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培育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培育机制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做好大学生创业引导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于2010年6月13日正式成立。如今,上海交大创业学院的成立终于完善了“全覆盖、分层次”的创业教育链。创业学院的建立是上海交大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成果,必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一、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培育机制

为了扶持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使之真正为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服务,根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指导思想,作为基金项目的四个受理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从项目的初期受理到后期管理工作都进行严格把关。上海交通大学首先进行了顶层设计,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立了一个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主抓,由校科技处、高新办和校就业中心负责推动落实的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并在校内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就业中心两处设立常年受理点;在徐汇区、闵行校区等地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为拥有科技成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场地,提供创业申资、融资咨询、建议等服务,并为那些具备创业条件的项目提供代办公司注册、提供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服务,努力把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示范性基地。目前,第一批获批项目和创业企业已开始陆续入驻南丹东路106号徐家汇青年创业孵化园区。另外,在漕东支路9号改建和在中山西路等地与有关方面洽谈和筹建二期、三期大学生创业基地。

有“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美誉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在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的破土萌芽。在“天使”和“种子”的支持下,一支支大学生创业团队正在蹒跚起步。

为做好大学生创业引导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于2010年6月13日正式成立。创业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为目标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学程和培训课程,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创业学院肩负起面向全校学生,建设和开设以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为主导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面向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种子选手”的双重任务。上海交大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全国高校率先探索,率先实践。在过去的几年间,上海交大率先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先后创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海峡两岸创业交流营”等工作品牌。如今,上海交大创业学院的成立终于完善了“全覆盖、分层次”的创业教育链。创业学院将定位为一所高起点、高水平、精品化、重实践的无形学院,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是现有培养体系外的补充体系。每年9月,创业学院将招收50~60名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在校生为创业学院学生,给予导师、资金等支持;创业学院还积极与百森商学院麻省理工的斯隆商学院等开展合作,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创业教育模式,目标是在5年内力争建设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交大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院。

上海交大创业学院面向上海交大全体学生,重在渗透灌输和培育学生终身受用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同时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和实践体系,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紧密聚集,培育一批未来的企业家和产业巨子。作为上海市首批创业教育建设试点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以自己的尝试和努力,点燃创业激情、播撒创业种子、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人才,率先进入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的深水区。通过“面上覆盖、点上突破”,构建了“全覆盖、分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学院的建立是上海交大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成果,必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此外,学员在校期间,可申请获得创业学院“预孵化资金”(2万元左右)进入创业苗圃开展实践,重点把构想中的创业产品、想法做成现实样品、商业模式,并进行初步市场调研;毕业前后还可进一步申请“天使基金”,并携公司和项目在紫竹科技园区、交大科技园等创业园区进行孵化。

上海交大物理系博士研究生陈理军所在的创业团队,就是这样一个团队。陈理军在导师的指导下,一直对高端材料项目进行攻关和探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就业机会并不匮乏,唯一的不足是不能从事所学的专业,可能要放弃自己一直从事的研究。正当陈理军感到非常苦恼的时候,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他打开了每天都在渴念的一扇门。想到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可以为祖国出一份力,陈理军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在自己的导师和学院的鼓励和支持下,陈理军申报了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经过严格的审批考核,他的项目获得了孵化资金的支持,孵化结束后,将获得项目资助。

这样的学生创业团队,分散在上海交大的材料学院、机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学院等院系中。上海交大审核的项目中,多数团队都是导师担任技术顾问,一大批学长校友是智囊团,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业管理委员会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对新官上任的“校园企业家”进行创业知识、技能、法律、融资、诚信等全方位免费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并对项目基金进行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跟踪,推动创业项目成长壮大,从而按照基金的预期目标完成推出方案,形成基金的良性循环。

肖玉军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新型纳米材料—瓷膜涂料”入驻上海交大与徐汇区共建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区,用创业基金提供的30万元使自己的成果走上产业化之路,挖掘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作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交大管委会受理创业项目的首批受益者,肖玉军非常感谢创业基金在资金缺乏的困难时刻给予他的帮助,这30万元对他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因为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一个产业,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没有资金支持,他的研究成果只能是一种理论甚至空想。在毕业的同时成为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业的“大学生老板”,这是没有创业经验更没有创业资金的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使这个梦想打开了通往现实之路。

林鹏飞的名片上印着“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但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上海汇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林鹏飞是典型的80后,2010年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业务是对工业锅炉进行改造,提高燃烧效率。林鹏飞的公司注册资金是50万元,但当时他手上只有7万元,家里资助了7万元,加起来一共才14万元,离注册资金还相差甚远。这时林鹏飞了解到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于是向学校有关方面咨询,有关方面也积极为他申请创业基金。经过严格审查,林鹏飞最终拿到了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交大管委会20万元的投资,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对他进行投资资助的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是一家公募基金会。除了进行非营利性投资外,基金会还会通过各种其他方式予以帮助,例如帮助创业者招聘人才,组织创业者沙龙,组织社会力量对创业者进行辅导等等。

林鹏飞的汇闵能源公司成立之初只招聘了一名市场人员,还是兼职,是林鹏飞师弟的一位同学,因为没有太多工作经验,每周林鹏飞都要和他聚一下,向对方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让他对公司的状况和工作内容多一些了解。考虑到经济压力,林鹏飞没有找全职员工,而是招了一些在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的师弟们,而且这些师弟都愿意为他的公司做事情。他的导师虽然在公司占25%的股份,但主要负责的还是技术研究。公司还没有租赁办公场所,因为大家都还在学校,有办公室。林鹏飞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就业经历,一直在学校读书。当时只是因为研究需要,他和一些锅炉厂打过交道,也正是这个经历,才让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在上海,像林鹏飞这样创业的大学生一共有2000多人,获得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金帮助创业成功的公司达到400多家。

肖玉军、林鹏飞是天使基金的受益者,同他们一样,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天使基金的沐浴和浇灌下,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与社会生活贴近的大学生科技项目正在破土萌芽,其中有富马酸无甲醛防皱高环保面料,杀菌、除异味、除甲醛功能纤维材料,餐厨垃圾全封闭厌氧发酵处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和开发,隐形鼻罩,中国虚拟试衣系统,基于视频的人体三维模型等,它们的创新、环保、实用等功能都让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眼界和思路,一个产学研结合、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一个大学生自主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正在日益加速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