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文化创新的价值导向与人的发展

金融文化创新的价值导向与人的发展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危机又一次使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引导的重要作用。国内一些学者从经济学视角和企业管理的视角对金融文化的含义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金融文化是和一定金融体系紧密联系的。金融文化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分析金融创新的动力,人们认为是竞争因素和规避风险等外在的因素推动着金融文化的不断创新。因此,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成为金融文化创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金融文化创新的价值导向与人的发展

李 杰[1]

摘 要:从哲学的角度看,金融的本质就是通过资本和财富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工具性价值。金融文化创新的动力在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和对资本利润的追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金融文化创新的终极价值目标。金融文化创新促进了人的生存自由和发展自由,促进了个人独立自主人格的生成。金融文化创新对人的发展的负面效应在于,金融危机消灭了个人财富,也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金融产品过度开发造成人的物化和精神世界的迷失,金融风险破坏了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应以“人本金融”为价值导向,实现金融文化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金融文化创新;资本;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金融活动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和宏观调控的核心,成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生活方式。然而,一场金融大海啸让世界开始重新审视现代金融文化发展的价值。金融危机又一次使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引导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攻坚时期,能否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实现金融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哲学视域中的金融文化含义

国内一些学者从经济学视角和企业管理的视角对金融文化的含义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本文着重从哲学的视角来解释金融文化的含义。

第一,金融文化的一般含义。人们对文化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出了不同的文化概念。这些理解有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视角,得出的文化概念达几百种。在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文化分为广义文化观和狭义文化观。在广义文化观看来,文化是指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文化观看来,文化是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精神性属性,它是在某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由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和价值的有机整体,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金融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2]在金融概念基础上,形成了金融文化的含义。范恒森在《金融制度学探索》中将金融文化定义为人们在金融实践中(最初为货币商品交换、资金借贷和信用发展)形成的,并对一个国家货币政策、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持久影响的思想文化。金融界一些学者从金融企业管理的角度认为,金融文化包括货币文化、信用文化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票据文化和金融企业文化等内容。金融企业文化是指金融企业所蕴涵的金融思维、价值取向、服务理念和职业精神。如果更具体化地剖析金融文化的含义和本质,还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金融文化是和一定金融体系紧密联系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市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集合,这些集合被应用于金融合同的订立以及资产和风险的交换。金融体系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工具市场,金融中介(如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对所有这些机构进行监管的监管主体。”[3]从广义上来说,金融文化包括金融体系中所有涉及金融交易的一切活动及其活动的结果,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监管制度和信用制度、金融活动参与各方在金融交易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法律规范、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狭义的金融文化就是指金融活动参与各方在金融交易中形成的金融文化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等。金融文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创新发展的。在特定生产方式上产生的金融文化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水平。所以,金融文化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任何金融文化的建设都需要价值引导。所以,确立金融文化建设的正确价值取向对于金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哲学意义上的金融文化。金融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的特殊存在方式。金融文化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通过金融交易活动,如信贷、投资、养老、理财等金融产品来合理安排生活,规避风险,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金融的本质是通过资本和财富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工具性价值。资本是金融的核心,但不是目的。资本和财富只是金融服务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手段。金融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自由、更幸福。金融文化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如果金融文化发展的目的仅仅变成了为资本服务,为财富的增值服务,那么,这样的金融文化是异化的金融文化。

第三,金融文化创新动因的人性分析。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先进文化发展壮大的根本依据。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金融文化的创新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创新的动力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做了一些探讨。本文着重从人本经济学来探讨金融文化创新的动力。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分析金融创新的动力,人们认为是竞争因素和规避风险等外在的因素推动着金融文化的不断创新。而从人的需要角度来分析,金融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因是人的需要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从参与金融交易的主体看,金融文化创新的动力在于资本利润最大化原则,一方面是消费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是对资本利润的追逐,这两个方面推动金融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正如陈志武所言:“东西或证劵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否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或满足感。”[4]

