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报告陷阱预兆信号分析

财务报告陷阱预兆信号分析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报告陷阱分析与识别的灵魂是比较,同业可比企业业绩是财务报告陷阱的照妖镜。行业是影响财务报告陷阱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司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向投资者陈述了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投资情况等基本信息。

第五章 识别财务陷阱的五个步骤

第一节 全面的企业分析

财务报告陷阱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有着深刻的公司运作背景。要读懂财务报告,除了要有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外,还应深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对公司的基本分析能够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告陷阱。

所谓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仅包括了解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竞争优势和劣势,还包括了解整个国家的、区域的、行业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企业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必然有其动机,如整个行业不景气或新竞争对手的出现等都会使企业的营业额减少、毛利率降低,要想维持公司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或保证自己的薪金不受影响,不少管理者往往会通过披露欺诈性财务报告达到目的。

因此,只有对企业整体情况有深入了解之后才有可能抓住公司管理当局的心思,发现其潜在的舞弊动机。如果能够恰当地进行公司的基本分析,就可以把握财务报告的总体合理性,从而事半功倍地发现财务报告陷阱。

1.分析的资料来源

在面对一张企业的财务报告(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或季报)时,分析者或者信息使用者首先应当对公司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为此应尽量收集有关宏观经济信息、公司行业背景资料、业内其他公司的信息以及公司披露的其他有关定性信息,通过比较,检验和修正公司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陷阱。

(1)公司的年报。公司年度报告是对公司过去一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它是投资者认识公司的基础。作为各种经营信息和会计信息的集合体,投资者通过阅读分析公司年报,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以降低风险。

(2)同业企业年报。财务报告陷阱分析与识别的灵魂是比较,同业可比企业业绩是财务报告陷阱的照妖镜。同业企业的确认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在实际分析中,同业企业往往是分析者观念上所认定的,同业企业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最终产品相同;二是内部生产结构相同,即使用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技术、同样生产方式的企业,如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了选择同业比较企业,我们首先确定一家公司所处行业。划分公司所处行业越细致,同业比较结果就越准确。

(3)其他资料。主要包括三部分资料:

第一,业务资料,包括各类商品的货源、采购、销售、储藏、运输以及经济合同、客户变化等业务经营管理方面的资料。

第二,统计资料,主要包括统计、物价、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资料。

第三,本企业股票市价及股票发行情况。

2.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生产经营特点分析

行业是影响财务报告陷阱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近年来,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在汽车、房地产业快速增长的直接带动下,周围的机械、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因此,这些行业内公司有望取得超出整体水平的收益。传统上有夕阳行业与朝阳行业之分,而更多的则属于中性行业。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几乎各行业的发展前景均十分广阔,然而行业之间发展速度仍然有差异,如通信、计算机行业要比能源、制造行业发展更为迅速。医药、化工可能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服务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证研究表明,计算机及数据处理服务行业、科学和医药仪器制造行业、家庭用具及电气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等行业的公司财务报告陷阱舞弊比较集中。

(1)通过“公司简介”分析。公司年报的“公司简介”部分,基本上描述了公司所处的行业,浏览这项内容可以减少由公司本身分析产生的误差。同时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生产经营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收入的确认方式、费用的结构、盈利模式以及现金流量的特征等,这为企业间财务状况的比较奠定了基础。譬如高科技行业的特性为:资本密集;专业经营;技术密集;国际分工。

(2)通过“董事会报告”分析。公司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向投资者陈述了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投资情况等基本信息。包括分析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或其结构及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前一报告期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并会重点介绍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或提供服务及其市场占有率情况,分行业、分产品对公司的主营业务进行披露,其中包括公司涉及各行业的收入、成本、毛利率及其与上年同比增减情况。这一方面是方便监管部门通过公司同行业同比分析,关注净资产收益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或一般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特殊公司,尽早发现并释放“高风险”公司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投资者从中分析公司报告期盈利的产品类别、行业构成、市场分布情况,以及核心经营业务的盈利波动情况,分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投资者还可从中辨别公司股票是否是市场传闻所言的“概念股”、“指标股”。如上海某公司被市场称为“电子商务指标股”、“网络指标股”,而其相关定期财务报告明确显示,该公司主要业务是食品生产,电子商务、网络所占比例并不大。

(3)通过分部报告分析。年报要求公司编制分部报告充分披露主营业务的范围及经营状况,公司主营业务涉及不同风险行业、地区的,要分别阐述占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经营业务所在的行业或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报告期内主营业务发生的变化;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对报告期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经营业务。实际上,这一部分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些公司其主要收入究竟来自于哪些业务,这些业务的发展状况如何,都是投资者非常想了解的。

3.行业地位和区位分析

(1)行业地位分析。行业地位分析的目的是找出公司在所处行业中竞争地位,如是否是领导企业,在价格上是否具有影响力,有没有竞争优势等。在大多数行业中,无论其行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利能力更强。衡量公司行业竞争地位的主要指标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综合排序。

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真实的企业图景:一家企业与自己比较也许进步已经相当快了,比如销售增长了20%,但是放在整个行业的水平上来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平均的销售增长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企业最终将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同时注意公司的经营活动受到其上游行业和下游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因此进行行业分析时,还需分析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

