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资银行业并购浪潮

投资银行业并购浪潮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投资银行作为一类特殊企业,相互之间也发生了大规模并购活动,通过重组投资银行的各项功能得到弥补和加强,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得到扩大,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国际投资银行业,这次合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其后一直在美国投资银行界处于领先地位,为国际蓝筹股公司和机构客户进行资产管理、外汇买卖、公司融资和证券发行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并不断在资本市场中设计和推出新的产品。

1.投资银行业并购浪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这次浪潮以“强强联合”和“功能重组”为显著特征。90年代刚刚开始,美国经济尚未摆脱衰退,由于紧缩银根,金融市场疲软,投资银行并购业务随之进入低谷。1991年,企业并购1877起,交易值692亿美元,为90年代最低谷。但从1993年起,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和回升,给要求变革的美国大公司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企业并购活动又呈现出明显上升势头。1994年美国企业并购交易额达3419亿美元。1995年美国企业并购9152起,涉及金额5190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96年企业并购愈演愈烈,并购案达10200起,全年涉及并购金额达6588亿美元,再度刷新了上一年创下的两项历史纪录。这次企业兼并浪潮的典型特征是美国大公司面对信息革命新形势和国际市场新格局,主动进行大规模的以“功能互补”为内容的资本重组,呈现出了企业规模大、产业特征强、并购方式多的特点。如1996年底波音公司以换股方式并购麦道公司,并购金额达133亿美元。

在这次并购浪潮当中,投资银行为双方企业提供了多功能的金融服务。同时投资银行作为一类特殊企业,相互之间也发生了大规模并购活动,通过重组投资银行的各项功能得到弥补和加强,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得到扩大,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1997年2月5日,国际投资银行巨擘摩根士丹利与大型证券经纪公司迪恩威特合并,这一举动被称为华尔街的晴天霹雳,不仅创造了一个总市值210亿美元的投资银行超级巨人,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文化。在国际投资银行业,这次合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摩根士丹利曾属于美国著名大银行J.P.摩根的一部分,根据1933年美国《商业银行法》分业经营的要求,1935年独立出来专司投资银行业务。其后一直在美国投资银行界处于领先地位,为国际蓝筹股公司和机构客户进行资产管理、外汇买卖、公司融资和证券发行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并不断在资本市场中设计和推出新的产品。摩根士丹利在全世界19个国家有27个中心分部,雇员总数达9200多人,1996年税前利润15.7亿美元,经营资产达1710亿美元。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摩根士丹利合并前总市值为88亿美元。迪恩威特合并前总市值达130亿美元,经营纯利为9.514亿美元,是著名证券经纪公司,在美国排名第三。两家投资银行业务各有侧重,在各自领域里都有重要影响。摩根士丹利专门与大客户打交道,主要从事证券批发业务,开一个账户至少百万美元;而迪恩威特却服务于中小客户,主要从事证券零售业务,曾属于美国一家经营百货连锁店的大公司西尔斯·罗伯克公司,1993年才成为独立上市公司。十多年来,迪恩威特专为普通老百姓买卖股票,最终形成了以散户为中心的证券经纪网络,在全美拥有361处分部和8500名专职经纪人。从1985年起,迪恩威特成功地推出一种名为“发现”的信用卡,总发行量达3900万张,居美国各种信用卡之首,1997年信用总额达344亿美元,排名第三位。

在美国华尔街,摩根和迪恩代表了两种风格类型的投资银行。前者被喻为“大脑”,专门为大公司发行证券,一次交易就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在国际资本市场中举足轻重;后者被喻为“肌肉”,它们买卖股票、债券和基金,为成百上千万的散户服务,靠无数次的小笔交易获取利润。二者的结合似乎顺理成章,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投资银行业务的这种分工已成习惯。虽然美林是较早将两种风格的投资银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典范,然而摩根士丹利直到90年代末才下决心彻底打破常规,终于实现了“大脑”与“肌肉”的结合,组成一家名为“摩根士丹利-迪恩威特,发现股份有限公司”(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Discover &Co)的新公司。在新公司的股本中摩根占45%,迪恩威特占55%。整个交易以股权置换方式进行,每股摩根股份换为1.65股迪恩股份。这次“强强合并”使得摩根-迪恩成为国际投资银行界独一无二的巨人。

经营业绩一向出色的摩根为什么要与迪恩合并,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摩根公司高层已开始大规模地调整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摩根过去主要把兴趣放在机构大户身上,缺少强大的散户零售网络。随着近年来市场发展,特别是美国大量的个人投资者资金不断流入共同基金,散户市场已显示出旺盛的盈利势头。迪恩旗下8500家经纪人组成的庞大销售队伍,成为摩根拓展散户市场的有利条件,使其与美林公司和一些“白鞋”对手竞争中能够左右逢源,这对于摩根继续称雄于21世纪是至关重要的。在风云多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将具有互补性的各种投资银行业务结合在一起,显然是一种理想组合。但是,由于两家公司员工收入差别很大,工作特性也有差异,合并之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未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公司文化之间的协调。纽约股票市场对未来投资银行巨人摩根-迪恩非常看好,收购消息公布当天,摩根和迪恩的股票即大幅攀升,前者升至65.25美元,升幅为14%;后者升至40.625元,升幅为5.2%。一些国际金融分析家认为,投资银行业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局面,未来市场只能是少数大型投资银行的天下,投资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已势在必行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企业兼并浪潮当中,各种金融机构都在寻求兼并对象,具体表现为不仅商业银行收购投资银行以拓展自身投资银行业务,而且投资银行也不断介入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不仅不同业务种类的专业性投资银行之间发生了功能互补型合并,而且不同地区之间的投资银行也出现了以扩大市场范围为目的的并购现象。近年来,金融机构跨国兼并案例逐渐增多,涉及金额越来越大。不仅小的金融机构希望走规模经济和集团化经营道路,而且大的金融机构也希望自身规模更大,出现了金融机构“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倾向。一些地区性小的证券经纪公司不可避免地成为收购对象,商业银行也在并购风潮中寻求大的作为。一时间,如J.P.摩根、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所罗门兄弟等著名机构的动向成了人们关注对象,而摩根士丹利长期以来的主要对手之一——高盛公司更成人们议论的焦点。高盛在华尔街与美林、摩根并称三大投资银行,多年来与摩根一样主要从事机构业务。高盛在与美林、摩根等同行竞争过程中,各不相让,互有胜负,而且胜场颇多。1996年,高盛的税前利润达到26亿美元,被国际金融界权威杂志《国际金融评论》评为该年度最佳银行。高盛长期坚持合伙制私人公司,缺乏股票市场融资渠道,后来终于沉不住气,于1998年也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一些金融分析家认为,在强大竞争压力下,高盛上市对于保持其在21世纪的投资银行领先地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