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冰岛的金融危机

冰岛的金融危机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案例以北欧小国冰岛的濒临破产为例,使读者了解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了解国家金融风险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所谓国家金融危机,是指整个国家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金融海啸使得全球各国的失业率普遍上升,其中金融业受到的冲击最强烈。

冰岛的金融危机

摘要:

用“海啸”一词来比喻因华尔街主要投资银行的破产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十分恰当和形象的。这股金融海啸从始发地华尔街迅速传导至欧洲各国,其中,北欧极地边缘的小国——冰岛,首先撞击冰山,成为第一个被金融海啸刮倒的国家,一夜之间,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全世界为之震惊。此后,危机愈演愈烈,多个国家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被称为“波罗的海三虎”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因加入欧盟,吸引了国际资本流入而富裕起来,在享受了五年的繁荣果实后,因金融危机而受到最大的冲击。拉脱维亚是三虎中遭受冲击最重的国家,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的失业率飙升,经济紧缩程度将升高至惊人的12%。金融危机拖垮了拉脱维亚政府,2009年2月15日,拉脱维亚总理戈德马尼斯及其领导下的中右派内阁向总统扎特莱尔斯提出了辞职,并很快被接受。[1]拉脱维亚成为第一个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东欧国家,也是继冰岛和比利时之后,欧洲第三个因经济危机而下台的政府。此外,东欧的匈牙利、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纷纷遭遇第二波金融海啸的冲击,爆发了国家金融危机。本案例以2008年遭遇金融风暴的冰岛为例,分析国家金融风险。

2008年3月,因遭受次贷危机的冲击,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破产,在美国政府的援助下,银行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贝尔斯登银行,此举拉开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序幕。2008年9月14日,美国银行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达成协议,美国银行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林证券投资银行。9月15日,因身负债务超过6 130亿美元、拥有158年历史、世界前八位、美国本土排名前四位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依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规定,申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保护。路透社在美国当地时间9月14日晚间7点钟左右,第一时间权威发布了该条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9月17日,美国政府正式接管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美联储提供850亿美元的资金拯救AIG。雷曼兄弟的破产和国际集团(AIG)被美国政府接管,导致美国股市暴跌,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创7年来的历史记录,暴跌504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遇见的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关键词:

冰岛,金融海啸,国家金融风险。

案例特点:

2008年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冰岛是第一个遭遇金融海啸冲击的国家。

学习目标:

本案例以北欧小国冰岛的濒临破产为例,使读者了解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了解国家金融风险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以金融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相匹配,国家才能健康发展。

学习与思考:

1.国家金融风险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有哪些?

2.冰岛国家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这场危机?

3.国家应该如何制定金融业发展政策?

4.一个国家金融业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

5.从冰岛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国家金融危机

所谓国家金融危机,是指整个国家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而国家金融风险,是指国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参与金融活动中有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金融风险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国际资本的自由化、逐利性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20世纪后半期开始,经济全球化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国际一体化,伴随着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拓展领域、商品和劳务的国际间流动增强,金融往来也已经远远超出国界,金融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①金融已经突破传统国界的限制,实现了金融资本的跨国扩张和国际流动;②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金融观念与管制的束缚,不断出现新的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工具;③金融的影响超越国界,在地区之间和国与国之间进行传递;④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正是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遭遇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遭受国家金融风险的案例很多。90年代初期,拉美各国爆发了债务危机,英国和墨西哥也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1997—1998年,起源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得当时的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国家金融风险。2001年,阿根廷遭遇了国家金融风险;2008年6月,越南突然爆发金融危机,股市连续下跌25天,越南盾对美元贬值2.7%,通货膨胀失去控制,楼市大幅跳水,贸易逆差陡增。[3]

◆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海啸

2007—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百年一遇的华尔街金融海啸,致使华尔街4万多人失去工作,华尔街排名前五的投资银行中的三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已经黯然退出了华尔街的历史舞台,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经转型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华尔街五大国际投资银行或者倒闭,或者转型为传统银行,投资银行这个名词,已经退出了资本市场的历史舞台。今后,人们只能在历史文献或词典中看到“投资银行”这个名词了。金融海啸使得全球各国的失业率普遍上升,其中金融业受到的冲击最强烈。2009年2月23日,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在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12日期间,全球金融行业公开宣布的裁员人数已经超过32.5万人。报告认为:实际情况比报告中估计的还要严重,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金融机构的资产继续受损,金融行业裁员的幅度将进一步加大。[4]

