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农作物生产风险等级进行分区,可以为建立和完善我国以农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提供技术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需求变化的拉动和生产能力提高的推动双重作用下,我国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种植业结构变动的主线是粮食作物比重下降和经济作物与蔬菜、瓜果类作物比重上升,这意味着我国种植业结构演化在总体上表现了“非粮食化”趋势。

4.4 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分区指导的原则,因此,农作物生产风险分区应该是农业生产区划中重要的一环,是制订农业全面发展规划、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其主要意义可以简要描述为以下三点:

(1)对农作物生产风险等级进行分区,可以为识别我国种植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地区的自然风险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2)对农作物生产风险等级进行分区,可以为建立和完善我国以农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3)对农作物生产风险等级进行分区,可以满足WTO条件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我国农业生产实践对区划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对中国主要农作物全国和省市自治区层面生产风险分区的研究,我们发现农作物主产区的生产风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和非主产区。除了专业化指数被作为风险区划指标的原因外,大部分农作物主产区单产波动系数都远大于全国层面上该作物单产波动系数。

粮食主产区中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安徽等地粮食单产波动幅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作物中,高粱、谷子单产的变异系数也比粮食总体平均高,前两者分别为12%、13%,后者仅为3%。经济作物中这种现象也较明显,比如全国棉花单产变异系数为12%,大部分主产区棉花单产波动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油料作物总体而言仅单产变异系数为6%,但油菜籽的单产波动系数为10%,而主要油菜籽产区包括安徽、贵州、江西等的单产均较全国更不稳定;芝麻的单产波动系数也超过了10%,个别省份甚至超过了20%,东北区情况更为明显;麻类的生产也不稳定,单产波动系数为19%;我国甘蔗总体波动不高,但主要生产区域如广西、广东、云南等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果单产的波动也较高,苹果、柑橘的单产变异系数分别为18%和11%,我国苹果的生产稳定性指标只有82%,其中渤海湾地区,包括山东、辽宁两省,以及西南高地产区,如贵州等地,均位居高风险区域;柑橘的生产稳定系数为89%,重要产区之一的浙江单产波动比全国平均高出18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需求变化的拉动和生产能力提高的推动双重作用下,我国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粮食作物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支撑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是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从1978年的2527.3kg/ha上升到2001年的4267kg/ha,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粮食的区域化布局尚未形成,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调减粮食面积,为外向型、城郊型农业发展腾出空间的同时,粮食主产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计算表明,199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集中程度提高甚微。黑龙江、吉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1个粮食主产区粮食面积占全国粮食总面积的比重,1990年为63.41%,2001年仅上升了0.3个百分点,为63.70%。

本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粮食单产波动要大于粮食主销区和西部地区,加上当前种粮效益低、主产区粮农增收困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而在WTO“绿箱”政策的框架下,沿袭传统的农业保护政策显然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从长远看,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将粮食生产先天的产业缺陷转移、分散,进而稳定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规模、给予粮农长期稳定的平均收入预期。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经济作物的生产风险要高于粮食作物。本研究测算表明1978~2000年间,粮食作物收购价格[5]的变异系数为12.19%,经济作物为10.88%,所以可以简单推断,相对而言,粮食作物生产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价格变动,而经济作物生产者面临的风险则是双重的:与价格风险相比,经济作物的生产风险,即产量的变动更值得关注。

我国种植业结构变动的主线是粮食作物比重下降和经济作物与蔬菜、瓜果类作物比重上升,这意味着我国种植业结构演化在总体上表现了“非粮食化”趋势。种植业结构演化的这种非粮食化趋势在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粮食作物比重下降和非粮食作物比重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种植业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规律。但是,由于经济作物的风险大于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结果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波动幅度,因而更加需要建立包括保险在内的风险管理机制。

经济学比较优势规律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贸易结构和它的成本结构和要素禀赋条件存在内在联系。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经济部门最基本要素结构特点仍然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一般而言,大宗农产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基本属于土地投入相对密集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而鱼类产品和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则属于劳动投入相对密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卢锋,1997)。据测算,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国内比较优势,西部地区缺乏比较优势,而中部地区则居中;相反,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西部地区具有国内优势,东部地区缺乏优势,中部地区同样居中(卢锋,2000)。而中西部地区,农户收入较低,其中又以务农收入为主,因此,中西部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要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分散和补偿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生产风险带给农民的损失。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

[2]价格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也很大,但这种价格风险与本研究意欲探讨的纯粹风险(单产波动情况)是有区别的,同时在农产品自由贸易或市场化条件下,价格风险相对于本研究的对象——各地区整体而言影响并不很大。

[3]之所以在这里花如此大篇幅介绍这种方法,是因为在本研究的后续部分,包括保险分区和政府补贴率分区中还会应用到这个重要的模型。

[4]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36页。

[5]上年度=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