(2)区位分析。区位,或者说经济区位,是指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点及其辐射范围。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国的硅谷高新技术行业区就是经济区位的例子。经济区位兴起与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公司的投资价值与区位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处在经济区位内的公司,一般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因为我们对公司进行区位分析,就是将公司的投资价值与区位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公司所在区位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行业政策、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来考察公司发展的优势和后劲,确定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以鉴定公司的投资价值。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公司的区位分析:区位内的自然和基础条件;区位内政府的行业政策和其他相关的经济支持;区位内的比较优势和特色。

4.产品分析

(1)产品的竞争优势分析。若某公司财务报告的盈利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远远高于竞争对手,则要找到其竞争优势,如在一定领域或地区内的自然垄断、拥有能够保护产品价格的专利、发现或拥有低成本的自然资源等。如果找不到这些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竞争优势,则其盈利能力,特别是盈利质量可能会有问题,公司很可能运用了编造财务报告的方法。产品的竞争优势分析主要包括:

①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指公司的产品依靠低成本获得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很多行业中,成本优势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一般通过规模经济、专有技术、优惠的原材料和低廉的劳动力实现成本优势。

②技术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比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更强的技术实力及其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上。在现代经济中,企业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一般都确定了占销售额一定比例的研究开发费用,这一比例的高低往往能决定企业占有多大的技术优势。

③质量优势。质量优势是指公司的产品以高于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的质量赢得市场,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具有产品质量优势的公司往往在该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2)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占该类产品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分析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衡量公司产品竞争力问题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一,公司产品销售市场的地域分布情况。从这一角度可将公司的销售市场划分为地区型、全国型和世界范围型。销售市场地域的范围能大致地估计一个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实力。其二,公司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对公司的实力和经营能力的较精确的估计。

市场占有率越高,表示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越强,公司的销售和利润水平越好、越稳定。效益好并能长期存在的公司,其市场占有率必然是长期稳定并呈增长趋势的。

(3)品牌战略。品牌竞争是产品竞争的深化和延伸。在技术性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为品牌多付钱。比如说英特尔品牌,只要产品贴上Intellnside商标就有人愿意多付钱。在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三者之中,成本优势的形成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是大规模生产,只要进行资本投入就可以获得。产品优势的积累相对难一些,因为要让自己的产品与别的企业不一样,就要依赖于产品设计,依赖于研发以及对客户的了解。而企业的研发能力、核心技术的积累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品牌优势的积累所需时间最长,有时需要10年、20年,甚至上百年,因为品牌的价值就是一种信赖,它依赖于消费者、客户对企业产品持续的信赖,还依赖于大量的广告投入。

第二节 财务报告陷阱预兆信号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众多财务报告陷阱案例表明,企业存在财务危机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财务报告陷阱一般要持续相当久的一段时间。

企业在出现财务危机之前,其实早有种种不祥的预兆信号逐渐浮现。财务报告陷阱预兆信号分析是对影响公司绩效的各种陷阱环境预兆信号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影响财务报表真实性的环境预兆信号和证据,从而判断其存在财务报告陷阱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对财务报告陷阱的识别,首先要找到陷阱设置的线索,这主要体现为财务报告陷阱预兆信号。在财务报告陷阱的分析与识别中,我们要根据信息作出决策,但信息量极大,真假信息难以识别。如何通过不同信号来判断信息的真伪,尤其是在无数信息中,找出最关键的信息,是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其次要识别公司的财务报告陷阱,从关注公司的经营外部及内部两个方面环境预兆信号入手,可以掌握分析重点,寻找线索,找出突破口,判断财务资料的可信度,为财务报告分析者提供一些警讯。

对公司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在公司公开的年度报告中体现得较少,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公司外部环境信号的变化可能说明公司经营活动及经营结果的变化,它们对未来盈利和风险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些直观而且容易获取的外部环境预兆信号可以使我们产生警觉,环境预兆信号连年恶化的公司容易有财务欺诈的动机,而一些与历史或与同业相比过于乐观、增幅过快的环境预兆信号也常隐藏着会计欺诈风险。

1.行业情况

行业及竞争情况可能说明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结果的变化或发现某些个别问题,例如经济衰退可能造成催收困难,科技改变可能导致存货呆滞陈旧,同行激烈竞争结果可能使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减少或毛利率降低。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分析人员评估企业财务报表有无出现重大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判断在分析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程度。对行业情况考虑下列事项:

(1)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否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否是特殊的行业或经营性质。特殊的行业或经营性质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主要来源于研发而非生产过程;市场风险很大,很可能在投入了巨额研发支出后却不被市场接受;产品寿命周期短;大量利用分销渠道、销售折扣及退货等协议条款。

(2)公司股票市场形势分析。公司业绩作假的目的多是迫于业绩压力,特别是公司,往往是为了达到再融资指标、避免退市或配合股票市场的价格预期。如果发现公司股价发生异常波动并伴有需要再融资、处于亏损的边缘、面临被特别处理等异常现象出现,分析师应予以特别注意,此时公司可能迫切需要虚构销售收入来粉饰其经营业绩。

(3)行业所需资金,包括初期及后续所需资金。例如高科技或资本密集行业,应经常支出巨额款项以从事研究开发及增购设备,保持竞争力。

(4)公司是否已取得巨大的市场份额。记住市场份额越大,行业增长得更快就越困难。

(5)公司是否增长迅速,企业扩张过快。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在业务规模、业务种类等方面寻求扩张。在企业的创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有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正是由于对自己业务领域的熟悉,企业才有了发展的基础。但是,在走向多样化经营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对开拓的其他领域,不论从技术、管理还是市场等多方面的规律有个逐步适应、探索的过程。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扩张过快,涉及的领域过多、过宽,那么公司容易放松内部控制。企业扩张过快,将面临资金分散、管理难度加大、管理成本提高及对管理者个人素质要求较高的问题。

