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客观上具有获得盈利的良好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始终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笔者认为,这只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的表面原因。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这也与当时的经营管理意识水平和风险意识水平密切相关,并非完全是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高度集权与管理松散两种极端状态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自利息收入。

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客观上具有获得盈利的良好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成立时间早、资金实力雄厚、机构网点覆盖范围广等优势,且从客观环境看,也具备许多良好的获利条件。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出资,资金实力雄厚,能实现银行对客户的保证,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总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吸收到大量的资金。现阶段,银行作为融资中介在整个融资渠道中占主导地位,且这种现状还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延续。从全国的情况看,到1999年底,直接融资的比例大约仅相当于银行存款25%左右的较小比例。在老百姓的观念中,银行储蓄仍然是闲置资金的主要出路,这在去年的几次降息和开征利息税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未见明显下降的情况可得以证明。国有商业银行始终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64%,无可置疑地占据主导地位,这在融资方面也相当有利。但是,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下的原因从资产负债的角度分析,一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差(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的上升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笔者认为,这只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亏损的表面原因。一是经营成本具有可控性。商业银行均在人民银行的规定利率范围内吸收存款,各类商业银行平均成本基本一致,银行可以从合理调整存款期限结构来降低资金成本。另外,节流是控制经营成本的关键。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这也与当时的经营管理意识水平和风险意识水平密切相关,并非完全是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上分析,其盈利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1.国有商业银行对政府扶持的依赖过重,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其发展渴求与创新渴求;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机制相对滞后,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其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多重缺失,并进而阻碍其经营水平的提高与经营方式的转变。2002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利润率都不但大大低于一年期的贷款利率,而且也大大低于同期的存款利率。从利润来源来说,上述四大银行的收入中,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74%、95.37%、80.96%和92.44%;而在同期,花旗、美洲、瑞士信贷、汇丰与日本三菱银行的上述比例则分别为44.34%、64.87%、27.77%、58.13%和60.60%,佣金与服务费收入、交易收入、保险业务收入等都成为这些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任务还十分艰巨的话,那么,调整经营机制、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向也同样是任重道远。这些方面的推进,需要更大的力度并且要作出更艰巨的努力。

2.现有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难以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内部没有形成科学的内部核算体系、各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没有完全理顺,从而导致有责任对客户综合损益负责的部门,却无法调动银行内的资源、无法确定各项产品的最终价格、无法在全行贯彻客户整体营销方案。当大客户要求提供包括存款、贷款、结算等各项产品统一的价格时,银行却由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各自为政,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不得不放弃宝贵的市场机会;银行可能由于不能在局部利益给予小额的折让,而丢失巨额的存款、贷款或中间业务。银行每天都在讲“以客户为中心”,但当这些具体事情经常性地发生在最重要的客户身上时,却束手无策,不得不依赖各级领导来协调,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效劳动上,造成很高的管理成本。此外,客户结构调整严重滞后,银行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营销理念已无法跟上银行业务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如果不能建立科学的银行业务营销、管理和核算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内部机制,银行业务就不能在短期内有突破性进展。

3.产权制度不合理。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国家资本没有明确的代表。银行经营者只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不存在经济上的权、责、利的关系。这使其缺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成本的积极性和约束性,直接导致经营质量和获利能力的低下。产权制度的不明确,使集权、分权关系混乱。由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与各级分支行之间只存在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未能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授权授信机制,因而上级行对下级行的管理常常陷入“一抓即死,一放即乱”的怪圈。高度集权与管理松散两种极端状态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二)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机构臃肿、不便于有效管理

与当今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有两个“世界之最”:其一是分支机构最多,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及城乡角落,平均每家大约有800~1000家分支机构;其二是员工最多,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员工最少的有15万人,最多的达60万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过多、职工队伍庞大,人浮于事,不仅导致效率低下、管理费用过高、资金调度不顺,而且还造成信息传递不快,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大,这在当今信息时代问题尤其严重。据统计,在《财富》全球500强中共有银行63家,占12.6%。在63家入选的银行中,有60家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其余三家来自发展中国家,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巴西银行。其中我国的工行、中行是少数进入500强的中国企业,更加引人注目。工行、中行的总收入分别名列全球500强的第160位和第171位,在上榜的63家银行中分别名列第22位和第26位。从所在国上榜银行有关指标的平均数分析,中国的银行平均员工人数最多(38.16万人)、人均创造的收入和人均管理的资产最少(5.68万美元和95.50万美元)。在63家上榜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雇员人数排在前两位,收入排在第27位和第23位,而利润却排在第44位和第40位,资产利润率排在第49位和第42位。中国银行业的人均盈利水平最低,这与中国各大银行员工人数高居世界首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只重视传统业务而忽视业务拓展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只重视传统业务的发展,这也是对盈利性经营不利的一面。其表现在于:

