷斯等密集访问对话后,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共识。加之9月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访美,北京自需借此宣告新政策,对美方作出善意的响应,淡化双方在经贸问题上的摩擦,争取更大的合作与对话空间。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宣布,美欧日各方都予以积极肯定,已收到了政策调整与宣告的成效。
升值2%,诚然小幅,但却无疑是浮动的起点。过去近三年里,有关人民币汇价低估的问题,最极端的甚至宣称低估40%。而北京决定以2%为浮动起点,其实有其自己的考虑,那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宣布时所谓的“可掌控”与“渐进”。
中国人民币的新汇率政策,并没有阻止来自美国的不断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落彼起。人们都知道人民币继续升值在预期之中,但中国和美国也都知道,双方对这种预期存在很大分歧。中国希望温和平稳地推行金融改革,人民币升值应该掌握在可控的范围;美国则要求中国实时大幅提升人民币汇率。即使在2005年7月22日,中国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次性提升了2%,同时放开人民币汇率浮动后,美国依然穷追不舍。
事实上,2006年初以来,美方在胡锦涛访美前施加压力,人民币一度猛升,市场更预期人民币会升破“8”(1美元兑人民币8元)。不过,北京坚持人民币汇率改革“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不随美国的指挥棒起舞,拒绝人民币急升,1个多月内频频出招,六管齐下,坚守人民币改革的中国步伐,化解来自美方的压力。有北京官员表示,中国拒绝人民币急升,以避免美国重演逼迫日元升值的历史。
4月初,是中国春意盎然的黄金季节,人民币汇率却出现了狂升的严寒,在连破8.03、8.02两大关口后,人民币汇率终于冲向“八〇”高点。从3月1日收盘价8.0390兑换1美元计算,3月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了0.27%,并经常报出升破历史新高的消息。迎接新一波压迫人民币升值的西方热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人民币升值不会再有“出其不意”,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指出,中国会按自己的原则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国政府主动应对压力,一方面以多项举措予以安抚,另一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一个月内“六管齐下”,包括:1、欢迎美国激进议员到访,了解中国渐进改革实情;2、扩大采购美国货品;3、央行和外管局宣布调整外汇政策;4、承诺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5、鼓励企业“走出去”;6、宣布实时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六管齐下”令过热的经济降温,使人民币可以走在稳步上扬的轨道,且依市场走向有升有跌,短期内始终未见破“8”。
汇率从短期看来,来自美国的压力很大,原因很明显:2005年,中国的外贸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更多,美方感到平衡其经常账户的压力;另外,2005年人民币虽然升值,但美方关注的不是汇率形成的机制,而是名义汇率的升值,可能觉得8.32到8.04,幅度远不够,汇率弹性仍然不够;第三个原因是美国经济本身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不能保证石油美元和东亚美元的正常有序流动,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上升,国际投资者对美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感到悲观;第四是2003年以来,亚洲各国不约而同地调整储备中的币种结构,美元资产的比重有所下降。
美国催逼人民币升值是有政治背景的。中国政府加快金融改革,在美国抛出采购大订单等,加上“石油美元”流入美国,都有利于短期舒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中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趋势,破“8”也是迟早的事。专家强调,不要过多关注人民币汇率的短期走势。依年初商业银行用人民币换中央银行的美元,涉及数百亿美元金额的兑换,人民币对美元年底的汇率约为7.70元至7.75元左右,以年初8.04元计算,升值略大于3%。《人民日报》说,3%的升幅是可以接受的。依据人民币稳步上扬的中国思路,从专家的角度看,实际可能会升破7.7元,升幅会在4%还略高一些。
2006年4月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8.0116元,连续两天升破1美元兑8.02元的关口,同时,也创下了汇改以来中间价的历史新高。在渣打银行中国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作出人民币本周破“8”的预告下,4月12日,人民币不顾国际市场上美元兑其他货币走高的“逆势”,创下8.0055的收盘价新高,第一次冲破8.01。人民币即将破“8”几乎成为市场共同的预期。
不过,人民币急升的预言并没有成为事实,就在市场普遍预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破“8”之时,市场再次演绎起自身的规律。4月13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从“8”的边缘,回调至8.0248元。其后,人民币又在回升中出现数次大幅回落,在破“8”前调头。市场相信,这与北京频频出招,以化解人民币急升有关。
人民币在2005年7月一次升值2%,又打破实施10年之久的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国亦因此减弱了对中国汇率问题的施压。但美国对其后的升幅不满,又发动新一轮的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浪潮。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在2006年2月中旬就发出强烈暗示,指财政部有可能在国会的压力之下,在今年春季有关贸易和汇率问题的报告中,将中国指为“汇率操纵国”,这显示出在5月底之前,中美之间的高层如何互动是非常关键的。美国民间多次对中国有这样的指控,一些国会议员乘机向中国施压。美国有参议员起草针对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汇率报复法案”,提请议会投票。