(6)公司产品生产情况和市场销售形势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产品生产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销售情况的好坏,所以分析人员在分析时应密切关注公司的主要生产设备是否严重闲置、生产车间是否经常停产、存货数量是否大量增加等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单独或同时存在,报告期经营业绩却没有相应下降,分析人员应考虑公司业绩作假的可能性。公司产品适销对路,是实现较高利润水平的前提。分析人员应当充分关注市场销售形势未得到改善情况下的销售增长,并对与其相关的成本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另外,若公司对某一产品或销售客户过分依赖,也应作为重点分析领域予以关注。

2.商业经营环境预兆信号

财务报告企业经营的反应。对于分析者而言,可以从以下商业经营环境预兆信号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可能正在恶化:

(1)企业是否举债过度。如公司需额外资金是否容易取得,目前公司借款的利率如何。企业举债过度,除了发展、扩张性原因以外,还有可能是企业通过正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难以获得正常的现金流量的支持。在回款不利、难以支付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现金流量的情况下,企业只能依靠扩大贷款规模来解决。公司非理性的融资行为是所有培养作假行为的温床,也是公司“致富”的捷径。

(2)管理当局受到个人经济利益驱使。其中包括,管理当局的薪酬与公司的经营成果挂钩;管理当局持有的公司股票即将解冻;管理当局可能利用本公司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谋取额外利益。

(3)公司产品在市场的持续存活度。考虑的因素包括由于竞争产品推陈出新,是否可能导致公司的技术落伍及公司的产品价格与同业公司比较其优势如何。市场份额有限,同行激烈竞争结果可能使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减少或毛利率降低,公司在无更好的销售措施时将更为明显。

(4)公司的业绩和股价波动是否剧烈,公司股价是否长期偏离其投资价值或股价是否与公告惊人的吻合。在年报或中报前,股价发生急剧波动的公司其风险往往较大。证券市场的无数案例证明,被查处的公司中,其股价均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股价的异常变动常常与公司的财务数据结合在一起,因为公司股价的变化需要财务数据作为支撑。当有人想操纵公司的股价以达到某种目的时,他们的惯用手段就是粉饰公司的财务数据。

(5)关于公司采用先进技术能力的分析。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发展的公司才是能被真正看好的公司。因而,对公司的技术进步因素切不可忽视。

(6)注意公司经营方向变化的分析。经营方向较少的公司除非拥有在其经营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的技术实力及生产能力,否则恐难以维持以往发展的势头和保持现行的盈利水平。从减小和分散经营风险的角度来说,公司应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业务的公司,人们对其前景也较为看好些。

(7)公众形象。如企业的信誉、企业市场占有率与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既服从于技术规范,又受公司治理结构的制约。对于一个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经济主体,其最终的财务产品——财务报告很难真实、公允。结合我国学者张新民的观点,重点评价影响企业的以下内部环境预兆信号:

1.公司会计政策预兆信号

应考虑下列情况:

(1)应付账款规模是否不正常增加。在企业产销较为平稳的条件下,企业的应付账款规模还应该与企业的营业收入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如果企业的购货和销售状况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企业的供货商也没有主动放宽赊销的信用政策,则企业应付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可能是企业支付能力恶化、资产质量恶化、利润质量恶化的表现。

(2)应收账款规模是否不正常增加。应收账款与企业营业收入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同时与企业的信用政策有关,应收账款的不正常增加,有可能是企业为了增加营业收入而放宽信用政策的结果,它可以刺激企业营业收入立即增长,同时企业也面临着未来大量发生坏账的风险。

(3)企业存货周转是否过于缓慢。存货周转过于缓慢,表明企业在产品质量、价格、存货控制或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的营业收入的条件下,存货周转越慢,企业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也就越多。过多的存货占用,除了占用资金、引起企业过去和未来的利息支出增加以外,还会使企业发生过多的存货损失以及存货保管成本。

(4)企业无形资产规模是否不正常增加。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所发生的研究和开发支出,一般应计入发生当期的利润表,冲减利润。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无形资产列示的无形资产主要是企业从外部取得的无形资产。如果企业无形资产不正常增加,则有可能是因为收入不足以弥补应当归于当期的花费或开支,企业为了减少研究和开发支出对损益表的冲击而利用这些虚拟资产将费用资本化。

(5)企业计提的各种准备是否过低。从企业目前的会计实践来看,企业应当在其对外披露的资产负债表上为短期债权、短期投资、存货以及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此外,企业还要对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企业计提减值准备以及计提折旧的幅度,取决于企业对有关资产减值程度的主观认识以及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在企业期望利润高估的会计期间,企业往往选择计提较低的减值准备和折旧。这就等于把应当由现在或以前负担的费用或损失人为地推移到企业未来的会计期间,从而导致企业的后劲不足。因此,以计提过低减值准备和折旧的方法使企业利润得到的业绩,不应获得好评。

(6)关注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企业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利润的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的信心程度:利润质量不好、对利润支付能力较差,以及对未来盈利能力信心不足的企业,是难以考虑支付大规模的现金股利的。

