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发展背景

金融发展背景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价值被逐渐认定。与此同时,经济的货币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具典型的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主要重视货币需求和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弗里德曼则强调现金余额的作用。从货币存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的变化来看,该比率在经济发达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呈下降趋势,货币及其货币信用逐渐被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信用所取代。

第一节 金融发展背景

16世纪出现市场经济以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的专业分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被以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经济所取代。标准、统一的货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易,同时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促进了生产的分工、扩大了市场规模,从而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了商品经济。货币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所具有的广泛性和推动力使其成为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特征。

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价值被逐渐认定。萨伊认为,“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因此,在古典经济分析中,货币只是蒙在实物经济过程之上的一层面纱,仅发挥瞬间媒介作用。新古典货币理论延续了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将经济系统划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但通过对货币的内生性的认识,强调货币与实物一样具有效用价值。凯恩斯则否定了萨伊定律,将其作为物物交换的经济下的产物。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经济现实是货币和信用等符号,商品、生产和劳动只是“现实的面纱”,“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些事物取决于货币的活动:货币供给、信用、利率和政府盈余或赤字。商品、劳务、生产、生产率、需求、就业,最后还有价格,这一切全都是货币的、符号的经济中宏观经济事件的因变量”。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化的生产分工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市场更趋向于全球化和一体化。与此同时,经济的货币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具典型的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主要重视货币需求和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弗里德曼则强调现金余额的作用。从货币存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的变化来看,该比率在经济发达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呈下降趋势,货币及其货币信用逐渐被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信用所取代。根据戈德史密斯的研究成果,美国、英国等国家在1880年的金融相关比率平均为0.165,到1965年为1.216,1993年的相应参数达到2.313;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也从1965年的0.668上升到1990年的1.613。[1]种种迹象表明,经济货币化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经济金融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金融经济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金融成为经济中的核心势不可挡,经济中的货币运行已让位于金融运行,金融的发展全方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经济驱动中,金融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体系,金融自身不断得到演进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