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

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常项目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具体分析如下:1.货物贸易是我国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货物贸易进出口状况是国际收支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反映了国际竞争力等经济基本情况,是考察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重要先行指标。我国居民个人来自境外的侨汇收入增长,是经常转移呈现大幅顺差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三、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看

经常项目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活动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内容。近十几年来,我国经常项目规模占对外经济金融活动总规模的比例为70%~80%。2003年,我国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资源短缺(包括商品和储蓄的不足),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经常项目赤字靠资本净流入来弥补。然而,自1993年最后一次经常项目逆差以来,中国一直是经常项目顺差,即便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也不例外。

经常项目规模由货物贸易规模、服务贸易规模和其他经常项目规模(收益和经常转移)组成。1996~2002年三种项目规模占经常项目规模的比例为:货物贸易规模占80%~84%,服务贸易规模占11%~14%,其他经常项目规模占2%~8%。具体分析如下:

1.货物贸易是我国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货物贸易进出口状况是国际收支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反映了国际竞争力等经济基本情况,是考察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重要先行指标。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货物贸易一直呈顺差状态。1995~2003年,我国货物外贸顺差额在130亿~430亿美元左右。1994~2003年累计经常项目盈余179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占159.6%,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大不相同。一方面,我国出口实现高速增长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得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2.服务贸易是我国经常项目国际收支中的次大项目。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近十几年来,服务贸易规模占经常项目规模的比例为10%~15%。2003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467亿美元和5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9%。来华和出国旅游活动是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旅游服务规模占服务贸易规模的比例在30%~45%。旅游服务一直呈顺差状态,非旅游的其他服务项目的贷方和借方的总体差额年年呈逆差之势,且逆差额有扩大倾向。这个逆差额“威胁”着我国货物贸易和旅游服务的顺差,使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频频下滑。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外贸出口高速增长达22.3%,外贸顺差比2001年增加80亿美元。

3.服务项下逆差呈现扩大趋势。2003年,服务项下逆差达到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从具体构成看,运输仍是服务项目逆差的主要因素;旅游收支和其他商业服务均为顺差,但旅游顺差有所下降,2003年降幅达56%,其中旅游收入同比下降15%,支出同比下降1%。此外,我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咨询项下的支出增长迅速,逆差明显上升。服务项目逆差“蚕食”着货物贸易顺差,使经常项目顺差变小。

4.经常转移顺差增幅较大。2003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大大高于往年水平。我国居民个人来自境外的侨汇收入增长,是经常转移呈现大幅顺差的主要原因。近年,我国对外无偿援助和国外对我无偿援助规模都不大,侨汇已超百亿美元。1997~2002年六年来,我国对外无偿援助规模约30亿美元。目前,侨汇和其他居民收入对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已达30%以上。

5.收益项下收支规模均增长。由于我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20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同比增长93%,收益支出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20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收益项下收入大增和支出缓慢增长使2003年收益项下逆差缩小到78亿美元,逆差同比下降48%。与此同时,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益也十分丰厚。近五年来,这些收益每年都高达200亿美元以上,是我国对外投资收益的三倍。二者之差使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呈大幅下降之势。

(二)从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来看

资本和金融项目是我国对外经济金融活动的弱项,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性。近十几年来,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总规模在扩大,占我国对外经济金融活动总规模的比例在20%~33%,但缺乏稳定性。1997年增长率高达95.5%;2001年又负增长10%。

1.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是我国对外开放成功的标志。直接投资活动系指以投资者寻求在本国以外运行企业,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包括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两部分。一方面,实施“引进来”战略,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1990~2003年14年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增长16倍,从1990年的3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535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3.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外开放,多方面优惠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使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高速增长。2002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使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每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撤资和清算额不足其当年投资额的7%。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1990~2002年13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规模总计为425亿美元,每年平均只有33亿美元。2001、2002两年,此规模才有较大的增长,其与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规模之比为19%,超过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平均比例的历史最高水平16%。今后,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应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不断扩大企业对外投资规模。

2.证券投资项下自1998年以来持续逆差较大。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改变了近年来不断增持境外证券的做法,纷纷将资金调回国内,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这种减持境外证券,调整境内外资产匹配的行为,使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证券投资项下在2003年呈现顺差114亿美元。同时,我国企业境外筹资和我国吸引外资来华进行证券投资步伐加快,也是证券投资项下呈现顺差的重要原因。

3.其他投资活动规模占我国对外金融投资活动总规模的一半以上。其他投资指除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外的所有金融交易。从资产和负债角度看,这些金融交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形式: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资产(负债)。从时间角度看,这些金融交易又可划分为中长期交易和短期交易。中长期交易指合同期为一年以上的金融交易,短期交易为一年及以下的金融交易。近年来,我国其他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1997~2003年7年中,除2001年,我国对外其他投资活动资产方面的差额(指其资产方面的差额与其负债方面的差额之和)均为负值。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存放与撤放境外资产大幅度下降和我国企业大量境外融资回流境内。我国对外其他投资活动负债方面的差额时正时负,但其绝对值均小于对外其他投资活动资产方面的差额的绝对值。

(三)从国际储备资产来看

我国的国际储备资产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储备外汇。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储备资产增长较大。外汇储备是我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每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额与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额几乎同步增长。1994~1997年,外汇储备年均增加近300亿美元。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波及,外汇储备增势骤然放缓,年均增加额不足90亿美元。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重新加速。2001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了466亿和742亿美元,截至200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4032.5亿美元。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

与外汇储备相比,我国其他形式的国际储备资产数量均很小。2003年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特别提款权和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分别增加0.90亿美元和0.89亿美元。

(四)从国际收支统计中净误差与遗漏看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由于统计资料来源和时点不同等原因,造成借贷不相等,产生“净误差与遗漏”。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其差额记入此项目的贷方,反之,记入借方。当误差记入贷方时,误差额为正表示资本流入。反之,资本流出。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均呈资本流出状态。

透过国际收支现状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特征是:①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1998年除外)持续双顺差,从而国际收支总体保持了顺差;②资本与金融账户总规模扩大,其大量顺差成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③贸易账户下货物的持续顺差,形成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来源;④收入逆差逐年扩大,巨额的贸易顺差弥补收入逆差,使得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⑤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巨额顺差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⑥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额部分被错误与遗漏账户所抵消,一部分成为资本外逃,一部分形成外汇储备资产的增量,成为相对低收益的外国政府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