持续困扰华尔街长达一年多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欧洲各主要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的金融市场纷纷动荡飘摇,受雷曼兄弟银行宣布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评级调低的影响,2008年9月15日,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遭遇恐慌性抛盘,道琼斯指数重挫504点,标准普尔指数下跌近5%,创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伦敦《金融时报》100只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以5 204.20点收盘,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12.50点,跌幅高达3.92%,创2008年1月21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巴黎CAC40股指全天最大跌幅一度接近6%。德国股市DAX指数大跌2.74%,达到近两年间的最低点,再现“黑色星期一”。此外,拉美地区的金融市场也呈现出剧烈的动荡,2008年9月15日,巴西圣保罗股市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股市的主要股指跌幅均超过5%。墨西哥城股市的IPC指数和秘鲁利马股市的IGBVL指数当天也分别下跌了3.79%和2.42%。亚太地区的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的股市开盘即遭重挫。2008年9月16日,韩国股市开盘暴跌,主管部门紧急启动了暂停交易程序,尾盘,韩国股市综合指数以1 387.75点报收,跌幅达6.10%。东京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日经225股指下跌605.04点,创下2005年7月8日以来的最低水平。澳大利亚股市9月16日跌至近两年的最低水平。新加坡股市9月16日在大量抛盘的压力下,继续下跌1.01%,海峡时报指数报收2 461.43点,跌25.12点;香港金融股全线下挫。[5]

就在世界各地股市跌声一片、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金融风暴将会如何摧残各欧美大国之时,一个极地边缘“世外桃源”般的小国家——冰岛却拉响了更为刺耳的警报。2008年10月6日,冰岛总理吉尔·哈尔德在电视上发表讲话:“同胞们,……,如果某个时刻需要冰岛举国站在一起面对逆境展现坚毅,那么现在就是这一时刻。我号召所有人一起来保卫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保护那些将挺过现在开始的风暴存活下来的价值观念,……,我们都需要发现一种内在的勇气来展望未来。……。因此,以冰岛人的乐观、坚毅和团结为武器,我们将安然渡过风暴。”总理的讲话表明,冰岛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作为一个国家,冰岛可能将要破产。[6]

在冰岛陷入经济金融危机之时,65岁的总统奥拉维尔·拉格纳·格里姆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进医院接受治疗。一时间,世界舆论大惊。冰岛成为本次金融海啸中第一个撞击冰山而面临破产边缘的国家。此后,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因受金融海啸的冲击,而面临国家破产的威胁,如巴基斯坦被标准普尔调降债信级别为CCC+,显示巴基斯坦已经濒临破产边缘。还有巴西、乌克兰、哈萨克斯坦、阿根廷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等国也已经到了国家破产的边缘。2008年10月20日,俄罗斯、法国、巴西、罗马尼亚、芬兰和美国纷纷向各自的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加入救市行列,以确保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行。

2008年12月9日,冰岛国民银行向美国纽约南区破产法庭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破产法庭指定比亚尔纳松为负责国民银行重组的助理。2008年11月下旬,克伊普辛银行和格里特尼尔银行相继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至此,冰岛三大银行无一幸存。由于冰岛是最先受到本轮金融海啸冲击的国家,本案例将以冰岛为例,分析国家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冰岛概况[7]

冰岛(The Republic of Iceland)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格陵兰岛和英国中间,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32万,70%的冰岛人居住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冰岛远离欧洲大陆,是欧洲第二大岛屿。在地理概念上,冰岛被视为北欧五国之一。当今的冰岛已经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排名前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世界排名第一的人类发展指数。目前,冰岛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洲经济区、北欧理事会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会员国。只是,冰岛至今还没有加入欧洲联盟。冰岛是欧洲最西部的国家,位于北大西洋中部,靠近北极圈,冰川面积占8 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4 970公里。全国境内75%是海拔400~800米的高原,其中12.5%的地区被冰川覆盖。冰岛有1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0多座,是世界活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因此,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国共有200多个地热区,俗称“地热之国”。2006年12月3日,中国与冰岛合资的陕西绿源地热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陕西省咸阳市正式成立。