金融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因是消费者需求的满足。金融文化创新向哪个方向发展,创新什么,怎样创新都是围绕着消费者需求进行的。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推动着金融文化创新的方向,反过来,金融文化的创新又带动了消费者需求的发展。因此,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成为金融文化创新的价值判断标准。正如美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动力一样,美国的金融与保险业总是不断了解新出现的个人生活或养老需要,根据新需要再推出新金融产品,目的是让个人不至于因意外事件而在经济上拖累亲人。仔细分析看来,这中间的动力链条就是:需要—创新—新的需要—再创新……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人的需要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金融文化在创新中要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不断分析人的需要的变迁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创新金融制度来推动人的需要的升级和发展。在同一个社会,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要。有些群体的需要还处在低级层次,有些群体的需要已经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金融文化的创新也要分层次,呈现多样化。金融文化的创新是在人的需要的升级和发展中不断发展的。金融文化的创新在满足人的各种消费需要时,推动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金融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是金融活动参与者对资本利润的追逐。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资本所有者对资本利润的追逐,客观上推进了金融文化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资本既促进了个人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又造成了人的物化和异化。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分化。资本天然地具有扩张本性,如果不加以约束,它就必然造成物与人的对立,造成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因此,在利用资本推动金融文化创新时,应确立金融市场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只有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下,“金融市场才会有更深刻的伦理支撑,才会找到推动财富不断涌流的精神源泉,才能消除或控制人的物化,使财富创造的主体超越自我、超越物欲,从而对整个社会生活及经济生活做出自主与自觉的调控,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与人类进步”[5]。如果资本的逐利性与金融消费者的需要相统一、相协调,这样的金融文化创新往往能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和矛盾,结果往往会出现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和安全实现资本持有者的逐利本性。牺牲金融消费者利益与安全的形式有金融犯罪、金融诈骗、金融不诚信等等形式。资本持有者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自己从中谋取暴利。因此,当代中国金融文化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还必须从价值理念、制度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二、金融文化创新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金融文化的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也促进了个人收入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然而,正如单纯地发展生产、创造财富的行为并不等于对人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单纯地发展经济并不总是与人类进步的方向相一致。以往“大多数的金融理论者都坚持,金融学是一门仅依赖于可视事实的客观科学,它不作任何关于伦理价值的判断”[6]。然而,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再一次证明了金融文化的创新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金融文化的创新要与伦理价值发展相协调,才能使得金融文化的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切实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人的更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正如贝尔所言:“为经济提供方向的最终还是养育经济于其中的文化价值系统。经济政策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十分有效,不过只有在塑造它的文化价值系统内它才相对合理。”[7]金融文化创新是工具性价值,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或者工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金融文化创新的终极价值目标。坚持金融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可以使金融文化的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让大多数人享有经济发展成果,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大多数人的自由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金融文化发展在凸显人的个体人格,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历史条件。

第一,金融文化创新促进了人的生存自由的发展。日益丰富的金融文化产品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还会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人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日益丰富的金融文化产品还可以平衡个人的消费和幸福。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将自己的未来收入转化为今天的消费,用来满足当下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样可以平衡自己一生的消费和幸福,使个人的收入和财富在一生当中得到合理的配置。而价值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正是金融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正如陈志武指出的:“没有各种各样的按揭贷款,即把未来收入往今天的消费转移的金融工具,就无法改变中国人年轻时最能花钱却是一生中最没钱的时候,年长时最不想花钱却现金最多的局面,也不利于内需的增长。”[8]同时,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解决未来的各种安全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各种意外风险等。这种安全需要的满足是人的生存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金融文化的创新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的发展自由。金融文化的创新又带动了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人格完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分为两大类,即生存自由和发展自由。金融文化的创新不仅可以促进人的生存自由,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自由,还有助于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依赖的、惰性的人格特质

