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承和创新·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对人类先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传承和创新·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对人类先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价值体系的统一,其理念的提炼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一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的良好愿望,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先进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发展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传承和创新·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对人类先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体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价值体系的统一,其理念的提炼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一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的良好愿望,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先进思想。

一、反映了人类的良好愿望,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先进思想

中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远流长,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一定的含意,其后,有了引申和发展。孟子的“民为贵,社稷为轻”饱含了“民生”思想。儒家据“民生”思想对理想社会做过许多设想,孔子于2500年前就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理想自产生之后,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东汉末年的张鲁,魏晋的鲍敬言、陶渊明,宋代的李觏、张载,明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提出均贫富、有保障的社会理想,有的则是对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皇权至上、不顾百姓生存的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从他们提出理想社会的图景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民生”思想的重大影响。

进入近代之后,“民生”思想更成为近代改革家们的直接理论根据。从洪秀全到康有为,再到孙中山,无不把“民生”思想作为社会变革的理想目标。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传统的“民生”思想的又一继承者,他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民生主义,并对民生主义进行具体诠释,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他主张兴办公共教育事业,保障完全就业,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并设立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

“民生”思想并非饱经忧患的华夏民族所独有,西方国家从古代起,也一直对“民生”充满了想象与追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以及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都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在对社会主义的描述中,也提出了若干闪耀着和谐社会理想的先进思想。西方理想社会的思想还包含了许多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有英法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等。

二、继承和发扬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始终关心和反复讨论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要使现代的奴隶得到与人相称的地位,要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促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过真正人的生活。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资料的需要,发展资料的需要和享受资料的需要。生存资料的需要是劳动者用以恢复体力和脑力,以及用以延续后代所必需的基本生活的资料;发展资料是为使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发展和运用所需要的物质和文化资料;享受资料是劳动者用于更高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物质和文化资料。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两类: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等一系列光辉思想。毛泽东关于人民的历史地位、关于党同人民关系、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问题作过许多经典式的论述。毛泽东提出的坚持社会公平、关注农民命运、人与人间的平等,个性解放、基本人权、政治民主、革命的功利主义、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兼顾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国际正义原则,着眼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正思想和教育平等权利等,都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做好改善民生工作的思想武器。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提出的“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等理想中,闪烁着“以人为本”的光辉思想。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做出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待历史、看待发展,强调今天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建立在党的三代领导人基础之上的艰辛努力的结果,非常好地解决了历史的继承关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解决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非常好地解决了与现实的结合问题。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来指导实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非常好地指明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一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发展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强调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通道。

二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途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不仅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三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就必须认真处理人民利益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地为人民谋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只有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经费来源多渠道、权利和义务相对应、服务社会化、管理法制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可靠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以上论述说明,和谐社会或和谐社会理想并非某个人的偶然发现,而是人类一种共同的长期不懈的追求,它在各种不同的学派之间可以拥有相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千百年来,这个古老的理想广为流传并不断闪现其思想光芒。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继承、发扬了古今中外的和谐文化,赋予了新的思想和内容,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