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大部分土地不能开垦,没有农业,没有森林、铁路和大城市,是世界温泉最多的国家。冰岛属寒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变化无常,因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较同纬度的其他地方温和。夏季日照长,冬季日照极短。秋季和冬初可见极光。冰岛素有“火山岛”、“雾岛”、“冰封的土地”、“冰与火之岛”之称。

从历史上看,1814年之前,冰岛是挪威国王的殖民地,后来又成为丹麦的附属国。1874年,丹麦政府给予冰岛有限的自治权。1918年,冰岛在内政方面进一步取得了保护国的独立和主权地位,丹麦在外交和国防方面仍然具有保留权。1940年,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占领了冰岛和丹麦。1941年,冰岛又被美国人占领。1944年6月17日,冰岛宣告独立,成立了冰岛共和国。

冰岛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水力、地热资源与草地的开发利用上,冰岛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2000年,冰岛的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4.57亿美元。进口商品主要是运输工具、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等,出口商品主要是渔产品、铝锭、硅铁、农产品和毛纺织品等。冰岛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其中与欧洲经济区的贸易额约占70%左右,主要贸易伙伴国是德国、英国、美国、荷兰、挪威、丹麦、日本和瑞典等国家。冰岛的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渔业提供冰岛60%的出口收入,95%的国民收入

过去十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冰岛都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最具经济进取性”;人均国民收入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中名列前茅,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05年,冰岛人均GDP达到54 975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人均寿命达到了81.15岁,是世界上第二长寿的国家。

冰岛的福利制度十分完善,高等教育全部免收学费,国民医疗费用几乎政府全包,失业率接近零。持续失业3个月以上的工人可以从政府领取每月不超过13.6万冰岛克朗的救济金,冰岛人不必为医疗、教育、失业和养老发愁,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存款,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家、“最和平的国家”。[8]2006年,冰岛GDP为11 417亿冰岛克朗(约181亿美元),GDP年增长2.6%,人均GDP突破6万美元,达到60 370美元。据英国BBC新闻2006年4月14日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表明,宽频上网服务普及率最高的是冰岛,为26.7%,其次依次是韩国25.4%,荷兰25.3%,丹麦25%,瑞士23.1%。2007年,联合国评定冰岛是“最适宜居住的国家”。

◆冰岛的金融危机

冰岛是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最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2008年10月6日,总理吉尔·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了警报:“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漩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随后,总理吉尔·哈尔德给国民提出建议:“重回老本行:到海里去捕鱼。”此举表明,冰岛遭遇了该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灾难,已经到了整个国家行将破产的地步,引起世界各国一阵不小的恐慌,特别是与冰岛有密切金融关系的欧洲国家,比如英国、德国等。

冰岛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下半年。2007年下半年,冰岛的经济已经呈现出弱势发展的态势,冰岛克朗开始一路走低,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逐步削弱了冰岛人的消费能力。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信贷紧缩,在金融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骤降,世界各大银行开始采取谨慎贷款政策,资金流动性大大降低,银行业不仅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到资金,而且筹资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2008年3月底,冰岛三大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大大降低,冰岛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短期借款突然枯竭,银行几乎不能够筹集到短期资金,很多投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到2008年5月,冰岛央行为了缓解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的困境,与瑞典、挪威和丹麦的央行达成互换协议,用冰岛克朗从瑞典、挪威和丹麦的央行最多可换回5亿欧元的应急资金。9月,美国次贷危机骤然升级,冰岛的银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多家银行濒临破产。受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冰岛股市暴跌,冰岛克朗大幅贬值,银行倒闭潮一触即发。9月29日,冰岛政府以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国内第三大银行Glitnir(格利特尼尔)75%的股份。一周以后,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的控制权已归属到冰岛金融监管局。10月9日,冰岛第一大银行Kaupthing也被收归国有,政府宣布暂停股市交易,以防岛内发生更大的金融恐慌。至此,冰岛政府已经全面接管了银行业,并将全面掌控,以确保国家及储户的资产安全。冰岛政府在接管银行的同时,从10月9日开始,采取临时性汇率固定政策,希望将冰岛克朗绑定美元,以稳定冰岛克朗,同时限制外汇的流出。[9]开始时,每个账户每天只能取出相当于5万冰岛克朗的外汇,10月14日之后,政府对外汇的流出增加了双重限制,必须持有护照同时出示飞机票,才能取出5万冰岛克朗。休市三天后的冰岛股市,10月14日开盘后随即暴跌,跌幅深达77%,创历史最大跌幅。政府接管银行后,中止了冰岛银行数十万海外储户的取款服务,引起了多国政府及其储户的强烈不满,并引发外交危机,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英国。英国有数十万个人储户,存款至少24亿英镑,约合41亿美元,英国还有近百个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冰岛银行有储蓄或投资业务,总额近10亿英镑。此外,还涉及英国的地方市政委员会、大学、医院,甚至警察局。[10]