(7)管理当局与分析人员的关系紧张或异常。其中包括,频繁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或解雇审计人员;在重大的会计、审计或信息披露问题上经常与分析人员发生意见分歧;对分析人员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对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作出不合理的限制;对分析人员施加限制,使其难以向有关人士进行询证、获取有关信息、与董事会进行有效沟通等;干涉分析人员的审计工作,如试图对分析人员的审计范围或审计项目小组的人员安排施加影响;存在购买会计原则的倾向。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企业是注册会计师的客户。注册会计师一般不轻易失去客户。

只有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的意见与企业管理者就报表编制出现重大意见分歧、难以继续合作的条件下,注册会计师才有可能主动放弃客户。因此,对于变更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考虑企业的管理层在报表编制上的行为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司对注册会计师受托进行的审计,应予以协助和配合。如果公司一反常态,对审计人员所需的资料迟迟不予提供,对审计人员的提问不予做答或含糊做答,甚至设置障碍,注册会计师应保持高度警惕。

(8)是否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以牺牲企业其他方面的明显利益为代价。如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为了避免被ST处理);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或6%,今年公司行业不景气的公司(为了争取配股的资格)。

(9)企业是否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按照会计的一致性原则的要求,企业的会计变更政策和会计估计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企业有可能在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条件下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此时的目的就有可能是为了改善企业的报表利润。因此,在企业面临不良的经营状况,而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恰恰又有利于企业报表利润的改善状态下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当被认为是企业利润状况恶化的一种信号。在企业的管理层曾经有过利用会计手段改善其报表的财务状况的“前科”时更是如此。

(10)财务报告不能及时公开。财务报告不能及时报送,财务信息公开延迟一般都是财务状况不佳的征兆。但这只是提供一个关于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线索,而不能确切地告知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对这样的公司不仅要分析财务报表,还要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以及有关的内幕情况,防范风险。

(11)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财务预测偶尔发生误差,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预测结果与实际状况长时间发生很大差距,这说明企业很可能即将发生财务危机。

(12)主营现金流量为负数。只看某些公司的利润表,其获利水平和获利能力足以使注册会计师放松警惕,因为利润表是按权责发生制编制的,其中的水分很难发现。如果注册会计师结合现金流量表分析,就容易发现问题,特别是当公司利润很多,而现金流量为负数时,或者说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现金流量出入很大时,注册会计师则应高度重视其中的缘由,公司收入的真实性就值得考究。

(13)资产、负债、收入或者费用的确认是否涉及非常主观的职业判断,例如金融工具的可靠性,是否发生使利润大幅增加的非预期交易。当业绩很差时,公司可能利用资产负债交易,实现利得,美化绩效,例如出售资产、以债换股等。

(14)异常的突发事件。有关凭证文件的丢失;现金短款或现金长款;来自客户的抱怨或投诉;经常对应收款和应付款进行账项调整;明细账与总账余额不平衡;已到期但账面上仍显示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存货盘亏或存货报告中废料数额不断增加;雇员不辞而别;支票上的二次背书;很久都没有发生交易的账户突然有了大宗交易。

(15)是否存在巨额冲销。巨额冲销可能意味着公司以前年度或当年存在着严重的报表粉饰行为,巨额冲销往往也是发现报表粉饰甚至会计舞弊的绝佳时机,分析师和监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巨额冲销的信号发送,不失时机地延伸审查。

(16)离谱的咨询费。安然的事例还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推出了新规定,企业现在不仅必须披露向审计师支付了多少审计费,还得披露所支付的其他非审计工作的费用。投资者应当自问,如果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客户那里获得的咨询费与审计费一样多,甚至更多,那它会有多少独立性呢?

(17)公司的会计政策与同行业公司有何差异?如有差异,是否是反映该公司竞争策略之独立性?是否出现非预期的会计改变?特别是效绩不良时,这可能意味着管理当局利用会计弹性来粉饰财务报表。是否出现预期以外的大额资产摊销?这可能是公司管理当局反应缓慢,在进行会计估计时未将企业环境的变化考虑进来;也可能是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18)企业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但不进行现金股利分配。企业的股东投资建立企业,或者出资购买企业的股权,主要目的有:获取现金股利;控制被持股企业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耐心持有以实现投资的增值等。企业的经营者满足上述股东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支付现金股利。但是,企业要想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企业应有足够的可供分配利润;第二,企业要有足够的货币支付能力。显然,企业如果出现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但不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情况,不论企业如何解释,我们首先应当考虑企业没有现金支付能力,或者表明企业的管理层对未来的前景信心不足。

2.公司会计内控制度预兆信号

(1)公司治理缺陷。其中包括:董事会被大股东操纵;公司的总经理同时兼任董事长;公司的总经理由控股股东委派或任命;公司的监事会不能独立行使监督权力;独立董事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识别对公司拥有实质控制权的单位或个人;过于复杂的组织结构,或涉及特殊的法人身份或管理权限;董事、经理或其他关键管理人员频繁变更;公司是否实现了“三分开”,即公司与大股东拥有各自的人、财、物系统。由于我国许多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在人事、财务、资产方面的虚假关联交易普遍存在,大股东利益的获取往往建立在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之上。目前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在人员和财务方面的独立性很难做到,而控股股东与公司的虚假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资产的交易方面。

(2)内部控制结构是否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会计资讯的可靠性。其中包括,管理当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有关人员相互勾结,致使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的设计不合理或执行无效;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或信息技术人员变动频繁,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管理经营或财务决策是由一个人或由极少的几个人在会议上裁决;会计信息系统失效。