第三,金融文化的创新可以促进个人独立自主人格的生成。在金融文化产品缺失和金融文化环境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依赖的基础上,还存在着紧密的人格上的依赖,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各种亲戚朋友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的存在也是人们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结成的关系,是社会的必然现象,也是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结果。在这样的依赖性社会,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人格上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依附的关系。在这种依赖关系里,个人的人格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当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交易逐渐从家族关系中退出,在金融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个人实现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了更坚实的经济保障。在当今社会出现的“啃老族”现象里,父母出于情感上对子女的爱,对子女的援助是心甘情愿的。但是,这造成的结果是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都是不独立、不自由和缺乏自主性的。父母心甘情愿地援助子女,在生活上省吃俭用,也无法自由地配置自己的收入,无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些父母到了晚年,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不得不依赖子女,在经济上和人格上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因此,通过金融文化的创新促进个人独立自主人格的生成,不仅仅是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金融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需要我们从文化价值观上实现变革,确立和发展金融文化的生存方式。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不利于人们安全需要的满足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不利于人的独立自主个性的生成。

第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金融文化的不断创新。人的活动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是人的自由的主要表现和确证。人的自由的实现就是人成其为人,人的价值的展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从人类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文化的创新。一部金融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创造性发展的历史。“金融创新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知识的资本化,任何一种金融体制、金融衍生品的出现,都不过是知识创新的结果。”[9]现代科技革命成果运用到金融领域,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效率,开发的新型金融产品也愈来愈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些都是人们的能力和创造性自由发展的结果。人的自由、人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金融文化的创新才能更加深化和丰富。

三、金融文化创新对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

金融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实现。反过来,个人的自由也会进一步促进金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然而,在物的依赖性社会,由于人们对于财富和资本的追逐,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人对资本的欲求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人对资本的追逐成为现代金融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这方面如果加以正确、合理引导,它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但是,如果人对资本的追求过于贪婪,它也会成为金融犯罪和扰乱金融伦理秩序的动因。金融创新也使金融风险日益复杂和频发。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威胁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现代主流金融缺少伦理价值意识,其去价值化把金融文化的创新仅仅引向技术的创新。结果,人的发展受到了技术创新的侵害。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证明了这一点。所以,确立金融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有重要的意义。金融文化创新对人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危机不仅仅消灭个人财富,也使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加剧。金融危机消灭的不仅仅是个人财富,也挫伤了信心。资本的管理者——金融机构本来被称为风险管理者,但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尤其是资产证券化出现以后,为了追求利润并达到把风险转移出去的目的,金融机构在开发衍生产品时极尽复杂化,使得普通投资者在复杂的金融产品下难以识别风险,因此,作为风险管理者的金融机构反而成了风险的制造者和转嫁者。金融创新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逐利的话,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带来金融市场的泡沫和危机。在金融危机中,“富人的变化可能是没有原来那么富了,穷人的变化是比原来更穷了,而中产阶层的变化可能是在阶层间跌落”[10]。金融危机还造成了大量人口失业。这些失业者包括农民工、白领和中产阶层。失业不仅给人们物质上和精神上带来了压力,而且挫伤了失业者的信心和职业的不安全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金融危机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金融危机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口,加大了贫富差距。

因此,在金融文化发展中,应合理引导人们对资本的欲望,限制资本的贪婪本性和金融的过度创新。对资本的贪婪和金融的过度创新应给以适当的节制和合理的监管,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二,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造成人的物化和精神世界的迷失。在资本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和商家联袂刺激和诱导人们超前消费。商品的不断增加和花样翻新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使人们在消费商品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人们沉溺于消费商品的喜悦与满足当中。人不是自主地选择生活和消费,而是被商家和金融衍生品牵引着生活和消费,消费商品变成了目的本身,商品变成了自己的信仰,人变成了物和商品的工具。人在过度消费商品中迷失了自己,人变得越来越片面、越来越物化。

第三,金融风险破坏了经济、社会的正常秩序。资本的贪婪本性决定了金融风险时时刻刻都是存在的。美国股市泡沫的形成都是人为炒作和造假的结果。股市泡沫可以是社会大众自发地炒成的结果,也可以是政府政策造成的结果。不管哪种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社会和人的发展造成了破坏。公司大量裁员、失业率骤然上升,个人破产数有增无减。

