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凉果业发展之路

平凉果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果兴农”顺应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自觉投身到栽果建园、发展产业中来,为果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2009年,“平凉金果”又被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品牌价值31.95亿元,“小金果”终于做成了“大品牌”。通过2~3年持续有效的信贷支持,使“平凉金果”的知名度、美誉度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以果兴农”、“以果富县”、“以果强市”。

农发行支持“平凉金果”产业做大做强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和建议

玉振龙

平凉市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一。以该市静宁、泾川两县为主产区,所产苹果因其着色好、硬度高、糖分大、清甜可口,被称为“平凉金果”。这一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其中也包含了农发行平凉分行的长期培育和倾情支持。

一、平凉果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地已具规模,果业突破形成气候。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178万亩,挂果56万亩;果品总产量71.2万吨,平均优果率61%。其中,在核心产地静宁,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6%,挂果45万亩,建成了果园化乡镇12个、果品专业村75个。

(二)先进技术加速推广,果品生产形成标准。静宁县建成了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基地认证面积34.1万亩,占全县果园面积的49%,该县苹果先后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4张国家级名片

(三)果业品牌初步打响,出口创汇成效明显。通过积极走出去参会、参评,静宁成纪富士等果品先后荣获“中华名果”等大奖13个,“陇原红”牌红富士苹果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果品,静宁也先后获得了“中国苹果之乡”等6个国家级荣誉。依托6户龙头企业,三年出口果品2.1万吨,创汇1410万美元。

(四)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建成了40多家龙头企业,其中大型贮藏企业28家,年贮藏能力20.5万吨,加工转化能力40万吨。成立了绿色果业协会等专业组织33家,建成了静宁苹果网,初步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五)产业效益持续提升,助农增收势头强劲。2009年全市果品总产量71.2万吨,产值13.4亿元。全市果品收入过百万元的村89个,300至500万元的村9个;果品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户200户,16.5万人稳定脱贫,并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二、平凉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是行政持续推动,一张蓝图描绘到底。历届市县党委、政府始终都把发展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促进了果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始有今日规模。

二是干群协调联动,“以果兴农”深入人心。“以果兴农”顺应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自觉投身到栽果建园、发展产业中来,为果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各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身体力行促进果业发展。

三是项目和典型牵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一方面,政府从种苗种养、技术推广、龙头培育等多方面提供了资金扶持,落实了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先进典型,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果业示范带及示范乡、村、户,促进了果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

四是科技推广驱动,打特色牌育优质果。突出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对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始终走绿色路、建精细园、育优质果、打特色牌,有力地提升了果业生产效益。

五是建办龙头拉动,以产业化提升产业。坚持招商引资、建办龙头,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扶持社会各界能人进入苹果产业,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而且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总量仍然偏小,发展布局不尽均衡。静宁果园与耕地占比虽已超过了50%,但由于80年代起步以来的老果园占比较大、约有10万亩,树体衰弱、产量不高。就县内来看,中南部果园占全县果园的九成多,而西北部一成不到,发展不尽平衡。

二是管理水平相对粗放,标准化生产程度低。虽然在静宁、泾川县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但由于部分群众观念滞后、产业配套资金不足、整体推进措施不力等方面的因素,致使粗放的管理模式还未完全改变,优质丰产园和粗放管理园产量、收入存在差距。

三是深层次开发滞后,产业效益提升缓慢。龙头企业的转化增值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链条比较短,即便如静宁常津、鑫龙等龙头企业在国内已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但出口仍不足总产量的15%,实现农超对接和抢占国际大市场的空间巨大。

四是品牌保护意识不强,营销网络不够健全。“平凉金果”品牌早已注册使用,但品牌效应还不十分明显,从事规模化经营的果业龙头仍然较少,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五是产业体系不健全,服务职能不到位。市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应对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防御体系不健全。果农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通,生产要素监测和农资市场监管不力,市场服务尚不完善等。

四、农发行支持果业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择优支持龙头,辐射带动一片。通过强化对接营销,积极介入支持,我行先后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43亿元,支持了静宁常津、鑫龙等省、市级重点产业化龙头和出口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订单收购,扩大出口,打响了品牌,维护了价格,做大了规模。

二是延伸支持链条,有效激活一方。采取“银行+企业+基地+农户+政府”的“五位一体”方式,三年累放贷款2.96亿元,着重支持了静宁工业品、恒达、开元、通达及泾川恒兴等一批涉果上下游企业,初步形成了9500万个果品包装箱、40万吨果品保鲜冷库、5000吨果酒、6万吨果汁年产能力,以及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的产业体系。

三是深度支持产业,增收致富一域。果业迅猛发展,县域财政持续增长,我行借此先后发放2.65亿元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重点支持了静宁、泾川两县循环经济产业及乡村公路、供水、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果业产、供、销环境进一步优化。2009年,“平凉金果”又被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品牌价值31.95亿元,“小金果”终于做成了“大品牌”。

五、进一步支持果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大力支持龙头,提高果品就地转化能力。大力支持一批与果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企业舞动龙头,带领果农占领市场;积极支持现有贮藏企业技术升级,提高果品耐贮性,确保果品在市场上的优质优价;支持纸箱包装等配套企业提升技术含量,走向高端。通过2~3年持续有效的信贷支持,使“平凉金果”的知名度、美誉度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以果兴农”、“以果富县”、“以果强市”。

(二)创新信贷支持方式,促进生产与市场无缝衔接。探索通过果业合作社、果农协会等组织进行“互助联保”,支持订单生产、规模经营;合理选择承贷主体,支持全市新建1~2个集信息发布、果品销售、农资配送、检验检测为一体的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力争把静宁,乃至平凉建成辐射周边的果品集散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在大中城市、沿海口岸建立果品连锁超市和销售窗口,不断占领欧洲、南美等外向型高端市场。

(三)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有效促进“金果”产业升级。主动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涉农产业扶持、补助政策资金,着力抓好总行与财政部、国家农发办联合出台的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进行财政贴息相关政策的落实,对符合条件的果业龙头企业贷款认真筛选、及时上报,促进财政支农资金与政策性信贷资金有效结合,最大化发挥支农效应。

(四)银政合作搭建平台,全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打好农发行农村基础设施、县域城镇建设等多品种贷款“组合拳”,围绕长期困扰苹果产、供、销环境,影响果业持续做大做强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深度支持,整体开发,着力在涉及三农、关乎民生、与特色产业关联度大的县乡公路、农田水利、土地整治、管网改造等方面集中突破,使发展果业的基础更趋牢固,搞活县域经济的步子迈得更快更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