1.中间业务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极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信用证业务、租赁业务、咨询业务、保管及其他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自利息收入。而国外银行收入40%~6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商业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商业银行由28.5%上升到41.1%。1997年,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总收入中,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就达到31%。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有人统计,国有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益比重分别为: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不足4%,四大银行平均仅为8.5%左右。

从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和经营收益情况看,目前中间业务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中间业务产品仍以低风险、低附加值普及类产品为主。目前中间业务仍以传统的结算、汇兑、代理类业务为主,结算、外汇买卖收益占中间业务收入的70%以上,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等提供智力服务的、高附加值的业务尚没有全面开展,这必然影响中间业务的收益,使中间业务第三支柱业务的重要性不能充分发挥。②在中间业务发展战略上,因传统思维方式和怕风险而裹足不前的经营模式,限制了新业务品种的开发和应用,尤其缺乏对中间业务的合理定位。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传统业务轻中间业务的思想,针对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的权重低的现状,把中间业务视为辅助业务,作为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一种竞争手段,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看待,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发展中间业务,在开办中间业务过程中收费的随意性较强,不收、少收现象普遍存在。中间业务定位的不准确,抑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深度和速度。③在对中间业务的支持保障上,金融电子化建设滞后制约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一是应用软件开发滞后,不能保证中间市场拓展需要。二是业务操作软件存在缺陷。各行间或各行内部操作界面不统一降低了业务处理效率,在网络运行安全上也存在较大漏洞。三是技术维护跟不上,网络不畅通,客户投诉多,POS、ATM机的维护不足,布点不广。

2.只重视批发业务。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所占比例只是近期才略有增大。从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看,零售业务资产收益是相当可观的,且由于实行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其资产质量也比以往的批发业务高出许多。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利用其现有的经营网络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3.高科技含量的业务拓展落后。在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不走科技兴行、科技增效的道路是很难有新发展的。理论上讲,由于我国高科技业务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因而技术与设备自然是从较高的起点开始,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从而少走弯路。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笔者了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对科技的投入不算小,但投入产出比并不理想。比如信用卡的使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并不少,但信用卡业务和现金使用比例比发达国家至少差一个级数。再如网上银行业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国外,在国内也比其他商业银行落后。究其原因,首先是经营管理者拓展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其次是缺乏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再次是服务水平低,根本无法形成覆盖客户生产、经营、生活等层面的商务网络。另外,由于行际之间的协作意识薄弱,也对网络业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四)实现盈利最大化缺乏内在的利益驱动力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以利益为驱动力的机制仍然存在一些矛盾:一是实现盈利最大化目标的手段主要依靠利润指标的分解落实。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任务基本上是按照预先的计划确定的,即总行先确定总的利润盘子,再逐级下达给各经营行。虽然在确定总利润盘子的时候也有上下反复的过程,但一旦确定后便成为硬性的计划任务。这一指标分解到各经营行后,便成为各经营行的盈利性目标,对于各经营行而言,这一指标是必须完成的。由于利润任务的完成与员工收入等激励手段完全脱节,因而实现盈利最大化的鞭策力完全来自于上级行的指标压力,而缺乏内在的利益驱动力。现在实际上各经营行实现的利润都不会离核定的计划指标太远,这一情况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即利润计划是被动完成的。这样,盈利最大化的目标便由各级行综合运用各项资源实现最大的真实利润,异化为完成上级核定的利润目标任务。预先核定的计划目标与实际可实现目标的差异必然是存在的,因而计划核定的利润指标与盈利最大化目标必然会发生错位:如果计划指标大于实际可实现目标,说明各经营行上交的利润中有虚假成分,账面反映的利润不是实际利润;反之,如果计划指标小于实际可实现目标,则说明经营行的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地运用,一部分应该可以实现的利润没有实现,或者经营行隐藏了部分实际已实现的利润。无论哪种情况出现,全行最终反映的利润都不是真实的最大化的利润水平。二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不同地区在不同时点的资金供求情况不一样,决定了资金要按一定内部价格在不同行之间进行流动。但由于各级行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资金宽松的行由于缺乏贷款市场而不愿加大吸存力度,资金紧张的行却由于无资金来源,可能放弃一些好的贷款市场。三是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就目前来说,发放贷款可能在近期内反映利息收入提高、增加存款、三项贷款比率下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行在新增贷款收息率不高甚至还存在新增不良贷款、贷款实际收益率略低于存款收益的情况下,仍热衷于发放贷款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做法必然对全行的长期稳健经营埋下很大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