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升值幅度不对称性的定义与根源

货币升值幅度不对称性的定义与根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种不对称的升值压力幅度则是由于这两国货币地位的不同造成的。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规定一定含金量,币值与含金量挂钩,不存在差别地位货币体系。这是差别地位货币体系对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一种变相剥削。此外由于国际货币广泛用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结算与支付,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对该货币汇率发生影响,而他国为了保持本国货币与该种货币汇率的稳定,其宏观经济政策不得不受到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影响。

第一节 货币升值幅度不对称性的定义与根源

首先定义货币升值的对称性。假定有两个国家,各自具有自己的独立货币。我们知道根据汇率的国际收支理论,影响货币汇率因素包括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两大类,那么对这两个国家而言,如果这些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发生了同等幅度的变化,例如对于A国而言,它的出口忽然增长了100亿美元,那么A国货币对包括B国货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应当会发生一定幅度的升值。而如果B国的出口同样也增长了100亿美元,那么B国货币对包括A国货币在内的其他货币也应当会发生一定幅度的升值。如果之前的情况中A国由于出口增长,A国货币对包括B国货币升值的幅度,等于B国由于同样100亿美元的出口增长,B国货币对包括A国货币升值的幅度,我们就说这两国货币的升值幅度是对称的,反之,就是不对称的。

因此,本研究所指的升值幅度的不对称性,指的是在两个货币地位不同的国家之间,当造成两个国家货币升值的因素发生同等幅度的变动时,浮动汇率下两国货币之间各自所需的升值幅度不相同,抑或是在固定汇率下两国货币各自所需承受的升值压力不相等。而这种不对称的升值压力幅度则是由于这两国货币地位的不同造成的。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从当今的“差别地位”国际货币体系谈起。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历经了二战前的金本位制、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牙买加体系。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规定一定含金量,币值与含金量挂钩,不存在差别地位货币体系。但在金本位制后期,英镑逐渐成为各国贸易和储藏的国际货币,这就使得英镑的地位与其他货币有所不同;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这就正式产生了货币地位差别,即美元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国家货币处于从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更为松散的牙买加货币体系接任,该体系下存在多种货币充当国际货币,应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而从实际数据来看,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最多的、各国政府外汇储备比例最大的货币仍然是美元,例如根据IMF货币头寸与外汇储备统计(COFER)的数据,1995、2000、2005年在各国已上报的储备资产(Allocated Reserves)中,美元资产分别占到59.0%、71.1%、66.9%;而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尽管之前由于次贷危机、美联储降低利率刺激经济而出现的美元资产贬值缩水使得一些国家减持美元资产,这一比例仍为62.2%,而欧元、英镑、日元等其他国际货币资产所占比重为24.9%、4.0%、3.6%。[1]其他国家的货币为非国际货币,不能用于国际贸易和投资。可见当前的货币体系仍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包含核心国际货币、其他国际货币和非国际货币的货币体系,本研究把这种内部不同货币地位存在差别的货币体系称为“差别地位货币体系”。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对于当前货币体系弊端进行了分析,其中与差别地位货币体系相关的论点主要概括如下:

(一)特里芬两难

这个命题原本是用来描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困境,但其实质是差别地位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即该体系无法同时解决全球流动性和核心货币币值稳定性的矛盾,核心国际货币国家在收支大量逆差时,非国际货币国家将拥有大量国际货币,但却难以维持币值稳定;而国际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大量顺差时,该国际货币币值稳定,但非国际货币国家却难以获得足够国际流动性。这点也可以体现在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上,即周小川文中所述:“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周小川,2009。关于这点,美联储近期大规模购买政府国债便是一例,可能导致全球美元进一步贬值和流动性泛滥)”。

(二)国际货币储备的收入效应

这是特里芬两难的延伸效应。由于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无法进行国际支付,需要储存国际货币资产,而国际货币资产价值受国际货币币值变动影响会出现波动。近年世界经济不均衡导致东亚国家积累了大量美元资产,近年美元贬值已经使得其资产出现严重缩水,即所谓“被美元绑架”。而这种国际货币的贬值可以是由国际货币发行国政府和货币当局根据经济需要而控制的,例如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大幅度降息、购买政府债券等行为都会加剧美元的贬值,造成中国等积累大量美元资产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减少。这是差别地位货币体系对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一种变相剥削。

(三)权利和义务的不平等

在差别地位国际货币体系中,位于核心地位的国际货币具有特别的权利,即可以利用本国发行的货币进行国际支付,从而获得他国的实际产品和服务。而他国得到国际货币后,又通过存款、投资等各种形式使其流回该国际货币国为其国际消费进行融资。此外由于国际货币广泛用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结算与支付,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对该货币汇率发生影响,而他国为了保持本国货币与该种货币汇率的稳定,其宏观经济政策不得不受到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影响。例如布雷顿森里体系中,若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大幅度降低利率,其他国家就不得不被动降低利率以防止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当然这种做法是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所制约,但即使在现在的牙买加体系中,美国采取大幅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必然导致其他国家采取不同程度的类似货币政策,因为谁也不愿因此让本币对作为国际主要决算和支付货币的美元大幅升值从而影响本国出口和资本流入。

以上三点是理论界所公认的差别地位货币体系基本弊端,源于体系中各国货币地位的不平等性。事实上如果再深入探讨,还可以发现差别地位货币体系对其中劣势地位国家而言的又一不易察觉的潜在弊端——即面临同样幅度升值因素冲击时各自货币所需的升值幅度或升值压力是不对称的。尤其是表现为升值和升值压力时,对该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外向型产业和经济发展很不利。下文将用两个理论模型证明这一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