(3)管理当局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管理当局肩负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监督其得到合理有效执行的责任,所以其品行、阅历、经验、能力及其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风格和对风险的认识与控制方法等都会影响公司运行的规范性。

(4)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构建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界定关键区域的权、责以及恰当的沟通渠道。与组织结构有关的因素有:高管人员是否专制;管理层是否漠视制度;高管人员的财务困境;股东与管理层的诉讼;小规模企业却设置了复杂的管理结构;极度分散的管理加上极度分散的地点;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只为本身的象征意义;应当纠正的内控缺陷不纠正;律师、顾问等中介机构提供了普遍服务,却获得了高报酬;会计记录的质量较低;企业的组织结构分散且缺乏充分的监控;会计程序的执行是暗箱操作等。

(5)人力资源政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其内部控制制度失控的表现通常有:高级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持偏激态度;重要职员的频繁离职,尤其是财务主管、内部审计人员非正常替换;公司由少数人垄断财务决策;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和专业训练;公司没有形成任人唯贤的机制;接触账册、钱物的关键人员不具有诚实、正直的道德观;不同管理层次的授权被滥用等。通过上述的一连串财务报告陷阱预兆信号分析,应能协助分析者警觉到公司财务报告上的疑虑。

第三节 财务报表分析性复核

一个公司年报的“财务报告”部分主要包括三张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阅读财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那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歧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如何才能简单有效地识破财务报告陷阱呢?财务报表分析性复核程序就是适应投资者、分析人员的需要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的一种工具。

大量研究证实,分析性复核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颇为有效的分析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陷阱方面作用相当明显,相当比例的财务报告陷阱的曝光最初缘于分析性复核程序中发现线索,而且大量财务报告陷阱案件,事后看,只要实施简单的分析性复核程序就可以察觉舞弊的端倪。

1.账项核对

财务报告陷阱最大的挑战是面对原始单据造假,对此我们如何进行真实性分析和识别呢?既然是原始单据作假,分析的重点就在账外。因为账内的数据和资料都是根据原始单据生成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凭证的抽查可能显得没有多大价值,依赖专业判断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核实原始单据的真伪成了关键,我们要查证的供货发票开票方是真实的并有真实的物流,销货发票受票方也是真实的并有真实的物流,对供销客户真实身份的核实以及对实物的来龙去脉需要寄予更多的关注。此外,更注重第三方的调查,包括税务、工商、海关、保险、银行、外管、专家等,我们侦查原始单据造假的最主要口号应是“外部证据多多益善”。账项核对具体包括:

(1)账证核对。原始凭证的要素能够说明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金额、数量以及具体负责的人员。因此,在财务会计方面,强调原始凭证要素几乎成为所有国家的法律要求。其目的就是通过要素的牵制,达到能证实已发生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因此,只要查对证实账册记录的原始凭证是否存在、要素是否完备,就能判定过去的经济业务有否发生。

(2)账账核对。由于复式记账能清楚地将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通过双重记录说明企业资源的来源与去向。因此,熟悉了复式记账,就能随心所欲地将账本所记的内容,转化为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过程录像。其中权责发生制能更正确地将没有收到但权利已获得或尽管没有支付但义务必须承担的业务也统统包括进去,从而使会计能更真实地反映所有发生过的经济业务。

(3)账表核对。即企业财务报表数字与其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数字相符。

2.盘点与函证

1939年发生的美国麦克逊·罗宾斯药材公司虚假财务报表案,敲响了仅仅停留在账面分析的警钟。麦克逊·罗宾斯药材公司在熟悉了普华会计师事务所账表核对、账账核对以及账证核对的传统查账方法之后,就开始在账、表、证上做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开发票与账单。

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在赔偿了50万美元之后,总结出了在查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账表核对、账账核对以及账证核对之外,还必须对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有形资产进行盘点,对所有的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债权、债务进行函证。于是乎,分析人员就开始有了分析性复核的第二大技术:盘点与函证。

(1)盘点。1999年美国的一次研究表明,错误的资产计价几乎占所有财务报告陷阱案件数量的一半,而存货高估则是构成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部分。有两种手段调整存货价值:虚增存货量和调节存货单价。在一些存货舞弊的案件中,企业常常通过对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存货项目编造各种虚假资料的方法来虚增存货的数量,或是通过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等来调节存货的单价,从而达到调节存货价值的目的。

①存货单价。有的公司存货由于性质特殊,在确定其单价时相当困难。如医药企业的产品由于其技术含量比较高,有些开发的新产品刚面市时毛利高得惊人。作为分析师,在不具备这种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利用专家的工作,要对医药产品,特别是还停留在发酵罐里的在线产品难以判断其价值。因为对产成品单价的判断可以利用取得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销售价格进行,但对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在线产品就比较难判断了,特别是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半成品,由于不直接对外销售,即使知道数量也难以判断其价值。对此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行期后测试,从期后生产的产品价值来证明资产负债表日在产品的价值;另一种是对在线产品余额分类作分析,看是否有异常波动。

②存货数量。对于无法实地盘点的存货,要确定其存在性有两种方法:

第一,进行分析性估算。如有的公司存货主要是存放于水下的木材,可以分析河面的面积、水的深度,从而计算出存放木材的河段的容积,最后考虑账面木材的体积是否和河段的容积及具存放量相匹配。在进行静态分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公司期后的生产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期后的一定生产量也可以证实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存在性。方法是取得车间甚至班组的生产记录,追查到仓库的入库记录和销售的出库记录。