为了保护英国储户的存款,首相布朗根据2001年颁发的相关反恐安全法案,冻结了冰岛Landsbanki银行和Kaupthing银行在英国分支机构的资产,并且宣布冰岛政府破产,起诉冰岛政府,要求冰岛政府赔偿英国储户200亿英镑。英国财政大臣戴里德说,英国将向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附属网上银行公司Icesave的英国储户提供存款保障。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同时宣布冻结冰岛最大银行Kaupthing在德国的所有业务,德国大约有3.08万客户在这家银行拥有账户。[11]

冰岛国家金融危机发生后,冰岛央行为了避免金融体系的崩溃,于10月8日试图维持131冰岛克朗兑换1欧元的固定汇率制。10月13日,股市恢复交易后汇率大跌,政府宣布放弃冰岛克朗的固定汇率。至15日,冰岛克朗兑换欧元的汇率大跌至146.07克朗兑换1欧元。冰岛央行同时宣布将基准利率由原来的15.5%下调至12%。10月29日,冰岛央行又将基准利率从12%大幅度上调600个基点,至18%,为七年来的最高点。冰岛克朗作为世界上单位规模最小的独立货币已经崩溃:按照冰岛央行11月18日的牌价,1欧元可以兑换177冰岛克朗。[12]

几百年来,冰岛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一直是海洋渔业,冰岛是世界上人均捕鱼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冰岛的国民经济是建立在渔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冰岛的对外依赖性很大。

冰岛还曾因为渔业海洋生物资源同周边国家发生过数次冲突,其中就包括和英国之间发生的著名的“鳕鱼战争”。近年来,由于对重工业的大量投资,冰岛的经济形式逐渐多样化,炼铝业发展起来,经济领域也不断进行自由化和私有化。如果冰岛人民一直从事海洋渔业,并且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冰岛就不可能面临今天的金融危机。

渔业曾经让冰岛这个国家自给自足数百年。20世纪90年代开始,冰岛人认为依靠捕鱼业是不可能令国家富有的,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冰岛人开始撂下渔网,脱下捕鱼装,换上西装革履,在金融的海洋中劈波斩浪,积累起财富。[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冰岛的股票市场异常繁荣,刺激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冰岛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111.86%,而荷兰只有99.37%,瑞典99.16%,丹麦59.29%,位居北欧各国前列。冰岛政府于2000年宣布取消金融管制,放弃了对银行体系的监管,银行业开始了混业经营、全球化扩张、并进行多领域投资,政府的行为间接纵容了银行业不负责任的投机行为。在放松银行管制和私有化以后,冰岛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在借贷融资推动下大幅度增长,利用开放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高利率吸引海外存款,再把这些借来的钱投入到高收益的金融项目,比如用于购买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或者投资高收益的长期资产,期望在全球资本流动增值链中获取高收益。可以说,冰岛银行业的发展壮大走了一条“借钱生钱”的道路,不仅面临着高风险而且背负着大量的外债。最严重时,冰岛银行体系的总外债规模竟然高达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外债总额高达1 000亿欧元,而冰岛央行的流动资产却只有40亿欧元。银行业已经达到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地步,一旦银行业出现问题,依据冰岛较小的经济体,政府想救也没法救,只好马上宣布“国家即将面临破产”。

