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键要素·宁夏财政的突破性发展

关键要素·宁夏财政的突破性发展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财政支出呈现平稳运行的特点。这充分说明宁夏财政的实力在快速提高,有能力为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政平台。五年来,宁夏财政实力的发展变化,一个突出特点是塑造了多元化的增长格局。

第三节 关键要素·宁夏财政的突破性发展

“十五”以来,各级财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努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强化收支管理,公共财政框架初现端倪,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前完成了财政“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十一五”开局以来,2006年、2007年,又实现了更大的突破。

一、收支规模迅速扩大,可支配财力逐年增加

(一)宁夏财政收支实现跨越式发展

分税制改革以来,宁夏地方财政收入从7亿多元起步,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努力,2007年达到了78亿元(预计数,下同)。其间,经历过分税制体制带来的动力激发、部分预算外收入并入预算内的制度性调增、宏观经济不振造成的税收困境和所得税体制改革形成的年度波动等各种因素影响,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态势,在此期间,年度增长率既出现过41.2%的高峰,也有6.1%的低谷(不考虑2002年因体制调整出现的负增长)。这一态势自2003年之后发生了改变,据统计,1994~2002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而2002~2007年,这一增长率达到24.1%,而且年度间的增长率还呈现逐年提升的良性趋势,这充分说明近五年是分税制改革以来宁夏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最快和最稳定的时期。

如果按照10亿元为一个台阶计算,从1994年宁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亿元起步,达到17亿元的规模用了四年(1995~1998年),达到27亿元的规模也用了四年(1999~2002年),而达到37亿元的规模仅用了两年时间(2003~2004年)。自2004年开始,宁夏地方财政收入以每年10亿元以上的幅度大跨步增加,2005年比2004年增加10.3亿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13.6亿元,而2007年的增加值则有望达到创纪录的16.6亿元。也就是说,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比2006年的增加额,就已接近1998年全年的收入总额。

预计2007年宁夏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完成78亿元以上,实现超收12亿元、增收16.6亿元。其中:区本级预计完成22亿元,实现超收4亿元、增收5.4亿元;市县级预计完成56亿元,实现超收8亿元、增收11.2亿元。此外,预计宁夏和区本级财政支出分别完成230亿元和100亿元。

img3

图3-1

“十五”时期,宁夏财政支出累计完成595亿元,比“九五”增加377亿元,增长2.7倍。“十五”期间,财政支出相继突破100、120、160、230亿元。宁夏财政支出呈现平稳运行的特点。截至2007年11月底,宁夏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4.2亿元,增长32.5%,其中:区本级支出66.4亿元,增长17.4%;市县级支出117.8亿元,增长42.8%。

(二)宁夏财政的实力快速提高,有能力为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政平台

1.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明显提高。2006年宁夏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居第14位,比2002年上升了2位,年均增长率居全国第7位;2006年宁夏人均财政支出在全国居第9位,比2003年上升了2位,年均增长率居全国第11位;2006年宁夏人均可用财力在全国居第11位,比2002年上升了1位,年均增长率居全国第4位。此外,中央补助收入、分级次财力等指标情况,在全国也处于较高位次(见表3-2)。

表3-2     宁夏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

img4

总体分析,受地域、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宁夏财政总量指标虽然在全国处于下游位置,但不论按照人均指标计算还是按照增长率计算,各项主要指标均处于中游偏上的位次,有些指标还位居前列,并且这些指标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这充分说明宁夏财政的实力在快速提高,有能力为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政平台。

2.形成多元化增长格局。五年来,宁夏财政实力的发展变化,一个突出特点是塑造了多元化的增长格局。到2006年,宁夏非税收入已达16.4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从2002年的17.2%提高到26.8%,特别是专项收入(包括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水资源费、排污费等项目)跃居非税收入中的第一大项目,改变了以往非税收入“可见不可用”的特性,成为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此外,政府基金收入也从2002年的6.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3.2亿元,年均增长36.4%,高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与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关系也由0.26:1提高到0.38:1。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等资金的不断注入,也极大的提升了宁夏财政的综合实力。