第二,审计时先对无法实地盘点的存货予以保留,待核实原账且记录无误后再消除该保留意见。

(2)函证。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的函证也是检查企业权利与义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企业为虚增资产,往往虚构应收账款,而为了少计负债,也往往不列或少列其应付账款。通过向外界发函询证,一般都能洞穿其把戏。为此,早期的美国会计师协会曾规定:如果分析人员无法对存货进行盘点,或无法对应收应付款进行函证时,一律不准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可见,尽管财务会计为使其反映的经济业务更真实、更客观,也更便于验证,设计了许多方法与手段:如在发票上印有防伪标志,对账册、凭证进行编号,印制一式多联的单据等。但还是无法防止通过虚开单据、发票进行造假。无奈之下,分析人员发明了分析性复核的第二大技术,即对存货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进行盘点与函证。通过实际观察与外来凭证,发现并揭穿了某些公司报表造假现象,从而也使得分析人员的结论更为真实与可靠。

3.内控测试

分析人员的查账对象是会计的账册凭证。在经济业务中对简单且反映的业务内容不甚较多的情况下,分析人员可以通过翻阅账本作出较有把握的结论。然而,到了20世纪之后,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业务内容的创新,特别是股份制企业在地域上或业务量上的无限扩张,使得分析人员所需审核的会计信息越来越宽泛。过去那种依靠传统的逐页核对、逐笔检查的手工方法,既费时,也无质量保证。于是,一些聪明的分析人员开始将眼光转向了产生这些会计信息的过程。如果在收集、整理、汇总以及核算财务报表过程中,有很好的控制保护措施,那么会计报告的质量也应该是可靠的。而观察会计报告的产生过程,比盲目地逐笔核对,要省时省力得多,也科学得多。于是,分析人员开始走出舍本逐末的误区,关注起与报表信息产生过程有关的内控制度。

第四节 关注财务报表附注

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补充,主要对财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在阅读财务报告时,不能仅仅就表读表,决不可忽视财务报告附注。结合报表附注中关于报表主要项目的详细披露材料,对三张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对会计数字的复原大有帮助。

具体来讲,财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会计假设、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或有事项的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联方及其交易的说明、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企业合并或分立的说明等。财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通过对报表附注的关注有助于其理解报表,并帮助其验证报表的编制是否与企业的实际政策相符,还可帮助其确定重大财务报告陷阱风险的领域,从而制定重点关注的分析领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1.关注企业关键性会计政策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评估公司对于一些关键性因素与风险的管理成效。而与关键性因素有关的交易,其会计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会计利润的表现,因此分析人员应首先确定评价企业用于测定关键因素和风险的会计政策。每一家公司由于营业性质不同,关键性的会计政策亦不尽相同。例如就银行业而言,呆账的估计是关键性会计政策;保险业,保险理赔的估计是关键性会计政策等。如果想要了解财务报表中是否有重大的扭曲,或管理当局想要制造大规模假账,通常会从关键性会计政策分析入手。

2.关注会计政策的弹性和会计变更

由于经济事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因而具有很大的弹性。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采取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利润操纵。投资者可以通过关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原因及影响等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判断其经营业绩和资产的质量。亏损公司、ST公司、有再融资要求或二级市场表现异常的公司,更应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1)会计政策的弹性。一般的企业在以下会计政策方面都有一定灵活性:折旧政策(直线和加速方法)、存货会计政策(后进先出、先进先出或平均成本)等,所有这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报告的运营状况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为企业在数据处理上相应提供了机会。而公司的关键性会计政策,依据现行会计原则,其允许的弹性也并不完全一样。例如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对于如何估计呆账,银行却享有很大的弹性;软件开发行业也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个阶段将其开发费用资本化;保险理赔损失的估计弹性相当大;房地产行业如以完工百分比法认定当年度收入,主观的成分也相当高。基本上,会计政策弹性越大,会计数字就有相当的信息潜力蕴涵,潜在的扭曲或假账的可能就越大。应分析评估管理当局如何把握其弹性,以及在其会计政策背后的可能动机。企业管理当局既有会计处理的弹性空间,就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将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传达出来,或是隐匿起来。以下几种情况应该引起注意:①公司的会计政策是否与行业的通用做法一致。如果不一致,是否由于该公司的竞争策略具有独特性。②管理当局是否有滥用会计弹性的倾向。③公司是否改变其会计政策和假设。若是,其理由是什么?会引起什么结果?④公司过去的会计政策和假设是否符合事实。⑤公司有无为了实现某些会计目标而进行重大的交易。

(2)会计变更分析。会计变更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两种情况。分析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公司是否滥用会计变更:其一,可以看看公司有没有动机,即公司是不是处于退市、盈亏或者增发等敏感时期;其二,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相比有没有异常情况;其三,看公司董事会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是否合理;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作为非专业人士,投资者完全可以借用专业人士的判断,也就是审计报告。此外,还需关注:

①会计政策变更。在企业的主动性会计政策变更中,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报表合并政策变化,主要应关注合并范围的变化。例如缩小合并范围会使以前抵销的内部利润得以实现,从而调增前期合并报表的收益;反之则相反。第二,收入确认原则变化,主要应注意收入确认标准和确认程序的变化。例如,太太药业(600380)2001年年报中约有9200万元的销售收入未像以往那样经过购货方的签章确认程序。该公司的年度审计报告也对这一问题表示了关注。第三,所得税核算方法变化。例如招商银行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其所得税核算由应付税款法变更为纳税影响会计法,其2001年递延税款借项余额即高达18.45亿元。第四,借款费用处理方法的变化。例如,渝钛白(000515)曾在1997年年报中将应计入当期费用的巨额利息予以资本化,以图减少亏损。