早在2006年底,标准普尔和惠誉信用评级公司就已经开始调低冰岛银行的信誉评级,因为当时的冰岛已经债台高筑、以银行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高等潜在问题已经暴露。

2008年10月30日,冰岛总理说,金融危机给冰岛带来的损失总额将达到1.1万亿冰岛克朗(约合94亿美元),相当于这个国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5%,2009年冰岛的政府赤字预计将达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09%。换言之,2009年冰岛人全年的GDP总值还不够为危机后的政府赤字抵债。

目前,冰岛实际上已是一个破产国家。2008年10月25日,数千名民众在首都举行示威游行,至11月15日,民众已连续七个周末举行请愿活动,请愿的民众多达6 000余人。据《冰岛晨报》报道,民众请愿的人数和场面可以与获得2008北京奥运会亚军的冰岛手球队凯旋时相媲美。人们的不满在上升,要求总理哈尔德和央行行长奥德森下台,指责他们要为未能阻止冰岛的金融体系崩溃而承担责任。他们要求提前选举,选出新的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渡过难关。

金融危机发生后,冰岛政府积极寻求各方的贷款援助,总理哈尔德与商务部长会见媒体,表示将向俄罗斯寻求紧急贷款40亿欧元,以渡过金融危机难关。由于各种原因,这项贷款方案最终不了了之,不得已,冰岛政府只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2008年10月24日,冰岛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一项总额大约为20亿美元的“全面金融稳定计划”,这是自1976年以来,IMF首次向西方发达国家提供金融援助。冰岛透露了双方的合作计划包括:IMF将为冰岛制订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和恢复冰岛经济的可行性计划,同时取消现有金融法规,并进行深刻分析与总结。根据冰岛与IMF达成的协议,冰岛将在欧洲经济区法律框架下同意赔偿有关欧盟各国储户每户上限21 000欧元的损失。相应地,冰岛可以自由处置其国外一度被冻结的资产。

10月27日,北欧的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国的领导人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晤,决定成立一个专项援助小组,以帮助冰岛战胜金融危机。11月7日,欧盟答应借给冰岛一笔贷款,总额为20亿美元,欧盟委员会表示,贷款将会在IMF与冰岛之间达成的框架协议下进行。11月8日,冰岛总理吉尔·哈尔德表示:金融危机的冲击,将使冰岛经济倒退5年,冰岛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下降10%。尽管有IMF 20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冰岛至少还需要40亿美元才可以渡过难关,避免国家破产的厄运。值得注意的是,冰岛接受的援助贷款都附有苛刻的条件,将外部金融控制强加给冰岛,严重侵犯冰岛来之不易的主权独立。

对于大多数冰岛人来说,这场金融灾难不仅使他们的财富一夜之间急剧缩水,也使他们债台高筑。冰岛人借贷消费成风,他们身处一个高福利的国家,从来不需要存款为生老病死做准备,冰岛宽松的金融制度,使得人们很容易申请到100%的抵押贷款。过去十年间,冰岛首都的郊区面积扩大了近三分之一,新建小区的入住者多数是首次买房者,年轻夫妇住进了新建的房屋,多数年轻夫妇使用宜家提供的最好、最豪华的居家用品装饰房间,许多家庭拥有两辆豪华汽车,这些多数是100%抵押贷款购买的。在本国利率高、外汇利率低时,冰岛人申请外汇贷款,支撑消费。过去五年,在金融信贷和地产投资推动下,冰岛平均每户家庭的财富增长了45%。冰岛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贷款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对贷款进行指数化计算的国家,如果某人从银行借款100冰岛克朗,通货膨胀上涨5%,银行除了计算利息外,到年底就把债务增加到105冰岛克朗。