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和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曾经强硬要求在3月31日投票通过“汇率报复法案”,在“法案”中,他们提议若中国没有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27.5%的关税。3月26日,两位议员在访问了中国以后表示,他们在访华期间看到了人民币改革的迹象,同意把本来要在3月31日进行投票的议案推迟6个月。这为中国进行汇率改革赢得了时间。
就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4月3日开始的美国之行,被外界称作为“消气外交”。她率领110家中国国有企业的200多名企业家组成的庞大采购团队,在美国13个州进行采购活动,与美方总共达成162.1亿美元的采购协议,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采购。美国机电、软件、农业企业吃下了中国本次最大的几笔采购订单。其中46亿美元购买80架波音公司制造的民用飞机,17亿美元购买美国正版计算机软件,5亿美元购买美国摩托罗拉移动通讯产品。这一举动被舆论普遍称作是中国送给美国的一个“大蛋糕”。虽然,162亿美元采购和美国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但至少可以看出,中国有诚意去解决巨大的美中贸易逆差,以减低人民币急升的影响。访问期间,吴仪表示,中美双方都有妥善处理矛盾、加强双边合作、积极促进发展的诚意,通过双方积极沟通和友好磋商,第17届商贸联委会能够取得积极成果,为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大局,为两国元首会晤创造积极气氛。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被认定是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的热门话题,胡锦涛也在多个场合演讲提及人民币汇率问题。从2005年7月到2006年3月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累计超过3%,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超过7%。胡锦涛强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发展外汇市场,增加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弹性。这多少都赢取了美国人的好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研究员表示,中国一直都在推进汇率改革,美国给中国施加压力往往可能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反而会延缓汇率改革。巴曙松认为:“美国督促中国人民币升值和缩减外汇储备的上升、减少出口顺差,是要中国承担美国国际贸易失衡和储蓄率偏低的后果。实际上,中国如果真能减少贸易顺差,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然后形成一个内需主导的市场,为本土市场服务,对中国经济有利。”
胡锦涛访美前夕,人民银行突然放宽外汇管理制度,调整外汇政策,其中容许符合资格的基金、银行及保险公司集合境内机构至居民的外汇及人民币到境外投资,被称为“北水南调”的QDII最为引人注目,外汇管理局也推出3项调整外汇政策,放宽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政策,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2万美元。不过钟伟指出,央行在复活节的这次汇改举措,只是QDII的前奏,尚不是QDII本身。
北京放宽购汇“藏汇于民”,并鼓励企业走出去海外投资等措施,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的急增,也有利于舒缓人民币急升压力,被市场视为为人民币“排洪”的重要步骤。北京有关政策推出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人民币汇价先升后回软,收市报8.0202元兑1美元,重回3月底的汇价。QDII容许内地机构吸纳人民币到海外投资,有助人民币“减压”。同时,一直声称放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亦将出台,国资委拟提供资金调动便利及银行信贷便利等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抑制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升值减压。
为抑制不断过热增长的中国经济,人民银行4月27日再次出招,宣布将基准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27个基点,至5.85%,这是中国自2004年10月以来的首次加息,为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央行此次只提高贷款利率。美国财政部发言人弗拉托当天也表示,中国通过上调利率给经济降温是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但仍指责: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将限制中国政府利用市场工具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一个多月来,北京破解人民币急升的招数连续不断,直至胡锦涛出访回国,人民币还稳定在“8”以上。
当局舒缓人民币升值压力措施包括: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宣布升值2%,并和美元脱钩,改和一篮子货币挂钩;
2005年8月3日:外管局提高内地居民出境购汇限额,出境时间在半年内的从3000美元增至5000美元、出境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由5000美元提高至8000美元;
2005年8月9日:人民银行允许内地银行开办人民币调期业务;
2005年9月23日:人民银行扩大非美元兑人民币的浮动幅度,由过去的1.5%增至3%;
2005年11月1日:扩大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并将个人现钞兑换上限从6000元人民币增至20000元人民币;
2006年4月18日:人民银行允许内地居民委托境内银行投资境外金融,即开放QDII。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