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能力构造的方向

核心能力构造的方向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是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不同的资源与能力会使企业产生不同的绩效。所谓“能力”,是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能力理论者看来,企业是“能力的独特集合体”,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企业的核心能力。在风险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等企业能力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

一、核心能力构造的方向

(一)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保障

我们从动态角度分析竞争优势,可以得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概念。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维持到竞争对手能够成功模仿、学习或超越之前的时间。外部环境的动态复杂性可能使原有的独特资源失去战略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能够在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并将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的成功。这种可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的保持,所需要的是具有动态进化能力的“组织能力”。

所谓动态适应能力,是指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不断地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整合、重组、获取和释放)来产生新的资源和能力结构,以应对市场变化的战略性组织流程,是重构资源和能力的能力。企业是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不同的资源与能力会使企业产生不同的绩效。Teece等(1997)认为,组织能力是建立在一组流程的基础上的,要正确认识支撑某一种能力的所有相关流程并不那么容易。Lippman和Rumelt(1992)指出,有些竞争优势的来源非常复杂,连企业本身都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更别说它们的竞争对手。流程极少是独立的,企业的组织能力系统在不同层次都表现出一致性,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企业内某部分流程的改变也会引起其他部分流程的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动态适应能力的复制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它要求组织内及组织间的联系发生系统的变革。另外,许多组织流程具有隐性特征,除非隐含在流程中的所有知识都被编码和理解,不然复制就会很困难。同时,组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也进一步增加了复制的难度。

激烈竞争条件下的竞争优势由一系列非持续或暂时的竞争优势构成(Nault和Vandenbosh,1996)。因此,银行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需要通过能力发展的不断循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演进,避免银行由于能力发展循环的减速而进入衰退期,支撑持久竞争优势的获得,使银行顺利进入下一轮发展之中。

(二)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不同,它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所谓“能力”,是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能力理论者看来,企业是“能力的独特集合体”,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企业的核心能力。正如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所认为的,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资源、技术、技能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只有企业的动态适应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企业只有依据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主动地对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调整,才能在动态的竞争中,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

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在资源、环境条件基本相似的条件下(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同的商业银行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经营结果,如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成立初期条件差别并不大,但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们所显示的结果是具有较大差别的。在同一中心城市成立时间差不多的不同商业银行的分行之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如果说不同的商业银行不适合进行这种比较,但是即使在一家商业银行内部,几乎同时成立的两家分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别。按道理,成立时间差不多,资源、环境相差不大,处于同一总行领导下的两家分行不应该出现很大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又现实存在。在资源、环境几乎相同的前提下,为了探讨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将眼光转向银行的内部。

的确,企业是一个具有复杂内部结构、决策和行为差异显著的有机体,企业的组织、战略、企业家的行为等对企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强弱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能力理论看来,理念、价值观文化等非理性因素都是核心竞争力的原生性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商业银行的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应该主要向内,而其综合的组织能力的培育应该是一个总体方向。

(三)能力构造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中心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一直处于政府强力监控之下,国有银行凭借政策倾斜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依赖资源优势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利用自身享受的政策优势扩大规模,积累了大量的硬资源,从而至今都在银行业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虽然把业务规模提升上去了,但是银行管理效率低下,直接导致了盈利能力不高。

股份制商业银行诞生时间不长,由于在资本规模、组织规模、人力资本、客户关系、品牌等企业资源方面都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所以不得不想尽办法,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求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它们更早注意到了能力的构建,从而为后来的迅猛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近两年的相关数据,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虽然距离国外先进商业银行还有不小差距,但是已经整体超越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事实上,即使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对资源的依赖也是现实存在的,只是它们不能像国有控股银行一样可以依赖国家的资源,而是依赖其股东(包括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形成有别于国有控股银行的资源依赖发展路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以地方财政为股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财政资金、税务资金业务方面的相对优势,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一个城市设立分行,在负责人的选拔上要充分听取甚至是迁就地方政府的意见,这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资源依赖。

基于对竞争态势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中国银行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优势上,尤其是在资本、组织规模等硬性资源方面的优势上。在风险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等企业能力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和股改上市工作的完成,卸下包袱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显现和充分发挥,它们正抓住机遇,积极构筑能力,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流程再造、技术升级方面动作频繁,幅度很大,所迸发出的市场张力已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挤压。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时间短,资本规模、网点分布等资源差距巨大,国有商业银行尚能凭借资源优势维持优势地位。但是,随着2006年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硬资源规模的不断扩张,国有商业银行的能力缺陷将日益凸现,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当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要加快核心能力的构建,否则面对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压力,处境将不容乐观。

因此,不论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面临转型发展与能力构建的艰巨任务,各行只有迅速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稳步扩大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值得肯定的是,各家商业银行目前都注意到了重资源轻能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缺陷,纷纷开始了经营模式的转型。在日益走向公平和开放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中国商业银行惟有改变以前“重资源积累,轻能力构造”的传统经营模式,走一条以能力构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