◆冰岛遭遇金融海啸冲击的原因

冰岛遭遇金融海啸冲击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政策不符合冰岛的现实状况。冰岛为北大西洋中的迷你国家,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以传统的渔业为主,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实体经济规模较小,多少世纪以来,渔业一直是冰岛的主要经济支柱。20世纪90年代以来,冰岛人发现可以从金融业获取巨额财富,因此,以银行业为主的虚拟经济成为了冰岛人致富的希望。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金融业的经济政策,梦想成为金融强国,以至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过于庞大,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业不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成为投机的工具。2007年,冰岛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5.9%,而传统的渔业捕捞加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5.9%。金融危机发生后,总理哈尔德表示,该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他说:“我们从这次经历中得到的教训是,小国试图引领国际银行业是不明智的。”冰岛这次成为最先受到金融海啸冲击的国家,印证了“小国办不了大金融”的事实。

第二,政府放弃了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2000年,冰岛政府宣布取消金融管制,放弃了对银行系统的监督管理,冰岛银行业从此走上了急速扩张之路。冰岛银行的扩张之路就是不停的“借债”之路。银行先是利用高利率发行债券或吸收海外存款,以获得原始资本;之后,银行将一部分钱用于支持国内消费和投资,将另一部分钱用于购买高收益的国外债券、股票和金融衍生品,银行投资几乎遍布全世界。在世界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时候,每当一笔债务到期时,银行总是能轻而易举地从别处借来资金补上窟窿,借新债还旧债,以维持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在金融市场一片繁荣的20年里,冰岛银行业的冒险行为竟然为国家积累了巨额财富。冰岛央行对银行业近乎过度的扩张行径不予以制止,并不是他们不懂得其中的风险,而是他们坚信:冰岛的经济永远一切向好,冰岛的房产是要升值的。正是银行这种“借债发财”的金融理念,为“国家破产”埋下了祸根。

第三,银行业的盲目扩张。银行破产是此次冰岛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008年10月7—9日,冰岛最大的三家银行:Kaupthing银行、Landsbanki国家银行和格利特尼尔银行先后被金融监管局接管,导致冰岛陷入国家破产的边缘。在政府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和银行实行私有化后,冰岛的银行业实施了积极扩张的发展战略。近十多年来,冰岛的银行业超常规发展,截至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家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冰岛克朗,约合1 280亿美元,而银行外债超过1 380亿美元。但是,2007年冰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银行债务总额已经是冰岛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之多。国际金融银行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2/3之多,以冰岛较小的实体经济,是承担不了如此巨额债务的,冰岛不得不为银行业的过度扩张付出代价。

面临国家破产的冰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民众怨声载道,游行示威表示抗议,警民冲突不断。按照多年的惯例,2008年12月31日晚,总理要主持召开会议,数百名手持火炬的示威者闯入总理哈尔德和政要官员正在举行会议的酒店,而且试图进入会议的拍摄地点追打总理,要求总理下台,提前举行大选。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一名警察受伤。从2009年1月20日开始,冰岛民众的游行示威活动不断升级。20日,数千名冰岛民众发起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民众包围了议会大厦;21日,示威者在政府大楼外包围了总理哈尔德的轿车,并向轿车投掷瓶、罐和鸡蛋,遭到了警察和总理保镖的驱赶;22日,冰岛民众发生了更大规模的示威,与警察发生了暴力冲突,警方动用了催泪弹来驱散示威者,据说这是冰岛警方50年来首次使用催泪弹来控制民众。[14]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冰岛的金融体系严重动荡,三家大银行全部被收归国有,冰岛克朗大幅贬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示威民众和反对党对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表现感到不满,强烈要求总理哈尔德和其他高级官员辞职,并且要求总理哈尔德革职冰岛央行行长达维兹·奥德松,奥德松担任冰岛银行行长已长达13年,民众认为他对冰岛目前遭受的严重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月23日,总理哈尔德宣布将在2009年的5月9日提前举行议会大选(按规定下届议会选举应该在2011年举行)。1月25日,冰岛商务部部长西于尔兹宣布辞职,成为自冰岛金融危机开始以来下台的第一位政府部长。1月2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宣布,由于联合执政的独立党与社会民主党联盟未能就继续执政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他领导的联合政府不得不辞职,而且由于他本人的健康原因,将不再寻求连任。哈尔德在官方网站发表的声明中写道:“我无法排除病情在更长远的未来会恶化的可能性,鉴于我的病情所带来的未知数,我决定不寻求连任。”[15]