②会计估计变更。在企业的主观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中,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第一,坏账计提比率变化。倾向于隐瞒利润或期望来年实现大幅利润增长的公司大多会调高坏账计提比率,或将长期应收账款一次性冲销,以增加当期的管理费用;反之则相反。第二,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使用年限与净残值估计变化。面临亏损的公司往往会选择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调高净残值估计,以减少期间折旧费用,从而提高利润水平。第三,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间变化。递延资产是指摊销期间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费用,如果其余额过大,公司就有动机延长或缩短估计的摊销期,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3.关注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

分析人员应对公司期后事项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不可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公司期后投资决策出现较大失误,投资效益很差,连续出现巨额亏损或营运资本减损,使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怀疑;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如所得税减免无法估计、法律诉讼等;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诸如合并、清算等重大事件;存在应收票据贴现、应收账款抵押、通融票据和其他债务担保;公司披露的相关资料与审计附送资料不一致等。分析者还要留心公司是否有巨额的对外担保责任,如有,就要降低对此公司的评价。担保已成为公司的一大隐患,对于公司报告期内或以前期间发生但延续到报告期的重大担保合同信息,包括担保金额与担保期限,特别是有明显迹象表明可能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担保事项,投资者应充分估计担保可能带来的或有损失。另外,由于二级市场的风险较大,委托理财也成了公司业绩的一大隐患,投资者应对重大的委托理财予以充分的关注。

4.关注重点财务报表陷阱项目

通过财务报告附注,财务报告使用者还可以对重点财务报表陷阱项目进行分析,加深对财务报告的透视。财务报表中的一些项目由于其自身特性蕴涵了较大的陷阱风险,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的账龄和可收回性难以准确判断、存货及一些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难以实地盘存(如蓝田股份),都使分析风险加大。而分析风险较大的项目财务欺诈的可能性也较高,因为在确定这些项目价值过程中带有主观判断,管理层可以将其用作调控报表的工具。以存货为例,存货科目在采购、生产领用及费用归集、产品销售及发出三个环节中都存在可以进行调剂利润的空间。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需要审计师一一函证,而其账龄的长短则更易受到操纵,都给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

5.关注资产负债表外交易

为显示较好的财务实力,许多企业利用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的安排以规避资产及负债的入账。安然会计丑闻曝光后,特殊目的的实体(SPE)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针对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的风险,分析人员应重点考察的内容包括:

(1)了解设立SPE的性质、目的及运作,以了解其是否为合乎条件的特殊目的实体。

(2)了解控制SPE及其相关风险与报酬由谁承担,以确定不予合并的会计处理是否恰当。

(3)注意衍生金融商品的会计处理及披露是否适当。

6.关注非货币性交易

有许多公司的交易业务是非货币性的,如转让土地、股权等巨额资产,没有现金流入,只是借记应收账款,同时确认转让利润。还有一些公司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拆借出去,或者将资金投入子公司,这些资金或资本实际上已难以收回,也没有现金流入,却仍在以此确认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如果分析人员发现公司的主要收入是非货币性的,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就应当受到质疑。

7.关注资产重组、控股和购并事件

在证券市场上,公司资产重组、控股及购并事件的发生往往对于公司的股价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公司重组的战略,只能说是“报表重组”,重组后公司业绩在短期内会大幅度改善,但实际上增加的只是“业绩幻觉”。另外,资产重组审计是一项复杂的业务,涉及许多问题,如股权变更的标志是什么?如何确定重组购买日?重组相关公司的优质资产、不良资产的计价标准是否一致?资产置换、注入优质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和公允?被购并方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或有负债或损失?对关联单位、关联交易的界定是否准确?对关联交易的计价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分析人员的执业难度和风险。

8.仔细寻找关联方及其关联交易

利用关联交易已是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一大法宝,投资者应对关联方之间购销商品、提供劳务交易、重大资产收购、出售交易等情况进行关注,判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并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判断。公司管理层当面临实现财务目标的压力时,常利用关联交易加以应付。关联交易常常只有交易形式而欠缺经济实质,交易的价格及付款条件:有时也很特殊。在经营困难之际,不难发现有些交易的对方实质上根本没有能力或动机完成该笔交易。安然公司虚列盈余,有很大部分就是通过关联交易达成的。针对可能的关联交易,分析人员应考察的重要内容包括:

(1)管理层是否有一既定过程以辨识关联方及关联交易。

(2)是否有足够的信息用以彻底了解及评估交易双方的关系。

(3)交易的双方是否有动机及能力执行此项交易。

(4)是否按照交易的实质(包括任何不寻常的情况)决定此项交易的会计处理。

(5)有关交易的性质、内容及关系的披露是否充分。

9.关注重大性原则的应用

会计实务的处理常常涉及估计判断,例如银行业对不良放款的呆账准备,保险公司对保险的理赔准备,公司对存货的跌价损失准备及购并商誉无形资产的评价。公司管理层对分析人员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差异,常常以不具重大性为由,要求不予调整财务报告。由于重大与否,颇具主观性,一般人常常试图以经验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例如以税前收益的5%或总资产的10%作为门槛。