3.财力性补助资金的飞跃为宁夏财政实力的飞跃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中央补助地方的各项资金,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体制性补助、专项性补助和财力性补助三大类。而衡量地方财政实力,除了地方财政收入外,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性补助。

表3-3     2002年和2007年宁夏财力性补助资金情况

img5

备注:2007年的有关数据在结算后还会有所增加

从表3-3可以看出,2007年宁夏财力性补助资金达到88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31.1%,比地方预算收入多10亿元。而作为财力性补助的主体,中央对宁夏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目前已经达到了49亿元的规模,以年均50%以上的幅度快速增加。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制度性增长,为宁夏财政实力的飞跃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三)收支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宁夏财政已经结束了“保吃饭型”财政的历史使命,进入到了“促发展型”财政的崭新阶段。

1.收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7年,各级财政收入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局面,宁夏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任务,区本级提前70天完成年度任务,截至11月底,有14个市县也已完成了收入任务,为继续实现较大超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收入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今年以来每月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月度之间的增幅差异很小,说明宁夏财政收入的均衡稳定性有了明显增强。

2.主体税种的增长起到了支柱作用。2007年1~11月,增值税和营业税这两大主体税种的增量占税收增额的52%,拉动宁夏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此外,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资源税受相关政策拉动,增长率分别达到130.2%和105%。

3.非税收入增幅回落。截至2007年11月底,非税收入完成17.8亿元,增长38%,增幅持续回落,主要是银川市、平罗县等上年同期存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一次性入库的因素。

4.支出增幅较快。2007年,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度,不断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先后安排了一大批涉及增加个人收入、重点公益工程、宁东和太阳山基础设施、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资金项目,使宁夏经济发展的基础更为稳固,民生福利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前10个月,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工商业金融事务等支出增幅较高,分别为37.9%、47.8%、46.3%、52%、54.7%。

5.市县财政发展迎来了高潮。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的市县已达到11个,所有川区市县以及固原市均实现了这一跨越,盐池县的财政收入也极有可能在年底前突破亿元,从而使“亿元市县”的数目增加到12个。而且,2006年末还存在历年累积财政赤字的8个市县,都将在今年年底全部消化财政赤字,取得宁夏市县财政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标志性成绩。

(四)财政职能作用发挥情况的理性分析

1.提高了资金保障能力,有力支持了自治区重大发展项目建设。增加1.5亿元资金支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太阳山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7000多万元资金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安排2亿多元工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改组改制;推动第二轮政府信用合作,截至目前累计拨付使用政府信用贷款42亿元,促进了宁东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安排资金2亿多元,基本完成了“四馆三中心”的资金保障任务,并对银川部分重大公益建设项目补助资金1.6亿元,形成了以财政为主导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安排资金1亿元启动设施农业发展战略,整合各类资金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前完成了河西灌区总排水干沟扩整改造工程和百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全面启动乡镇债务化解工作,今年完成了所有山区债务的化解任务,川区债务也已化解60%以上,以此为基础,宁夏将在明年“五十大庆”之前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债务化解任务,同时自治区财政还安排了2亿元资金帮助市县化解县级义务教育债务。

2.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了宁夏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各级财政部门,围绕构建“和谐宁夏”的总要求,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山川、城乡统筹发展为突破,提升宁夏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拨付农民补贴资金14.6亿元,使农民人均直接增收400多元,全面实行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工作,持续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标准,安排资金11亿元增加宁夏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津补贴,同时全额承担了山区困难市县的风沙、误餐等补贴资金,进一步提高了宁夏城乡居民收入指标;继续支持公益性岗位购买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对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投入、改进方式,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筹措资金支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在所有市县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启动了针对宁夏农民的卫生政策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活动,创建了宁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公用经费补助新模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实行了儿童计划免疫免费补助政策;安排9000万元资金支持“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和危窑危房改造,改善了农村人居条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提前两年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十一五”规划。2007年宁夏公共财政制度最重要的突破是实施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年初预算安排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各项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下半年自治区财政又将新增财力10亿元全部投入到宁夏教育事业发展上,其中3亿元用于各市县标准化高中建设和初中寄宿制中学生活设施标准化建设,1亿元用于五市职业教育标准化项目,2亿元用于宁夏城市公办中小学校操场标准化建设项目,2亿元用于化解宁夏市县普及义务教育债务,2亿元用于帮助乡镇化解普九债务,并改善企业下属学校的办学条件。