2009年1月30日,冰岛新联合政府政党支持66岁的社会事务部部长西于尔札多蒂担任过渡政府总理,直至5月举行大选。2009年4月26日,据冰岛选举委员会26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过渡政府总理西于尔扎多蒂领导的社会民主联盟与联合执政的左翼绿色运动组织获得的选票大幅度增加。过渡政府获议会选举胜利,[16]西于尔扎多蒂就任冰岛政府新总理。新总理及其领导的社会民主联盟上台后,积极主张冰岛加入欧盟。西于尔扎多蒂认为,加入欧盟将有助于冰岛尽快恢复经济稳定,重树国家形象,增加外国投资者信心。政府于2009年5月25日向议会递交了申请加入欧盟的提案。7月16日,冰岛议会以33票赞成,28票反对和2票弃权的结果批准政府启动加入欧盟的谈判程序。7月17日冰岛正式向欧盟递交入盟申请,表明了政府恢复经济的决心。

冰岛金融危机的启示

冰岛是北欧的一个迷你型国家,人口只有30多万,没有农业,自然资源并不富裕,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时,冰岛外债是GDP的6倍多,相当于每个冰岛人背负了37万美元的债务。冰岛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政府应当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冰岛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海洋渔业,冰岛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冰岛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其海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此外,冰岛还拥有地热资源,可以利用能源优势大力发展电解铝、地热发电等行业,但是,冰岛仍然无法形成真正的多元产业。为了使国民富裕起来、国家富强起来,冰岛政府制定了促进金融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希望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业来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行业,金融业并不能直接创造国民财富。冰岛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并不符合冰岛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整个国家陷入破产的边缘。

(2)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冰岛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其银行业的盲目扩张有直接的关系。2000年冰岛政府制定了促进金融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后,中央银行彻底放弃了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银行业全部私有化,前三大银行全部为私人垄断。没有政府监管的银行业,等于是间接被纵容了其不负责任的投机行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银行开始进行规模扩张,以高利率吸引储户存款,再将存款用于国际资本市场,购买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债券、衍生金融产品等。在世界流动性充足、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的时候,冰岛银行业发展模式隐藏的问题不易暴露。当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动荡飘摇之时,冰岛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受到直接的冲击。冰岛央行错误地估计了国际金融形势,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不惜采用高利率政策,诱使冰岛银行向外国银行大量借钱,而且大都是短期信贷。当国际市场的流动性枯竭,资金链瞬间断裂时,冰岛央行所掌握的区区40亿美元外汇储备只不过是债务金字塔上的一粒沙子。由于银行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银行客户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纷纷提取银行存款,引发了银行挤兑,最终引爆金融危机。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确保银行业持续、稳健经营,以维护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必须与实体经济规模相匹配。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金融业的发展规模要与实体经济的规模相匹配。

冰岛所处的位置纬度高、日照量少,几乎无法开展农业经营,仅南部地区有几个农场,年产400~500吨农作物,粮食、蔬菜、水果基本依靠进口,加之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冰岛的实体经济规模很小,总体国力不强。冰岛克朗是世界最小的货币单位之一,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后果非常严重。金融危机发生时,冰岛的银行外债多达1 300多亿美元,而2007年冰岛全年的GDP只有193亿多美元,外汇储备仅有40亿美元。如此弱小的经济体是很难支撑巨额规模外债的。

参考文献

1.齐守智.冰岛:冰火交融的世界[J].世界有色金属,2008(8):80-81。

【注释】

[1]国际金融报,2009年2月16日。

[2]钱小安.21世界金融大趋势.金融创新因果.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第5页。

[3]国际金融报,2008年6月。

[4]新民晚报,2009年2月24日。

[5]国际金融报,2008年9月17日。

[6]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8日。

[7]根据百度百科编写.http://baike.baidu.com。

[8]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

[9]新华网,2008年10月10日。

[10]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

[11]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

[12]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

[13]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

[14]新民晚报,2009年1月1日。

[15]国际金融报,2009年1月27日。

[16]新民晚报,2009年4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