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把国务院及总行的政策要求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促进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是我行信贷支农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已从外延扩张性增长,逐步转向外延与内涵并重、健康持续有效发展的新阶段。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为我行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于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杨晓明 姚春侠

如何把国务院及总行的政策要求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促进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是我行信贷支农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行近年来支持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为例,试对信贷支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自业务开办以来,我行加大对全省特色优势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初步建立了以扶优扶强为主线,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以延伸产业链条为抓手的产业扶持模式。目前,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已从外延扩张性增长,逐步转向外延与内涵并重、健康持续有效发展的新阶段。

(一)信贷规模稳步扩大。从2007年业务开办初支持20个客户、发放贷款5.47亿元起步,到2012年末,已培育形成了近80户的稳定客户群,累放贷款89.33亿元,分别较2007年翻了3番和15番。2012年末贷款余额29.15亿元,较年初增长3.09亿元,同比多增5%,占全行商业性贷款余额的45%。

(二)客户结构不断优化。经过多年的支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资金实力强、辐射带动大的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纳入我行信贷支持范围。至2012年末,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占比同比增加5.7%;A-级以下客户数同比下降0.38%,AA-级及以上客户数同比增长3.6%。

(三)区域优势日益凸显。近年来,重点支持了陇东地区的苹果购销储及浓缩果汁加工,定西、兰州等地的中药材流通和加工,河西地区蔬菜购销加工,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特色产业支持框架,区域规模优势初步显现。

(四)发展质量总体向好。目前,支持的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效益显著提升。至2012年底,全行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继续保持零不良,78家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47.53%,平均流动比率达176.19%,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8.4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0.03%,平均产销率84%,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平均增幅达79.22%。

(五)支农成效比较明显。通过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发挥了政策性金融引领资金回流“三农”的职能作用,取得了政府支持、农民满意、企业欢迎、银行增效的良好效果。据统计,2012年支持企业实现收入38.9亿元,支持企业收购加工数量138.5万吨,增加就业机会12270余个,带动辐射农户13.7余万户,户均增收近万元,银行收息1.78亿元。

二、面临的机遇、困难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一是有独特的自然优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富民产业和重点发展战略,目前,已形成了中药材、酿酒原料、果品、草食畜、蔬菜、花卉等产业集群。其中,全省中药材面积居全国第一,全省地产当归党参、黄芪等主要品种产量占全国的70%~95%,“岷归”、“纹党”等名贵药材驰名中外,享誉东南亚;全省苹果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370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450万亩,增幅21.6%,天水、平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苹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上,甘肃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

二是有优越的政策优势。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为我行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指出,“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在各自业务范围内采取授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的支持力度”,“鼓励政策性金融及商业性金融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这对我行信贷支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开辟了更大空间。同时随着全省“3341”项目工程和“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今后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的投资需求将持续旺盛,我行发展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二)困难和挑战。一是客户维护与营销难度加大。一方面现有优质客户同业竞争激烈。至2012年末,我行已支持的78户客户中,客户融资余额43.7亿元,其中在我行贷款21.8亿元,占比49.9%;在他行贷款21.9亿元,占比50.1%。在营销的趋利下,易造成产业“泡沫”,抬升贷款客户投融资的盲目性、随意性,有可能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潜在客户营销难度增大。由于优质客户资源相对有限,且竞争激烈,加上受信贷规模的约束,基层行在营销项目时缩手缩脚,缺乏底气。同时,贷款利率走高,也增加了项目的融资成本。

二是信贷监管与客户经营多元化挑战并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支持的客户中,45%的客户、法定代表人、控股公司或关联企业涉及对外投资、入股行为,即存在多元化经营行为。贷款客户的多元化经营,客观上不仅给贷款本身经营带来了较大风险,而且也给我行信贷监管带来较大难度。与此同时,随着集团客户的发展,其结构复杂多样性、关联交易隐蔽性、银企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别是开户行对贷款用途与销货款回笼难以跟踪监督,导致风险识别难度加大,我行管理难度日益增加。

三是业务发展与人员素质不匹配。当前,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涉及行业多、政策变化快、管理难度大。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人员数量偏少和能力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政策建议

(一)强强合作,依托规划引领发展。一是加强沟通汇报,积极参与研究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政策,促进支农信贷政策与农村产业发展政策的配套和对接。二是继续深化和地方政府、省农综办、企业的合作,加强同地方金融办、银协、同业的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的项目对接机制。三是加强与专业担保机构合作方式创新,对有贷款需求且企业自身有效抵押物合法,但因农发行制度要求而暂时无法抵押的贷款企业,尝试将企业知识、专利权、商标权等向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质押后,由省担保公司再担保的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租赁等形式,积极创新中小企业担保方式。

(二)立足实际,明确支持培育重点。鉴于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特点及我行政策性银行的属性,在有限的资金计划规模条件下,应有重点、分层级做好对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作。一是在政策取向上,按照客户的“信用等级状况、产业化龙头企业级别、客户贡献率、贷款用途”等条件,实行差异化的“风险保证金、自有资金、担保方式、优进劣退”信贷支持政策。二是在信贷经营中,坚持进退有序、张弛有度,把有限的信贷资源向优势产业、优质客户和优良管理倾斜。三是在支持重点上,要继续围绕苹果、中药材、蔬菜、优质枸杞、酿酒原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这些产业种植、加工、流通、储备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支持力度;适度控制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及固定资产投资;严格控制向盲目扩张、涉足产能过剩行业、“裸商”控制的项目贷款。同时,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鼓励企业参与冷链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其延伸产业链条。四是在客户选择上,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优选客户、防范风险”的信贷策略,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重点支持具有原料优势、规模优势、产业链较长、效益较好的优质客户、黄金客户。对具有原料优势、成本优势的优质客户,要适当提高我行的行业占比,争取提高客户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三)优化组合,强化信贷支农效果。一是合理配置贷款品种,细分龙头企业在种植、加工、流通固定资产投资等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合理运用我行短期、中期流动资金品种及中长期贷款品种,实现对产业链的支持。二是多元组合贷款方式,根据不同企业贷款,科学配置多种贷款方式,灵活组合抵押、质押、保证等多种风险防范措施。三是通过扩大票据业务规模,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基金、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的对接与合作,引导客户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着力培育稳定的客户群,提高客户忠诚度。

(四)加强管理,坚守风险底线。一是加强贷款准入管理,区分业务类型和品种,建立健全分行业、分领域的差别化、定量化的信贷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二是加强流程管理,提高调查评估质量,规范审查标准,加强作业监督,落实好贷后管理措施和尽职管理制度。三是加强信贷监测分析,特别是对经营多元化、多头融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企业、“裸商”控制企业,要密切监测,从严管控。对集团客户,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防止“涨肚子、垒大户”和风险过度集中。四是建立区域、行业、客户三位一体的贷款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完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报告和处置机制。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系统指导培训,丰富条线人员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系统执行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