3.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今年自治区财政共下达对市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为48.7亿元,增长60.2%,其中纯财力性转移支付为12.2亿元,基本相当于宁夏自2000年实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以来,七年间所有纯财力转移支付的总和。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自治区财政注重健全转移支付体系,突出政策引导功能,实行了税源贡献地转移支付,并将在明年实行“百强县激励性转移支付”,强化了市县财政的发展意识;将市县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的财政负担比例统一提高到10%和4%以上,拉平了区域间干部职工的福利水平;通过“补财力”与“定标准”的“双管”措施,使宁夏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水平提高到4300元以上,增强了财政对各级政权运转的保障能力。通过努力,宁夏已经初步建立起体系全面、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特点鲜明的新型转移支付制度平台,并且开创了财力性转移支付由解困向均衡转变、济弱与扶强并举的新模式,大大加快了市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缩小了地区间财力差异,激发了市县培育财源、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4.在地方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紧紧抓住“十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五年来,中央对宁夏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由2000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0亿元,增加4.6倍,年均增长35.9%,有力缓解了地方财政紧张状况,促进了地方能源、交通、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努力做大地方财政收入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拓宽财政资金来源渠道,以创新的思路、规范的管理,实现了政府外债统一归口管理,明确了政府外债使用领域和规模,推行了政府外债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了财政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平台,为积极合理有效利用政府外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15个,签约优惠贷款额4.68亿美元;“十五”期间,外债收入预计达到15.3亿元,为同期财政收入的9.45%,年均增长33.9%。这些资金重点投入宁夏高等级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教育卫生等社会效益显著的领域,丰富了建设资金的来源和规模,推动了宁夏参与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总体来看,“十五”期间,宁夏财政资金已初步形成地方收入、中央补助和政府融资“三驾马车”的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保障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综合调控措施取得成效

各级财政部门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强保障能力与服务意识,努力完善财政综合调控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进宁夏工业化进程

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财税优惠政策的扶持作用,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进宁夏工业化进程。自治区财政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支持宁夏恒力集团、东方钽业、启元药业等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了企业科技含量。实施农垦、轻纺、煤矿、石化系统所属企业等部分市县企业的关闭破产和企业改组、改制,实现了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集中解决了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和40多所区属企业学校的移交接受工作,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加快了企业发展步伐。增强企业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小企业发展及非公有制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支持自治区21个工业园区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对一批有自主科研开发力量的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实施的攻关计划给予支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整体上提高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支持外经贸事业加快发展,五年中累计安排外贸发展促进资金近亿元,对一批重点出口企业实施的扩大出口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安排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对中小企业实施的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给予资助。积极探索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新途径,一是制定出台《鼓励宁夏金融机构向中小工业企业发放贷款财政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二是搭建政府信用平台,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快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和促进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城市治污、资源保护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努力增加“三农”投入

自治区财政本着“部门协作、整合项目、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提高效益”的原则,财政安排支农资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实施了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千村扶贫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富民工程、种子工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了自治区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优势产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支持南部山区扶贫开发,全面实施千村扶贫和整村推进等扶贫工程,使山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大力实施南部山区草产业工程、贫困户养殖业工程和黄牛改良项目实施。投资建立了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吸引银行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南部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成功实施了小虎洼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项目,得到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采取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中心,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配套实施,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途径,改造中低产田,新建优质粮食基地,优质饲料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日本协力银行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配套实施宁夏风沙日元贷款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对灌区边缘的沙漠荒地和灌区内部的插花盐碱地进行治理,治理沙化土地40万亩,建立了中卫西风口防风治沙林区、青铜峡金沙湾综合生态治理示范区、银川盐池毛乌素沙地保护区、沿贺兰山边公路两侧的银西防护林区、沙湖湿地保护区等各种类型农业生态示范区,为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生态保护屏障,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加大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力度。完成退耕还林任务、退牧还草、封山禁牧建设,天然草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30%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进农业科技投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西北地区率先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有近400项新技术、新产品在农村推广,辐射带动70多万人。投资1000多万支持农民产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安排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投资支持“宁夏百万农民培训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全面推行政府直补农民“一卡通”管理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府直补农民的各类补贴资金均通过“一卡通”系统兑现发放,让广大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三)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险、城乡社会救助、公共卫生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初步构筑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促进就业与再就业,通过采取“三三制”保障和拨付财政经济补偿金等措施,有效确保了下岗职工生活费按时足额地发放,帮助解决下岗职工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问题;投入资金实施就业优惠政策,专门用于宁夏下岗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大力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已有九个市县建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筹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解决“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每年筹集专项资金,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建成。