第五节 企业经营问题透视——超越财务数字

要识别企业的财务报告陷阱,就必须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与经营环境脱钩的话,单纯看财务报表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不能用加、减、乘、除算一下而已,关键是我们要看数字背后的意义,要看出这个意义,必须了解企业在做什么,企业在什么环境当中做的,财务报告陷阱或者哑语是很多的,比如网易和新浪作账方式不同,你可能有不理解的地方,这地方就是哑语,他没有告诉你,但是这个问题你得发现。财务分析可以提供企业财务实例和风险程度的线索,但是财务分析结果不能作为最终的投资或贷款结论。在看待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或财务报表的质量上我们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

1.会计问题与经营问题

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有多种不问类型的信息,投资者应该对各种信息进行组合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单项信息或主要财务指标数值表面上。投资面向未来,因此,财务分析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公司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只有其利润能够稳定增长的企业才有投资价值。财务分析不能只停留在数据表面,而要透过财务报表数据看到公司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并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财务报告问题并不是财务人员本身或者会计准则出现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财务报告说白了是企业经营问题的会计记录。如果企业经营非常好,就不可能有财务报告陷阱问题。因此,从根本上看,财务报告陷阱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判断。只有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才有设置财务报告陷阱的动机。

并购一直是主宰美国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开始的大规模并购时代更将这种特点推向了极致。这一时期的并购方式更多采用“换股并购”的方式。由于换股并购很少依赖于现金,而更多依赖于兼并方市场价值的特点,这种并购方式为并购管理层利用各种技巧(这显然也包括会计造假)推动股票价格上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安然与世通的崩塌表面上是由会计丑闻直接导致的,但归根结底是因为经营失败,是经营失败导致会计审计失败,而不是由于会计审计的失败导致安然的破产。如果一个企业经营很好至少资金流不会断裂,会计丑闻是很难击倒它的,如施乐、百时美施贵宝等,迄今仍然是美国最好的公司代表。而安然经营领域太广泛,没有主营业务,最后什么都做,这就是一种经营风险,其经营失败在所难免。现在看来“市场终归是有效的”,一切扩张如果不是基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基于并购是商品经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谋求财务并购与商品经营的相得益彰是极其危险的。只关注资本市场和并购扩张,而忽视商品市场和商业盈利只可能使企业昙花一现。

2.财务分析与经营管理能力

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还忽略了企业经营问题的关键——管理能力,即企业通过管理增值的潜力有多大。有的企业仅仅通过财务比率计算考察,觉得增长空间不大,但是如果通过输入管理,企业会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这一点常常在财务报表分析中被忽视。财务报告陷阱分析一定要评价企业管理制度。

财务报告本质上是一个很表面的结果现象。现在我们要问,如果两家企业财务报表表现结果一样,这两家企业有没有差别?差别肯定有,但财务报告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就需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层面看,看这两家企业在客户体系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预算管理、业务流程、企业战略方面的差别。

了解以下基础问题:公司的客户是谁?未来公司的供应商是谁,如何与之建立战略性买卖关系?如何降低核心流程的复杂度和成本?哪些非核心的流程应当外购,又如何外购?企业是否具有扎实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包括相关管理能力、管理技术以及能够对经营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应。如果两家企业在管理层面上也不分高低,两家企业的经营还是有差别的,这就要进一步看企业在产权、组织机构和企业文化等深层次方面的差异了。

企业经营透视揭示了企业经营的深层次问题,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问题最终要在非财务领域解决:如成本、应收账款和对外投资等。通常企业降低成本的方法是在车间里进行内部挖潜,除非是管理松散混乱的企业,从生产环节降低和控制成本收效甚微。而应该看什么消耗资产最多就应该去抓什么。在公司里,这肯定是投资部门,公司出大问题的都是因为投资失败。

3.财务分析与企业分析

投资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财务分析并不是企业分析的全部,特别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比率分析)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所以更不可能用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比率分析来代替企业分析。一个公司的发展成长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影响因素不能从财务比率中得到反映,更不会出现在财务报表中。另外,财务报表或财务比率反映的主要是公司经营的历史情况,而企业分析却主要关注于公司的未来发展。

尽管历史可以预测未来,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光凭过去的一些财务数据或财务比率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公司的未来,尤其是对公司成长性及其股票投资价值的预测能力较低。换句话说,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比率分析不能完全解决企业价值分析问题。

对于这一点,投资者可以从投资实践中找到答案。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较好的财务报告公布之时往往是利好出货之时,也就是公司股票价格的高点形成之时;而较差的财务报告公布之时往往是利空进货之时,也是公司股票价格的低点形成之时。当然,形成这样一个经验规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否认的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过去的财务数据或财务比率对公司成长性及其股票投资价值不具有完全的预测能力。正是基于此,许多估价方法和估价模型中都将公司财务分析的结果作为估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判断基础。

总之,财务报告陷阱是企业发展的表象,是有形的。企业经营失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是无形的。有形的表象是由无形的主体决定和制约的。因此,研究财务报告陷阱,就要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研究企业经营,探索财务报告陷阱趋势或规律。既然财务报告陷阱是表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痕迹,是有据可查的,那么,收集有形的表象材料,加以验证筛选,去伪存真,归纳分类,找出先后顺序,前因后果,就可以找出产生表象的真正原因,也就可以找出促使这一表象存在的根据。这就是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