四、以人本消费金融为价值导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消费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前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指生产资料的耗费和流转;后者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耗。生活资料的消耗是为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11]人们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是由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物质生产条件决定和影响着该社会人们消费什么和怎样消费的问题。消费金融主要涉及的范围是信贷和保险。消费金融对于经济、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消费金融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消费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了,人的总体福利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可以优化配置人一生的总体福利和幸福。信贷消费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信贷消费成为社会风尚,超过了一定的度,往往会造成人的消费异化,使资本对人的统治和奴役加剧。信贷消费超过了一定限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过度消费。消费超过个人收支一定限度时,将会造成“道德风险”和社会信用的破产。消费信贷文化是金融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消费信贷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消费信贷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在当代中国转型时期,消费信贷文化的建设,应坚持的正确价值导向。

第一,加强信贷机构和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正确的消费观。信贷机构和银行在鼓励消费者信贷消费时应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消费信贷引导人们消费时应当提倡的消费观是,适当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适当就是在做信贷消费时,信贷的数量和比例应控制在自己现在和预期收入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应提倡和谐消费,而不是奢侈性的身份消费。奢侈性的身份消费的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而在于通过这种消费显示人的地位、身份和尊卑。这样的消费价值观将会更加激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应提倡绿色的低碳型消费而不是浪费型的消费,应提倡自愿自主选择的消费而不是强迫型的消费。消费是一个自主、自愿的选择,要防止为了追求利润,对老百姓进行强迫性消费和诱导性消费的现象。究竟选择怎么消费、什么样的消费层次应该由消费者自己决定。强迫性消费和诱导性消费往往会造成人的消费异化,应提倡文明的精神性的消费而不是低俗的物质性消费。消费金融在价值导向上应提倡“保证生存消费,适当享受消费,引导发展消费”[12]

第二,信贷机构应对超前消费的“度”进行把握和管理。信贷消费的度就是人们一生的消费支出不能超过其一生所能获得的收入。超前消费者往往跟着社会风潮消费,对超前消费的“度”认识不够,加大了道德风险。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松动,这些都会带来风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引导消费者对超前消费进行“度”的把握。

第三,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和消费信贷制度体系。目前国内的消费金融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缺少应有的制度环境。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汇总个人的医疗、税收、拥有车辆等信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消除消费金融公司与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还应在全民中尽快普及信贷风险教育以及个人信用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与美国的过度消费相比,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消费不足的问题。一个原因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另一个原因是与我国提倡节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有关。我国消费信贷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基本价值导向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既要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又要防止和克服“消费不当”的问题。解决消费不当的问题,不能仅仅靠过分鼓励人们超前消费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往往会进一步造成人的消费异化,这与增进人民的幸福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中央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稳定、长期、有效的办法促进消费,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应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攻坚时期,能否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实现金融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十二五”时期,实现金融文化的良性发展,就要在金融文化的创新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使资本的增值与人的合理需求相适应,从价值取向上引导人们从片面追求物的占有转向更高境界的精神和文化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2]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C,戴维·克利顿L.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唐凯麟,陈世民.经济和人文脱节的不良后果——全球金融危机的伦理审视[J].哲学研究,2009(5).

[4][美]博特赖特.金融伦理学[M].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任平.马克思“资本批判”辩证视域的当代启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09(4).

[7]孙立平.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J].新华文摘,2009(12).

[8]王小锡.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N].光明日报,2010-06-01.

[9]余源培.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J].哲学研究,2011(1).

【注释】

[1]李杰,女,哲学博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学、金融哲学研究。

[2]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页。

[3]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戴维·L.克利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4]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5页。

[5]唐凯麟、陈世民:《经济和人文脱节的不良后果——全球金融危机的伦理审视》,《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6][美]博特赖特:《金融伦理学》,静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7][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1页。

[8]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38页。

[9]任平:《马克思“资本批判”辩证视域的当代启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

[10]孙立平:《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新华文摘》2009年第12期。

[11]王小锡:《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光明日报》2010年6月1日。

[12]余源培:《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