(四)稳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各级财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使各阶层群众的收入水平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遵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四年的努力,全面实现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的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了农业税零税率的目标,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同时,在宁夏范围内全面实施了粮食补贴、春耕化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旱作机修基本农田补贴和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五补一免”政策。种粮农民直补范围,由川区各市县、农垦农场扩大到扬黄灌区种粮农民。通过“五补一免”政策,宁夏农民人均增收减负超百元。在各项利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是历史上增量最高、增幅最大的时期。稳步提高干部职工工资水平。在认真落实国家调资政策,千方百计确保工资正常发放的基础上,首次出台了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度奖金、生活补贴等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增资政策。调整提高了取暖费标准补贴,取暖费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并实行货币化发放。

(五)全面推进“科教兴宁”战略

宁夏支持教育发展资金增长较快,教育投入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以二期“义教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两免一补”和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为主要内容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逐步完善,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期“义教工程”成效显著。投入资金对8个国家贫困县的173个乡镇的1327所小学和164所初中进行重点投入,重点用于南部山区八县学校基本建设,学校仪器设备、图书、课桌凳购置、师资培训和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学校软硬件环境得到极大提升。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进展良好。宁夏中小学校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程过半。从2001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先后建设了60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使列入重点建设的回民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高,整体办学水平跨入宁夏先进行列,成为宁夏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先后投入资金,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以农村和吊庄学校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解决了寄宿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两免一补”工作力度加大。从2005年开始,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和对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惠及宁夏54万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大力支持“人才兴区”战略、科技攻关、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重点实验室研究等项目。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目前宁夏已有14个公益类科研机构完成了改革,科技攻关和科学普及取得长足进展。

(六)全面提升政权运转及社会事业保障能力

以提高保障标准、增强保障能力、完善保障机制为重点,着力增强对政权运转及社会各项事业的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公用经费标准。自2001年开始,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区本级部门单位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区级各部门公务运转经费紧张的局面。加大政法机关的保障力度。按照高于行政机关经费1倍以上的标准对政法机关的公用经费予以保障。先后投入政法专项经费,改善政法机关的办公和办案条件,支持监狱体制改革,为宁夏所有市县配齐了消防车辆,有效解决了宁夏公安政法机关的车辆、装备不足问题,增强了政法机关的战斗力,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用于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党务信息网络、金盾、金税、金财、金审工程等,宁夏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基本搭建完成,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行政效能,政府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程度提升。支持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文物发掘保护、文化和图书下乡活动,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加快宁夏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村育龄夫妻计划生育给予免费手术和免费技术服务,对计划生育妇女进行奖励,对山区117个乡镇配备了计划生育服务专用车;支持宁夏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彩电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重点项目和宁夏迎宾馆、太中银铁路等建设。

(七)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构建起补助与激励相结合,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奖励补助为补充的,制度完善、责任明确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新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县乡财政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自我约束、自我平衡能力,确保了县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保障了县乡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需要,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对基层政权运转、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直接补助的形式,将乡镇公用经费标准,从目前人均300~500元增加到2300~2500元,切实改变了乡镇公用经费偏低、运转紧张的局面。对宁夏110个乡镇分步骤、分阶段的进行了全面的新建、扩建和维修,极大改善了基层政权的办公条件。同时,对乡村道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乡村卫生院、计划生育站建设和改造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投入和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